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曹應旺
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的十九大的靈魂,也是已經出版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則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條主線。閱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這條主線。
“人民”,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關鍵詞。報告203次提到“人民”,4次強調“以人民為中心”,處處強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報告號召:“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人民”,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關鍵詞。開卷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不僅直奔“以人民為中心”這條主線,而且這篇千字短文,18次提到“人民”,誓言:“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人民”,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陜北梁家河擔任黨支部書記以來,在正定、福建、浙江、上海任職期間經常說的、想的、做的關鍵詞。他每到一地都“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贏得了他雙腳走過的所有地方的老百姓對他由衷的贊譽。習近平總書記是從人民中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領袖,德之厚者、智之大者!
“以人民為中心”,是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怎樣看自信的鑰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結束語中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十三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這也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特別強調的一段話。它深刻回答了中國為什么能自信的問題。這就是土地廣袤、歷史悠久、人口眾多,這三大因素迭加在一起的國家才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國家。這三大因素的底色和中心是人民。人民是這廣袤土地上歷史的創造者。人民也是這廣袤土地上時代舞臺的“劇作者”。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
“以人民為中心”,是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如何治國理政的鑰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習近平治國理政“以人民為中心”的歷史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客觀規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于人心向背。”習近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發展的力量是依靠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發揮人民主體作用是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

貴州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吸引了一批國內外大企業落戶,為貴州新增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圖為貴陽大數據呼叫中心。(貴州圖片庫供圖)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習近平治國理政“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指出:“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的價值觀,將治國理政的價值判斷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為標準,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以增進民生福祉為發展的根本目的。為解決脫貧問題他深入湖南、貴州等地調研,在湘西十八洞村形成了“精準扶貧”的對策思路。為解決長期農業社會形成的廁所簡陋影響人民衛生健康的問題,他提出了“廁所革命”。這都是胸中有民,小中見大的事。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我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他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無論身居多高的職位,都必須牢記我們的共和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這是習近平治國理政“以人民為中心”的方法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把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運用到實際工作中而產生的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治國理政中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方法論。他認為人民群眾中蘊藏著治國理政、管黨治黨的智慧和力量,“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聚合人民群眾的力量,正是十八大以來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的根本性原因。習近平總書記曾生動指出:“廣開言路,博采眾謀,動員大家一起來想,一起來干。正所謂‘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
“以人民為中心”,是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鑰匙。執政黨和人民的關系是血肉關系、魚水關系。執政黨如果離開了人民還能治什么國、理什么政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他說:“人民群眾最痛恨各種消極腐敗現象,最痛恨各種特權現象,這些現象對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最具殺傷力。我們必須下大力解決好消極腐敗問題,確保黨始終同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所以,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把黨建設好,號召:“打鐵必須自身硬。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毫不地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