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徐春燕 孟錦群
余慶縣將易地扶貧搬遷和脫貧致富同步規劃,在搬出群眾的土地處置和搬進新家的后續發展中探索出一條“雙重掛幫”的有效路徑。
“各鄉鎮要搶抓機遇,千方百計完成拆舊復墾復綠任務。”余慶縣委書記譚錚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群里要求。
正是善于靈活運用各種資源和平臺,余慶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得以有序推進,并探索出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的“余慶經驗”。
2017年以來,余慶縣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組長的“164”脫貧攻堅組織領導機構,以嚴實作風狠抓搬遷安置房屋工程質量。近期,記者來到余慶縣龍溪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分別以“感恩、自強、奮進、團結”命名的四棟樓房映入眼簾,樓房一端是休閑健身廣場,另一端則是即將分配給搬遷戶的菜園子。
“為了方便服務搬遷群眾,安置點所在的紅軍社區把居民委員會辦公陣地也搬到了安置點。”龍溪鎮扶貧辦主任田標告訴記者,龍溪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設計規劃搬遷安置人口180戶679人,目前已搬遷入住140戶。
新的沙發、油煙機、熱水器……搬遷戶余興發邊向記者介紹邊忙著收拾。余興發的老家在余慶縣大烏江鎮烏江頂上,“走路到街上至少要兩三個小時”,一下子從“山上”搬下來住進三室一廳,余興發夫婦對未來的生活既期待又有一絲擔憂。
2017年,余慶縣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搬遷1456戶5341人。本著讓移民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宗旨,余慶縣委、政府規劃在最好的地段、位置建設安置小區,讓搬遷戶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生活環境和就業條件。
目前,敖溪鎮安置點、龍溪鎮何家灣安置點已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并于4月底前完成搬遷入住工作;縣城東部產城和水廠安置點于4月底完成簡裝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全縣將于6月30日前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間計劃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
王仕甫一家4口,原來住在構皮灘鎮葛旁村河中組,如今搬進了100多平方米的新居。“我妻子參加了面點師培訓,馬上就要結業了。”王仕甫笑著告訴記者。
余慶縣把安置點當新型社區來創建,將搬遷群眾全部納入社區管理。龍溪鎮何家灣安置點和敖溪安置點納入當地社區,西部新城和東部產城、水廠三個安置點則組合成立了積善社區。
(3)總抗氧化能力測定(TEAC)參考T Valeriaa等的方法[30]。谷光甘肽作為標準品,繪制標準曲線回歸方程為:y=0.004x+0.027(30.1μg/mL~180.6μg/mL,R 2=0.996);y為ABTS自由基清除率,x為谷光甘肽濃度。
同時,在布局時,安置點選址盡可能向縣、鎮區中心地段集中,突出設施配套。龍溪鎮安置點臨近兩個工業園區;南部新城安置點離醫院、中小學、幼兒園都很近。
此外,以宜居宜業的理念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大力實施綠化亮化美化工程,提升小區形象和品位。利用有限的空間,打造綠樹成蔭、花木扶疏的宜居環境。在小區設置適量的亭廊、坐凳坐椅、運動場所、文體設施、超市等配套設施,滿足搬遷群眾休閑娛樂和日常需求。就近流轉一定數量的土地,開展小菜園建設,滿足年齡偏大、在非農領域無法就業的搬遷群眾務工需要,減輕生活負擔。配備移民黨群活動室、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衛生室、文體娛樂活動室、物業公司、移民說事室、文明新風教育及勞動技能培訓學校等。
針對2016年已實現搬遷入住的安置點,余慶縣按照“三抓三曬三評比”工作考核機制,月月抓服務陣地建設、山地盤活、轉移就業、和諧鄰里;季度曬家庭收入、子女教育、幫扶成效、先進典型;年終評好家庭、好榜樣、好單位。千方百計助力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步入正軌。
“昨晚在西部新城召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會后,發現還存在素質提升、行為規范、技能培訓、就業渠道、子女教育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將群眾會常態化。”這段話出自4月19日余慶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微信群里。
“今天晚上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主要是選舉出小區管委會成員和樓長,由他們負責管理小區和監督日常衛生,以后大家有什么事可以找他們。”4月9日晚,龍溪鎮安置點召開了一場群眾會,組織委員黃明德的話音剛落,近百余搬遷戶便活躍起來。
余慶縣各安置點將“移民夜校”功能發揮到極致,以夜晚壩壩會的方式動員搬遷群眾愛護環境衛生,尊老愛幼,遵守公共秩序,樹立信心,激活發展內生動力。
4月9日,在余慶縣南部新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移民技能培訓中心,40余名婦女結束了15天的糕點師培訓,緊接著,焊工班馬上就要開班了。
住上新房子,不代表能過上好日子。搬出去連田都沒得種,搬遷群眾怎么生活?
對搬遷的群眾,余慶縣實行公益性崗位、產業帶動、自主創業、勞務輸出“四個一批”保就業。在龍溪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旁的龍溪工業園內,很多企業存在用工缺乏的問題。任氏鞋業加工廠負責人告訴記者,園區有近10家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僅自己廠區的設備生產線就能滿足500人就業,而目前的工人只有80余名。
據統計,通過培訓推薦、自主擇(創)業、勞務輸出等方式,余慶縣2016年搬遷安置的1261名勞動力已落實就業594戶991人,實現平均每戶就有1.6人就業。
龍溪鎮平場村是省級一類貧困村和省級地質滑坡監控帶,自然環境惡劣,常發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70余戶災區貧困群眾搬遷后,該村大力打造刺梨基地和油茶基地,種植了300余畝刺梨和600余畝油茶,既修復了生態,又成為搬遷群眾的增收產業。

對搬遷群眾,余慶縣以公益性崗位、產業帶動、自主創業、勞務輸出“四個一批”保就業。圖為搬遷群眾在搬遷安置點附近園區內的企業工作。(余慶縣委宣傳部供圖)
為了盤活搬遷群眾留下的土地,余慶縣采用“三種經營方式”:利用“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產業規劃,優先考慮土地入股分紅、承包大戶兩種方式;對不宜發展產業的土地,則由掛幫單位幫助村集體收儲經營或退耕還林。
“我老家的15畝土地全部入股,種了3000多棵花椒樹,和承包土地的老板按6:4分成。”柏泥村搬遷群眾胡坤說。
關興鎮沙灘村搬遷群眾黃永輝則把自家的9畝土地承包給大戶種植烤煙,自己在玉溪中學當保安,妻子在工地做工。實現在老家的土地有收入,在新家又謀到了出路。
根據各安置點實際情況,余慶縣委提出“63211”規劃,即建設60萬頭生豬、30萬畝茶葉、20萬畝蔬菜、10萬畝中藥材、10萬畝水稻工程。為確保搬遷群眾長期穩定就業,該縣擬投入1.5億元資金,啟動面積1500畝的烏楊扶貧產業園建設,主要發展生態蔬菜種植,新增就業崗位200余個,解決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人口的就業問題。
將易地扶貧搬遷和脫貧致富同步規劃,“老家土地不能空、塊塊有收入,新家不養閑人、人人有事干”同步推進,余慶縣在搬出群眾的土地處置和搬進新家的后續發展中探索出一條“雙重掛幫”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