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譚仕倫
貴陽市委、市政府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會治理,通過構建市-區-社區三級社會組織孵化和實踐平臺,社會組織逐漸壯大,公益服務蓬勃發展,社會服務工作取得成效。
貴陽市白云區紅云社區73歲的陳奶奶在樓下散步時突然出現意識不清狀況,藍天日間照料中心的醫務人員得知后立即為其急救,幾分鐘后,陳奶奶逐漸恢復了意識。像陳奶奶這樣出現突發病情的老人在紅云社區不在少數,基本都能在發生危情后迅速得到救治,這得益于社區社會組織藍天日間照料中心為他們提供的全方位醫療和養老服務。
社會組織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和國家治理的重要主體之一,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助推器”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將社會組織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和解決新時代主要矛盾的有生力量。
近年來,貴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創新社會治理工作,堅持把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作為增進群眾福祉、促進社會公平共享的重要途徑,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會治理,通過構建市-區-社區三級社會組織孵化和實踐平臺,社會組織逐漸壯大,公益服務蓬勃發展,社會服務工作取得成效。
貴陽市委群工委統籌市財政、民政、群團組織等部門,建立全市社會組織管理和培育創新機制,大力培育發展社會組織,推進社會組織提質增量。近年來累計投入資金2000萬元,購買近500個社會服務項目,引導社會組織在禁毒防毒、矛盾調處、社區矯正、文明新風、環保衛生、養老助殘、心理健康、社會幫扶等工作中提供社會化、專業化服務,傳遞黨委政府對百姓民生的關懷關注。
截至目前,全市社會組織從2011年登記備案的1900家增加至近4300家,志愿者從50萬人增加到70萬人。
其中,“陽光媽媽”禁毒服務項目在全國范圍內有較大影響;從“上訪戶”到“和事佬”的“毛師傅調解工作室”、“愛心家園”自閉癥兒童康復救助等項目深入人心;“心語之城·人文烏當”和息烽縣“四點半課堂”等項目在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上獲獎。
“龔北58棟旁邊有水管漏水。”在白云區白沙關社區調度指揮中心的電子大屏上彈出一條龔北社區居民通過“民情通”APP發來的消息。看到消息后,工作人員立即在地圖上確定地點,并給屏幕上顯示最近的一位龔北居委會網格員發去消息,不到3分鐘,網格員便到達漏水地點,開始著手處理問題。
這是貴陽市運用大數據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具體實踐。通過“互聯網”社會動員子系統設計信息發布、項目承接、資金支持、積分激勵、評價監督等流程,將社會組織相關信息進行公開、擬開展活動進行公告、活動開展情況進行公布、聯系服務的社會組織相關情況也得到實時共享,更有效地把民眾的社會需求向社會組織進行推送,使社會服務工作更迅捷、方便。
“阿姨,您的報紙和瓶子可以積5分,麻煩您在這登記一下,這是兌換給您的環保手袋。”4月21日開始,貴陽市和諧社區公益信息服務中心在烏當區振華廣場開展了為期兩天的垃圾回收活動。不少市民得知可以用家中的垃圾、廢舊物兌換物品后,立馬回家收拾些東西過來進行兌換。市民陳先生說:“這個活動真的挺好,家里沒地方扔的舊東西有了去處,我們還能參與積分兌換物品。”
此外,創立于2016年的“筑城公益匯”也是貴陽市推進社會組織建設發展的一個活動品牌,目前已成為省內唯一、西部最大的年度公益盛會。“筑城公益匯”活動旨在弘揚社會公益理念、集中展示近年來貴陽市社會公益成果,開展公益服務,交流公益經驗,進一步激發社會創造活力,吸引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和大眾參與公益、共建共享,為建設公平共享創新型中心城市營造濃郁的社會公益氛圍。

貴陽市共有20余家民辦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在老年、婦女、兒童、戒毒等領域開展專業服務。圖為“心語之城·人文烏當”手語推廣活動志愿者走進烏當區新天四小,教小學生簡單手語。(貴陽市委群工委供圖)
貴陽以“去四化、強三性”為目標,研究出臺《中共貴陽市委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基層群團改革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的通知》,其中包含《關于推進基層群團改革的指導意見》《共青團貴陽市委改革方案》《貴陽市婦聯改革方案》《貴陽市總工會改革方案》《貴陽市科協系統深化改革實施辦法》,進一步發揮工青婦科殘等群團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
2014年以來,全市共投入260萬元項目資金帶動群團組織發揮樣板和典型作用,打造了“勞模創新工作室”“婦女之家·幸福家園”“青春社區,青年之家”“貴陽市科普學校”“美意靈韻·藝駐我心”“助殘愛心橋”等社會服務品牌。投入項目資金850萬元實施“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工作,支持221個社會組織開展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托老養老、鄉鎮社區及專業社工等領域的社會服務,撬動社會資金3000余萬元,惠及城鄉群眾近萬名。
同時,加強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專業社工機構等平臺建設,采取“以獎代補”形式,投入285萬元獎補市民政局建設的市級社會組織孵化中心,以及云巖區、南明區、花溪區、烏當區建設的區級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構建起市-區-社區三級社會組織孵化和實踐平臺。
烏當區同心思源助殘促進會是貴州省第一家以“自我造血”為導向,致力于用商業模式構建可持續助殘生態空間的助殘社會組織,主要開展殘障人士就業項目設計、孵化、運營;殘障人士職業技能培訓和能力建構;開展助殘(助業)理論研究、“殘助”平臺搭建及資源鏈接等服務。目前,促進會已累計幫助超過150名聾啞人實現可持續體面就業,開展了700余場志愿服務活動,其中手語推廣活動達200余場。
白云區大山洞社區兒童幸福家園配備了2名專職愛心媽媽,組建了一支530余人的愛心志愿者隊伍,為社區兒童和家長提供綜合服務,截至目前,已開展各類活動300余次,服務轄區兒童8萬余人(次)。
“小螞蟻,爬呀爬,一爬爬到肩膀上……”3月30日下午,貴陽愛心家園兒童特殊教育康復訓練中心的特教老師張艷正在一對一為孩子上認知課,在一節課25分鐘時間內,張艷邊唱兒歌邊比劃動作,反復教上幾十遍乃至上百遍,讓孩子學會模仿,懂得認知。在這其中,可能會被孩子踢打、撕咬,甚至發生不可預期的傷害。“累的時候是挺累的,但看到孩子不斷進步,就會覺得很欣慰。”張艷認為自己的教學生活苦中有樂。
貴陽市委群工委和全市群團組織不斷推動專業社會工作機構納入樞紐體系,近年來共投入100余萬元支持專業社會工作機構發展,目前全市共有20余家民辦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在老年、婦女、兒童、戒毒等領域開展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