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奕臻
【摘要】電子郵件作為一種典型的虛擬財產,在面對繼承問題時會牽涉到電子郵件賬戶持有人的隱私權、繼承人的繼承權以及電子郵件服務提供商作為服務平臺的信息披露義務和管理成本等。面對眾多的利益糾葛,電子郵件的繼承問題需要平衡取舍各個主體之間相互的權益關系。本文試圖從三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角度出發,梳理電子郵件的繼承過程中潛在的一些法律問題。
【關鍵詞】虛擬財產 繼承 電子郵件
互聯網時代,每個公民都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留下了眾多的足跡。其中包含有豐富內容的個人賬戶,因其專屬性、私密性的特點,越來越成為一種具有人身屬性的資產。繼承人與網絡服務供應商之間因為網絡資產的歸屬問題而發生的糾紛日益增多,而這個領域的立法空白又給糾紛解決增加了阻礙。本文以最具有代表性的電子郵件為例,討論與電子郵件繼承相關的法律問題。在這一情景中,主要是電子郵箱原賬戶持有人的隱私權和所有權,繼承人對郵件的繼承權,電子郵件服務提供商的信息披露義務和管理成本,這三者之間的關系。這三方的利益存在沖突,最理想的狀態是能夠達到三者之間的利益平衡。
在探討電子郵件的遺囑繼承問題之前,不能回避的是對電子郵件能否被認為是賬戶持有人的財產進行判斷。在網絡發展比較成熟的一些國家,已經立法承認了電子郵件等虛擬賬戶的合法財產地位,例如美國的一些州已經出臺了保護網絡賬戶繼承的相關立法。在對虛擬賬戶的財產性質認定上,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從版權的角度來論證,電子郵件發件人原創內容的表達,在創作完成固定在媒介上時,即能夠成為版權法保護的對象,應當認為它和紙質信件一樣都是擁有版權的。
既已認定電子郵件的發件人對郵件擁有版權,保管電子郵件的人轉發郵件內容是否會侵犯版權?此處應當根據版權規則進行判斷,如果郵件內容是簡單的事實描述,并沒有任何經濟價值,則應該認為轉發不會構成侵權。而如果郵件的內容是具有創意性的、有潛在的經濟價值,那么轉發就會構成侵權。
在認可電子郵件是受到版權法保護的財產的前提下,電子郵件服務提供商和電子郵件賬戶持有人之間因為賬戶終止,而導致停止提供服務時是否會影響版權?根據目前大多數服務商提供的基本格式條款,雙方會約定為保護賬戶持有人的隱私,在開戶人死亡后將會終止賬戶服務,并且銷毀郵箱里的郵件。終止賬戶的行為是否會影響到電子郵件的版權?當前知識產權法中認定的版權不包括防止副本被銷毀的權利。而在服務商提供的格式合同中,一般不會仔細區分郵件的版權和副本的所有權,現行立法也沒有明確規范賬戶能否在持有人死亡后被終止。為了平衡賬戶持有人的隱私權和電子郵件的版權之間存在的潛在沖突,服務商應該在賬戶持有人死亡后一段時間內暫時保留賬戶。而賬戶持有人的繼承人可以通過提交死亡證明或者其他合法文件的方式獲準進入郵箱,由繼承人自主權衡電子郵件的隱私保護和版權保護之間的平衡。
電子郵件的權利除了郵件本身的版權之外,還包括副本的所有權。前文已經探討了版權應當歸屬于發件人所有,并且可以作為財產由其繼承人繼承。這些已經投遞出的郵件副本的所有權歸屬應當如何?基于民法中所有權的概念,當郵件已經投遞到收件人所有的郵箱時,應當認為此時的郵件副本已經被收件人排他性地占有,不能受到他人的干預。郵件副本的所有權應當歸屬于收件人,只要收件人不對郵件內容進行營利性的使用就不會侵犯到發件人的版權,發件人沒有權利回收副本。
按照上述說法,考慮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服務商的系統會自動存儲發件人的郵件,即服務商也有了郵件副本,那么發件人能否從服務商那里要回副本。關于賬戶持有人的繼承人和服務商之間圍繞郵件副本如何返還的問題,有效的思路是借鑒其它可以適用的法律。首先是委托法,在財產委托中,存貨人擁有所有權,而受托人占有財產,雖然服務商沒有獨占電子郵件,但也不妨被認為是受托人,電子郵件可以被認定為委托財產。但電子郵件作為委托財產的返還問題有特殊性,當賬戶持有人死后其繼承人要求返還郵件時,服務商作為受托人應當提供幫助,同時要盡到謹慎判斷的受托人義務,確保合法的繼承人才能被允許訪問郵箱。其次是借鑒合同法保管合同部分的規定,服務商在格式條款中不能加入減輕自身責任的條款,同時要在賬戶終止前三十天內履行通知義務。最后是保管人的義務,它的規定與委托法類似,電子郵件服務商可要求繼承人提供合法文件證明之后才能將郵件轉交給繼承人。
死者的隱私權和繼承人對郵件的所有權也可能存在沖突。按照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如果賬戶持有人在生前選擇和服務商簽訂了隱私保護合同不愿意自己的郵件被繼承,那么他的意志應得到尊重。但如果隱私合同和繼承法的強制性規定相沖突則應當無效。若不存在隱私合同,繼承人當然可以獲準進入電子郵箱。按照先后順序來看,應當先由賬戶持有人自行選擇郵箱里的郵件在其死后如何處置。
目前自由放任式不加規制的立法現狀并不利于電子郵件賬戶所有人的權利保護,法律應當對此予以關注,建立統一而清晰的規制電子郵件相關法律問題的規范指引。但考慮到日新月異的網絡發展和高昂的立法成本,目前沒有必要通過單獨的全新的立法來規范,更加切實可行的做法是在參考其它現有法規的基礎上適用。另外網絡發展變化太快,立法對電子郵件的權利保護不能過于局限而應當靈活,以適應之后隨時可能出現的新情況。立法的目標應是平衡賬戶持有人的隱私權和所有權、繼承人對郵件的繼承權、電子郵件服務商的信息披露義務和管理成本三者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周超.虛擬財產分割的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5.
[2]劉明.網絡虛擬財產權權利客體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15.
[3]余俊生.論網絡虛擬財產權的權利屬性[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4]馬一德.網絡虛擬財產繼承問題探析[J].法商研究,2013.
[5]梅夏英,許可.虛擬財產繼承的理論與立法問題[J].法學家,2013.
[6]李巖.虛擬財產繼承立法問題[J].法學,2013.
[7]楊立新,王中合.論網絡虛擬財產的物權屬性及其基本規則[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