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萬軍
六枝特區一方面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全力推進產業覆蓋,一方面激活群眾內生動力,扶持貧困戶發展種植養殖業,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在全區全面鋪開。
陽光和煦,滿山滴翠。走進六枝特區,干部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鄉村變化日新月異。
在大山環繞的六枝特區巖腳鎮錦鐘村,早晨的薄霧逐漸散去,羅興祥忙不迭地組織村干部入戶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通過努力,村里420多畝蔬菜產業用地被劃分出來,并與民生公司簽訂合同。
羅興祥是六枝特區黨委宣傳部選派駐錦鐘村的“第一書記”,2017年8月任職以來,與村支“兩委”一起,解難題、理思路。
3月13日,六枝特區舉行“減貧摘帽”重整行裝再出發動員部署會,特區黨委書記楊昌顯發出動員令,近千名干部奔赴脫貧一線,立下貧困不除誓不還的承諾。
為確保脫貧攻堅順利推進,六枝特區研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壓實脫貧攻堅責任五條意見》,成立了區級決勝指揮部、鄉鎮決勝工作團、村級決勝工作組,決勝工作團以鄉(鎮、社區)為單元開展工作,全面負責該鄉(鎮、社區)的脫貧攻堅工作。
同時,加強貧困村駐村力量,掛幫單位和鄉鎮再各選派一名優秀干部進駐貧困村,與村支“兩委”一起抓脫貧攻堅工作。
此外,六枝特區攻堅辦還成立了6個督查組,深入鄉鎮和村開展業務指導及督導,采取日督查、日調度、日通報的方式,隨時發布工作提示和通報,對存在問題及時指出立即整改。
“邀請龍馬公司到村里商討放置垃圾箱的問題;與村、鄉鎮、交通局商討,確定村里三條路的建設;與村支‘兩委’、工作組一起到陳家田壩召開小組會宣傳商討調減玉米調整產業、村莊整治三改三化、環境衛生垃圾處理、成豬出售等事宜……”這是六枝特區宣傳部輪戰錦鐘村干部程慧在宣傳群里發出的一天工作情況,也是輪戰干部駐村的一個縮影。
無論是輪戰干部還是駐村干部,大家都奮戰在一線,為貧困群眾謀發展,涌現出很多先進典型。
“喂,王書記嗎?我是謝先權,我現在在貴州野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當技術員,收入有了保障,感謝你們。”
打電話的是六枝特區牛場民族鄉平寨村謝家寨組貧困戶謝先權,接電話的是六枝特區黨辦副主任王勇,王勇之前在牛場鄉掛職副書記,謝先權一家是他的幫扶對象。
謝先權夫婦之前一直在外打工供兩個孩子上學,掙到的錢除去房租和生活費所剩無幾,于是夫婦倆決定回鄉發展。返鄉后,在王勇的支持下,夫妻倆辦起了“家庭養雞場”,妻子在家一邊忙農活一邊養雞,謝先權則另外找活干,當他得知離家不遠的貴州野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招募養雞技術員的消息后,立即前往應聘,如今負責養雞場的生產管理。

六枝特區以“春風行動”為契機,全面推進產業覆蓋。圖為六枝大用獼猴桃產業基地。(王良豪 / 攝)
脫貧攻堅,產業入戶是基礎。3月1日,六枝特區召開農村工作會議暨鄉村振興戰略“春風行動”啟動大會,全區以“春風行動”為契機,全面推進產業覆蓋。
走進位于牛場民族鄉興隆村境內的貴州野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山崗上,一個個錯落有致的綠色小房子是新修建的雞舍;平地上,一間間綠色大棚拔地而起,那是全自動蛋雞養殖場。
“300多畝山地建有雞舍100多個,可放養3萬只雞,全自動蛋雞養殖大棚設計產能35000只,4棟脫溫雞舍一次性可脫溫雞苗10萬只。”貴州野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道國介紹,4月中旬脫溫雞苗已經調運到位,吸納興隆村100多戶貧困戶入股加盟。
與牛場一河相隔的梭戛民族鄉,產業發展也如火如荼,全鄉7個村平均每村有一至二個合作社,每個合作社都各具特色,發展適合自己的產業。平寨村精成實干合作社是一家由5位村民辦起來的種植養殖一體化專業合作社,吸引43戶群眾以土地和勞動力入股,每年戶均收入不少于2萬元;羅群村以大北農為依托辦起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循環產業園,正在推進落實的養豬項目吸引17戶29名貧困群眾利用“特惠貸”入股當小老板,每戶年收入1.5萬元以上。
呈祥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學生營養餐配送為載體,在六枝特區郎岱鎮建立了種植養殖基地,公司流轉村民土地后再以包銷的方式返租給村民,幫助壩子、青龍、驛隴、灑志、平橋等村的70多戶貧困戶發展蔬菜產業。
在推進產業入戶中,六枝特區一方面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全力推進產業覆蓋,一方面激活群眾內生動力,扶持貧困戶發展種植養殖業,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在全區全面鋪開。
如今,走進六枝特區,公司、合作社、養殖場如雨后春筍,農超對接、農校對接成為產業發展的有效渠道,貧困戶以土地、技術入股當起小老板,成為決勝脫貧攻堅的中流砥柱。

在落別村衛生室,不少群眾來打預防針、看病,病房里住滿了病人。“以前村衛生室基本無人問津,如今來看病的群眾越來越多。”村醫李興萍介紹。
村衛生室的變化,得益于六枝特區全面推行的醫療精準扶貧“醫共體”。
六枝特區以六盤水市第二人民醫院和特區人民醫院為龍頭,分別與境內15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245個村衛生室組建了兩個區域醫療服務共同體。兩家牽頭醫院分別為“醫共體”醫院派駐業務副院長和專業技術團隊,加強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扶持力度,形成“1+1+1”的師徒關系,即一名縣級醫生+一名鄉鎮醫生+一名村級醫生,實現帶管理、帶技術、帶醫德醫風。
與落別村衛生室建立“醫共體”的六盤水市第二人民醫院和落別鄉衛生院分別派出一名指導醫師到衛生室開展傳、幫、帶工作,對有疑問的病癥通過遠程會診的方式請專家進行視頻會診,確保生病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得到醫治。
“醫共體”組建以來,全區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在上級醫院醫療專家的示范帶教指導下,診療服務水平得到極大提升,不僅方便了群眾,還增加了鄉鎮衛生院和村(居)衛生室的收入,提高了衛生技術員的工作待遇。
在抓好“醫共體”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問題的同時,六枝特區還加大教育扶貧、移民搬遷、農村公路組組通建設力度,并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全面推進改廚、改廁、改圈和房屋亮化、庭院硬化,環境美化“六個攻堅”,努力實現鄉村環境美、田園美、村莊美、庭院美。
沐浴著時代的春風,六枝特區廣大干部群眾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奏響脫貧攻堅奮進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