王詩淇
【摘要】隨著共享單車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快速普及,用戶量激增,因其收取押金的營運模式而逐漸形成了大量的沉淀資金。而共享單車作為新生事物,目前在政府引導和監管方面還存在空白。但對共享單車押金盈利模式實行過于嚴格的監管,企業融資能力受到損害,就無法根據自身的發展要求調整其資本結構,使企業的生產經營達到最佳水平。因此當前政府應理清共享單車押金的本質,明確共享單車押金監管的理念,構建共享經濟押金監管體系的基本框架。
【關鍵詞】共享單車 押金 金融監管
一、共享單車交易模式下押金的特點
(一)押金的收取與占有
目前共享單車的交易模式是,共享單車使用人需在各個平臺的APP上完成押金交付和賬號注冊,然后充值用車。共享單車的押金交付發生在租車行為之前,押金退還發生在租賃行為結束后的一定時限內。當消費者租賃行為結束后,如果消費者沒有申請退還押金,平臺還將持續占有消費者的押金。在此模式下,存在消費者沒有租賃使用單車而單車平臺仍占有消費者押金的情形。
(二)押金的退還
共享單車的押金同普通合同中的押金退還一樣都是在合同履行完畢后予以退還,但其退還時不需檢查單車是否存在毀損,特別是有些平臺實行秒退,無法檢查單車的完好度。因此,消費者實際繳納的押金被扣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外,在一般的租賃合同中,押金在雙方檢查完租賃物時即時退還,大部分平臺都設定3-7天不止的退款期限,而部分平臺施行秒退。
二、巨額押金形成資金池的問題
(一)金融監管缺失,風險隱患巨大
對于用戶資金去向,各大平臺均未明確透露,平臺是否在銀行設立專用的賬戶存管不得而知。單車平臺就如一家攬儲金融公司,如果相關部門對這些資金的用途不加以限制和監管,在信息不公開、不透明的情況下,將存在平臺將資金用作運營費用或另做投資等挪用風險;如果平臺運營不善,一旦資金無法及時回撤,極有可能出現諸如P2P跑路、第三方支付資金鏈斷裂的情況,甚至會出現大范圍的資金退還申請兌現危機,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
(二)存在不當占用資金嫌疑
由于押金退還后,用戶再次申請用車比較麻煩,且為了能隨時用車,用戶很少會申請退還押金。押金進多出少,隨著單車用戶越來越多,押金規模也隨之加大。按照共享單車押金退還規則,用戶申請退還押金時,需要2~7個工作日到賬;用戶不提交退還申請,押金就將一直處于平臺控制之下。在充值消費環節,目前各平臺均不支持“余額退還”。平臺通過免費騎行、充值返現或與商家開展系列優惠活動,吸引新用戶并增加用戶黏性,以歸集更多押金和充值消費金額。此外,部分單車平臺押金僅支持微信支付或支付寶支付,不支持銀行轉賬,存在變相延長用戶押金占用期的嫌疑。
(三)平臺收入依賴用戶資金
目前,摩拜、ofo及其他單車平臺均未實現全面盈利,平臺主要收入來源還是依靠用戶押金資金池的資金以及用戶單車使用費,單車的分時租賃費相對于硬件投放、維護管理費等投入還不足以盈利收入。收入來源單一且源于風控需求較高的用戶資金,并不是單車市場最佳的長遠發展方式。在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的情況下,不排除平臺非法使用用戶資金進入金融領域。
三、完善共享單車押金監管的建議
(一)明確監管主體,規范相關制度
監管主體涉及監管政策的制定,鑒于目前地方政府在網絡金融的監管問題上各自為政,難以實現對金融服務監管的全覆蓋,因此監管政策應由中央政府有關部門作為監管最高主體就包括共享單車押金在內的網絡金融監管形成頂層設計后,再授權地方政府進行監管。共享單車雖是互聯網創新產物,資金池的臨管還是有章可循,有資可鑒的,相關部門應積極聯動,明確市場、資金等各環節的監管主體,盡快制定管理規程,特別是針對資金池管理漏洞應及早開展規范化管理,對資金管理、使用、劃轉、監督等方面加以限制,防控金融風險,引導產業健康發展。
(二)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監管依據
明確押金在法律上的性質,為監管提供法律依據,并加大對假借共享單車押金之名進行惡意圈錢和非法集資行為的處罰力度,以防止共享單車押金演變為惡意圈錢或非法集資。在共享單車押金問題上我們必須明確區分其為一般的商業交易,還是屬于非法集資,只有如此,才能不枉不縱。只有明辨具體罪名,適當加大打擊力度,才能做到罪刑相適應,從而真正有效地阻斷共享單車押金滑入惡意圈錢和非法集資的罪惡深淵。
(三)建立共享單車的信息披露制度
要抓住共享單車押金盈利模式運行的關鍵節點,而不應對其實行面面俱到的嚴格監管。共享單車押金之類的互聯網金融在經營模式、風控方式等方面與傳統金融業務很不一樣,管的太嚴,就可能會使其“窒息而死”。在其運營過程中,共享單車公司作為被監管者應及時公開押金數據及管理情況,明確押金收取標準、退還時間和方式,以滿足共享單車用戶的知情權,同時便于監管部門及時了解其財務狀況,采取相應監管措施,防止共享單車押金在金融活動中產生負外部效應,引發金融風險。
(四)探索盈利模式,擺脫資金依賴
各單車平臺應通過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和宣傳推廣力度,在降低單車生產、運管和服務成本的同時,通過提高服務城市的數量、新用戶的擴增速度以及每輛單車的日均訂單量,快速占領市場、形成規模效應。此外,單車平臺可嘗試通過擴充單車品類和增加單車來源渠道的方式豐富收支來源,如加入閑置單車租用中介服務等。另外,隨著單車用戶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單車平臺巨大的人口流量為基礎,擴大應用場景,發展支付業務,可降低甚至擺脫對用戶資金的過度依賴性。
四、結論
共享單車是共享經濟下的產物,對于聯結線上與線下、金融發展與實體發展是具有指引和促進作用的。對于共享單車的監管,特別是沉淀資金的監管并不會必然導致企業運營效率的下降,政府對其進行管理的時候,應以預防風險為主要側重點。共享單車技術創新以及沉淀資金的金融創新,本質上是有利于社會的創新,應當將其置于現行法規和監管框架之下,健全民企與政府之間的協調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