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方林 胡庭標 王法

貞豐縣魯容鄉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徹底改變傳統低效農作物種植習慣。圖為當地群眾正在采摘百香果。(貞豐縣委宣傳部供圖)
“以前種甘蔗,路不通幾分錢一斤都賣不出去,放干了只能當柴燒。”山高坡陡、河谷縱橫的地貌,曾讓黔西南州貞豐縣魯容鄉百姓吃夠了交通不便的苦。在魯容鄉魯容村老人韋正粉記憶里,早年的魯容高山隔絕,盡管村民在光禿禿的坡地上拼命種下玉米和甘蔗,卻依然是“過年才能吃上白米飯”。
窮則思變,魯容緊緊抓住脫貧攻堅政策機遇,先是在交通改善上下了狠心。2016年以來,魯容鄉先后啟動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7個,總投資58452萬元,公路建設里程147.887公里,大大改善了魯容的交通狀況。
路通了,心思就活了,找到一條適合魯容發展的生態脫貧路子就成了當地干部群眾的最大心事。
“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增種百香果、芒果等高效經濟作物,徹底改變傳統低效農作物種植習慣,是省委省政府在‘春風行動’中提出的要求,也是魯容真正走出‘地越種越瘦,人越過越窮’怪圈的根本出路。”魯容鄉黨委委員藍治清表示,土地貧瘠生態脆弱的魯容只有依托自身獨特優勢,揚長避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才能培育新興生態農業產業,促進生產效益大提升,真正守好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讓魯容群眾過上好日子。
“我家的4畝地全部流轉出去了,光是流轉費就比種玉米收入高,現在到種植基地里干活,一天80塊錢。”家住北盤江畔的魯容鄉孔明村村民王云飛說,“以前種玉米辛辛苦苦一年也只能收獲1000斤,能不能吃飽都得看老天爺心情。”雖然守著北盤江,但村里土地大多是25度以上的斜坡地,加上缺乏引水工程,地里的莊稼只能喝望天水,“我們是住在水邊缺水用”。
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硬仗,找準產業是根本。2017年3月,魯容鄉決定充分利用氣候和海拔優勢,把百香果產業作為“短、平、快”的扶貧支柱產業,啟動百香果科技示范園建設。
截至目前,魯容鄉已投資3000余萬元,建成魯容鄉百香果科技示范園5000畝,覆蓋貧困戶223戶,創造就業崗位300多個。
“種植的第一年,5000畝百香果園區就收入了1000萬元,明年還會更好。”說起百香果園區的產值情況,藍治清信心滿滿。
“除了給貧困群眾提供就業機會外,我們在產業發展利益分配上也花了很多心思。”藍治清說,在利益鏈接機制上,魯容鄉確立了“127”分配模式,即將鄉平臺公司收益的10%用于平臺公司運轉,20%用于購買服務,70%用于全鄉貧困戶二次分配。
“基地配套建設了科研樓、水肥一體化、冷庫、觀光亭及步梯等設施,土地貧瘠、水土流失、灌溉困難等問題得到了一定解決。”藍治清告訴記者,除了百香果產業,魯容也正在探索長遠的產業發展路子,確立了“脫貧百香果,致富靠芒果”的以短養長、長短結合、覆蓋全鄉的產業扶貧模式。
在中國社科院、省農科院技術指導下,魯容已建成3000畝高標準芒果產業示范園,將輻射帶動全鄉2萬畝芒果基地發展。
“園區種植的芒果樹均來自四川優良芒果大苗,預計畝產值近8000元,核心示范區芒果園的總產值約2400萬元,直接受益貧困群眾300余戶。”藍治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