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玥
【摘要】“供給側”改革的要點,應為大幅整治僵尸企業。關停企業才可以去庫存,補短板就是增大對民營企業扶持。在大力度扶持發展一批國有企業的同時,要根據市場需求來靈活調整供給。特別是圍繞新興產業和關鍵技術發力攻關,既要創新發展一批,也要把舊動能轉換為新動能。對于僵尸企業,不能一棒子全都打死,可以有針對性地對這些企業進行運營模式的改造,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具體落實。企業要抓住供給側改革的大勢,提升產品質量,發展新興產業,找準自我定位,走出一條帶有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去杠桿 產能過剩 僵尸企業
之前有幸聽取了《資本論》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學術研討會,在研討會上多位高校及社科院教授提及了中國當前的供給側改革以及僵尸企業現狀分析。
一、何為供給側改革
所謂“供給側改革”,顧名思義,就是針對需求,調整市場供給,通過提高生產力水平來促進經濟發展。過去數十年,我國經濟增長本質上一味地依賴調控需求實現,尤其是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成了刺激經濟增長的排頭兵。但當前經濟形勢下光靠需求已經不能拉動經濟發展,于是相應的,改革便把核心對準供給。事實上,需求和供應絕對不是可以相互孤立,只抓一頭的關系,以前我們就一直在死胡同里轉圈,單方面鼓勵需求或供給,直到供給側改革提及之初,經濟學者和國家相關部門才走出這個死胡同,把需求和供應放在一起平衡,而不是一味地用需求去契合供給。
二、供給側改革的方向
我國供給側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有:一是現在供給水平供給能力受限,不能滿足個性化消費需求;二是部分產業產能難以消化,甚至出現僵尸企業;三是企業的發展和生態環境二者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基于上述現狀,供給側改革重點是市場要素管理,主要有:一是淘汰落后過剩產能;二是改變行政性壟斷行業的現狀;促進自由化市場的形成;三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四是促進行業之間創新人才要素流動。
三、供給側改革對我國現行經濟的影響
供給側結構改革必然伴隨著淘汰落后產能、產業結構優化等一系列動作,這將給鋼鐵、煤炭這種產能過剩的重災區行業帶來巨大挑戰,國內總需求幾乎達到上限,市場剩余空間相對有限,如此嚴峻形勢下,如果不能解決好行業內部的潛在危機,那將會面臨更大的沖擊。但是長遠角度來看,降成本和去產能將增加企業營業盈余,有利于人才要素的地區間流轉,給行業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供給側改革對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生產能力,創新能力意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僵尸企業由于自身弊端也就成了供給側改革下的眾矢之的。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供給側改革是要求政府放松對行政性行業尤其是對國有企業的管制,讓市場能夠充分發揮自我調節的作用,這一趨勢必然會引發企業跨部門跨要素并購重組的活躍,這樣的政策加持對高科技和新興行業發展前景將大有利處。
四、供給側改革下的僵尸企業
僵尸企業的本源不在于資產陷入困境,而在于政府不尊重經濟規律,對經濟運行過度干預。有鑒于此,供給側改革要求政府必須減少對經濟的干預,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將國有企業和國有金融機構改造成為真正自主經營的市場參與主體,構建透明開放的市場競爭環境,同時做好基本公共服務,建立健全社會安全網,做好守夜人的角色。
僵尸企業得以存活大多都是依賴于財政補貼、銀行貸款甚至是債券發行。這些僵尸企業占用各類資源卻不產生效益,只是一個空殼,企業只在形式上存在,這大大擠壓了正常企業的生存空間。由于當地政府對經濟發展,政績報告的注重和各式各樣的產業扶持政策存在,使得當前許多僵尸企業僵而不死。
目前來說,扶持僵尸企業所需要的資金大多兩個獲得途徑,一個是政府加大貨幣供應量,這會直接導致通貨膨脹:另一個就是通過財政撥款的形式,這將會導致了地方政府的資金吃緊。財政壓力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往往就是債務問題。如果地方出于對經濟總量的考量而源源不斷補貼那些產能過剩嚴重,不能產生經濟效益的企業,那么就會陷入這樣的僵局之中:地方財政源源不斷地發行債券為其背書負債,企業盲目自信甚至擴大生產,于是產能過剩,供需失衡企業繼續虧損,無法償還債務,長此以往,企業的債務問題很可能轉化為地方的財政問題。
五、僵尸企業的處置方式
我國處置僵尸企業的主要措施:并購重組,這是一次性整體解決僵尸企業問題的重要方式,這需要僵尸企業現有資產和資源仍具有一定價值。托管經營,顧名思義,這是指企業所有者將企業的經營管理權交由具有較強經營管理能力的法人去有償經營。扶持發展,這是針對那些因為突發問題而陷入經營困境,但其資產質量總體達標,通過一定的幫扶措施,企業可以重煥生機,走上正軌。而對無法持續經營自身弊端得不到徹底解決的僵尸企業往往采取強制性的破產退出。
在中國的國企群體中,政府不經核查,信用背書,銀行低息貸款胡亂扶持的現象,處處可尋。近期的中央工作會議也說得很清楚,現在降杠桿的重心就要放在國有企業的杠桿上,降杠桿最直接的辦法是妥善處置僵尸企業。僵尸企業一定得破產重組,維持沒有意義,需要有嚴肅的市場紀律。
僵尸企業在過去十多年一直生長在中國經濟體制的弊端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無法及時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一味依賴政策扶持和環境掩護,企業自身經營管理不善,最終導致高負債,低效率。僵尸企業問題必須加快清理節奏,這樣才能使中國經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曹紅輝,熊文.如何認識供給側改革的基本內涵[J].人民論壇,2015.
[2]陳靂,邱瀚萱.鋼鐵行業供給側改革系列深度報告之二[Z].證券研究報告,2016.
[3]魏杰,張葆.企業重整與”僵尸企業”處理對策探究[J].中國市場,2017.
[4]劉興國.對僵尸企業國內外有哪些處置辦法[N].上海證券報,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