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宇琛
【摘要】我國于2012年在《刑事訴訟法》121條正式確立了偵查訊問過程中的同步錄音錄像制度,希望以此制度能夠更加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憲法權利和維護司法公正。但總體看來,我國立法對于錄音錄像制度的規定還是過于抽象、籠統,在實踐中還存在比如錄音錄像的證據屬性不明確問題,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目前刑事訴訟制度中錄音錄像制度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比較其他國家和地區相關制度,對我國偵查訊問中錄音錄像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議。
【關鍵詞】刑事訴訟 錄音錄像 監管 完善
一、引言
偵查訊問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更是為了保證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權利。近年來,新聞媒體報道了數起震驚全國的冤假錯案,這些案件中反映出了案件在偵查過程中存在嚴重的刑訊逼供和非法取證等問題,為了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我國于2012年在《刑事訴訟法》121條正式確立了偵查訊問過程中的同步錄音錄像制度,規定: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可以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或錄像;對于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應當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錄音或者錄像應當全程進行,保持完整性。新《刑事訴訟法》希望以此制度能夠更加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憲法權利和維護司法公正。但總體看來,我國立法對于錄音錄像制度的規定還是過于抽象、籠統,在實踐中還存在比如錄音錄像的證據屬性不明確問題,錄音錄像活動缺乏監管等問題需要在立法上繼續完善。
二、我國偵查訊問中錄音錄像制度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偵查訊問中錄音錄像制度的現狀
檢察方面機關,我國的偵查訊問中錄音錄像制度最早是應用于偵破職務犯罪,我國在職務犯罪領域對錄音錄像制度的探索始于1999年的浙江省檢察院,作為全國率先開展此項制度的省份,已經有了十余年的經驗。2005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了《人民檢察院訊問職務犯罪嫌疑人實行全程同步錄音錄像的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目前,大多數檢察機關己經實施了全程同步錄音錄像,一些檢察院己經做到了審錄分離。
在學術界,2005年4月至2005年12月,在美國福特基金的幫助下,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研究中心開展了《偵查訊問程序改革實證研究一偵查訊問中律師在場、錄音錄像制度》試驗項目,試驗項目選擇了北京市海淀分局、河南省焦作市公安局解放分局和甘肅省白銀市公安局白銀分局作為代表對其中的三十八名犯罪嫌疑人開展了“偵查訊問全過程的律師在場、錄音錄像試驗”。試驗獲得了很多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包括律師、偵查人員、犯罪嫌疑人和社會公眾對偵查訊問改革的態度:犯罪嫌疑人對于三種訊問方式改革的選擇比例等,是非常真實可靠的。試驗中,犯罪嫌疑人消除了顧慮,以正常的心態面對偵查人員,從客觀上保證了口供的質量,偵查人員開始認真做好訊問之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注重詢問中的技巧和策略,進行文明訊問。這些對于促進和推動在訊問時錄音錄像有重要的意義。
全國越來越多的公安機關對重大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進行審訊時實施了錄音錄像制度,特別是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各省份做得很到位。例如根據正義網的報道說山東省榮成市檢察院自2006年11月與該市公安局簽署《關于實施刑事案件錄音錄像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來,公安機關在提請逮捕時向檢察機關移送錄音錄像光盤30多張,批準逮捕的辦案時間也比原來縮短了一大半,辦案質量也得到了有效提高。然而鑒于經濟發展的不均衡,警力資源不是非常充足的情況,公安等其他具有偵查職能的部門對在訊問時進行錄音錄像還是比較消極和滯后的,偶爾有實施的也有不規范不完整的瑕疵。在公安系統,錄音錄像制度實施的阻力和困難還是不容忽視的。
(二)我國偵查訊問中錄音錄像制度存在的問題
第一,我國目前的偵查訊問中全程錄音錄像制度實施范圍很窄。如果說錄音錄像制度的首要價值是遏制與消除刑訊逼供的話,那么目前我國現有的關于錄音錄像制度的司法文件確定的其適用范圍遠遠不能達到和實現此目的。現階段,關于錄音錄像制度的適用范圍僅僅限于檢察機關自偵案件中的職務犯罪案件,包括貪污賄賂犯罪和讀職犯罪。對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規范偵查訊問行為的作用只是杯水車薪。而事實上大部分刑事案件是由公安機關偵查的。無論是前凡年發生的杜培武案件、聶樹斌強奸殺人案、佘祥林殺妻案還是新近暴露的趙作海、李化偉案件,可見大量的刑訊逼供案件也多產生于公安機關的偵查訊問中,發生在檢察機關讀職犯罪嫌疑人身上的屈指可數。
第二,錄音錄像的全程性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我國職務犯罪的偵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不破不立”的觀念,偵查人員往往在立案之前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多次的初查,而刑訊逼供行為很有可能就發生在立案之前。從理論上講,刑訊逼供行為可能發生在檢察機關訊問室以外的其他場所。實踐中還存在由于檢察機關在審訊中處于優勢地位,因此也存在先審后錄的情況,或者只錄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導致刑訊逼供行為不可能被錄制下來。不錄制關于犯罪嫌疑人無罪、罪輕或減輕的辯解,形成了選擇性錄音錄像。這樣形成的錄音錄像資料只能證明在錄音錄像上不存在違法訊問行為,但對錄音錄像之外的時間段是否存在刑訊逼供等違法訊問行為卻無法證明,這種情況下錄音錄像制度不但不能杜絕刑訊逼供,反而導致此項制度陷入困境。因為全程錄音錄像本來是一項要證明偵查人員取證合法,防范刑訊逼供的重要監督措施,而按照這種選擇性錄音錄像形成的錄音錄像資料僅僅成了有效固定犯罪嫌疑人有罪證據,遏制犯罪嫌疑人隨意翻供的手段,這使全程錄音錄像制度的價值大打折扣,無法成為犯罪嫌疑人免受刑訊逼供的有效手段。
第三,錄音錄像資料的出示問題。在庭審中,控方有單獨提請播放錄音錄像資料的權利,而辯方則沒有。最高人民檢察院《規定》第19條規定:案件審查過程中,人民法院、被告人或者辯護人對訊問活動提出異議的,或者被告人翻供的,或者被告人辯解因受刑訊逼供、威脅、引誘、欺騙等而供述的,公訴人應當提請審判長當庭播放訊問全程同步錄音錄像資料,對有關異議或者事實進行質證。這條規定賦予了公訴人提請播放錄音錄像資料的權利,而是否需要播放的決定權在于審判長,這完全忽視了辯方的利益與權利。第四,犯罪嫌疑人的對知情權難以得到保障。偵查訊問過程中,偵查機關處于優勢地位,他們掌握著錄音錄像的主動權,以至于偵查訊問錄音錄像過程中選擇性錄制現象屢見不鮮。在偵查訊問錄音錄像制度設立之初,偵查人員只是象征性的錄音錄像,甚至存在通過刑訊逼供獲得有罪證據確保萬無一失時才開始錄音錄像,這種情況下的偵查訊問錄音錄像不僅沒起到保障人權的作用,反而異化為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的工具,在這種情形下即使偵查機關在進行詢問中進行了錄音錄像,但是犯罪嫌疑人對于錄音錄像資料的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始終是處于一個不知情的狀態,也無法提出異議。
第五,錄音錄像資料的制作過程缺乏有效的監管。目前,偵查訊問以及偵訊同步錄音錄像仍然由辦案人員在極其封閉的環境下進行。偵查人員通常根據偵查訊問的需要安排同步錄音錄像。錄不錄、何時錄、錄什么、怎么錄完全由偵查訊問人員自行決定。包括檢察官以及辯護律師在內的其他外部力量都難以介入。首先,檢察機關雖然是憲法規定的法律監督機關,對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享有法律監督權,但是實踐中由于檢察機關案多人少,偵查監督主要以事后監督的方式進行,即檢察機關主要是在審查批捕以及審查起訴環節在審核案件的過程中對公安機關開展同步錄音錄像的工作進行附帶性的事后監督。
三、關于完善我國偵查訊問中的錄音錄像制度的建議
(一)擴大偵查訊問中錄音錄像制度適用的范圍
將錄音錄像制度的適用對象從職務犯罪嫌疑人擴大到普通刑事犯罪嫌疑人,再根據可能判處的刑罰確定錄音錄像制度是適用的范圍。將錄音錄像制度推廣到普通刑事案件領域中,并不意味著對每個犯罪嫌疑人都要進行錄音錄像,對偵查訊問的錄音錄像必須有所限定,不必對所有的犯罪嫌疑人運用此項制度。這是因為實行全程同步錄音錄像需要較大的經費開支,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才能保障其正常運行,單純地一刀切地提倡并推行此項制度,不具體分析實際情況,不考慮其投入與產出的效益,是不可行的。在制度設計上可以按照可能判處的刑罰分為“應當錄音錄像”和“可以錄音錄像”。
(二)嚴格規范錄音錄像的制作程序
規范錄音錄像活動的“全程性”,明確錄音錄像活動“開始”的時間,筆者認為應當從犯罪嫌疑人進入訊問室的當時立刻開始錄音錄像,并讓犯罪嫌疑人在錄音錄像中確認錄音錄像活動的時間、地點、開始、結束。為了保證錄音錄像資料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在庭審前應當讓犯罪嫌疑人對錄音錄像資料的內容再次確認,并予以封存。
(三)建立第三方對于錄音錄像活動的監督機制
監督方式一般分為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偵察機關內部的監督行為往往不能有效地杜絕在偵查訊問環節的刑訊逼供,而外部監督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思考可以讓看守所作為對偵查訊問錄音錄像活動的外部監督主體。因為犯罪嫌疑人一般會被羈押在看守所,訊問行為一般都發生在看守所的審訊室內,讓看守所作為偵查訊問活動的第三方進行監督,對訊問開始、結束的時間再次予以確認,以保證錄音錄像的全程性。
(四)設立被訊問人的異議程序,保證被訊問人的知情權和程序參與權
賦予被訊問人針對是否對偵查訊問過程采用錄音錄像的異議權是必要的,偵查訊問錄音錄像制度設立初衷既是為了打擊、追溯犯罪,更是為了保障被訊問人的人權,因此,在制度設計上,應當充分賦予偵查訊問人員和被訊問人平等的程序參與機會,使雙方均能參與到訊問程序中。但是,如果偵查訊問錄音錄像的制度設計,將訊問錄音錄像程序的啟動權利、錄制權利、錄音錄像資料保管等權利都僅僅賦予偵查訊問一方的話,勢必會使偵查訊問變成打擊犯罪的應手工具,嚴重影響訊問程序的公正與正義,同時也會使被訊問人的人權受到侵害。設置異議程序可以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更好的參與到偵查訊問程序中,使其由一個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這樣可以更好的保障被訊問人的合法權利。因此,筆者構想,被訊問人提出異議的,偵查訊問人員應當停止錄音錄像,要求其說明原因并記錄在案,同時改為訊問筆錄記錄訊問情況,訊問結束后交由被訊問人簽字予以確認。
參考文獻:
[1]馬雪艷.同步錄音錄像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
[2]劉圃君.偵查訊問錄音錄像制度研究[D].遼寧大學,2015.
[3]陳寶蓮.論刑事訴訟中的錄音錄像制度[D].吉林大學,2011.
[4]諸春燕.新法視野下訊問同步錄音錄像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