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松 趙桂玲
(陳松單位 / 德江縣委組織部黨建辦 趙桂玲單位 / 德江縣新聞中心 責任編輯 / 哈文麗)
仲春時節,走進德江縣共和鎮青杠堡村,梨花李花競相綻放,給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曾經的青杠堡,自然條件惡劣,致富沒有點子,發展沒有出路,是全縣出了名的貧窮村。近年來,村里積極推進農村產業變革,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金點子”讓土地生財。青杠堡村轄14個村民組2285人,截至2017年底仍有貧困人口97戶383人。村民普遍缺技術、缺資金,“等靠要”思想嚴重,脫貧難度大。
要想擺脫貧困,關鍵在調整種植結構。如何才能讓村民改變延續多年的傳統種植模式?村支“兩委”把轉變群眾思想觀念作為首要任務,開始一組一組走訪、一戶一戶動員,宣傳黨的扶貧政策,給他們算經濟賬、收入賬、對比賬、長遠賬。
“土地都種果蔬了,我們吃什么?不干。”動員之初,每到一處,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每場群眾會基本都不歡而散。村看村、戶看戶,面對這一困局,村支“兩委”決定從少數人入手,帶動示范,盤活土地,從最初的200畝到500畝,再到1100畝……一場遍布全村的產業規劃就此拉開序幕。
如今,青杠堡村已集中流轉土地2100畝,每年流轉金達30余萬元,人均增收近2000元。
能人闖出“新路子”。幾年前,山坪組外出務工青年覃剛看著家鄉發生的變化,決定回鄉創業。返鄉后,他用兩年時間學習養牛技術、搭棚修路,待技術、資金和市場成熟后,2013年開始規模養殖,并流轉450畝土地種植牧草。如今,覃剛的養殖場年出欄肉牛30余頭,毛收入近40萬元,帶動10人實現務工收入20余萬元。

兩年時間,德江縣青杠堡村種植秋季梨700畝、空心李400畝、花椒1119畝。圖為種植在山窩窩里的花椒樹。(趙桂玲 / 攝)
在能人的示范帶動下,村民看到了脫貧致富希望,紛紛籌資成立專業合作社。僅2016年、2017年兩年時間,青杠堡村先后成立了養殖、種植、果蔬等專業合作社6個,集中連片種植秋季梨700畝、空心李400畝、花椒1119畝、臍橙200畝、食用菌100畝,養牛戶132戶存欄451頭。
努力摘掉“窮帽子”。為如期實現2018年出列目標,青杠堡村村支“兩委”協同駐村工作隊制定了《青杠堡村脫貧攻堅工作計劃》,大到每一個項目,小到每一個計劃,都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招。
2017年以來,該村實施交通扶貧項目通村通組公路10.3公里,修建產業路2條、產業蓄水池2個;完成易地搬遷至大龍8戶40人,實施危房改造8戶;申報60頭肉牛迎子基金項目,30戶貧困戶依托“特惠貸”入股分紅4.5萬元,39戶農戶入股食用菌分紅1.95萬元;“六通八有”穩步推進,“五化一改一維”有序實施,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組建村級集體經濟合作聯社,下設勞務公司,承包村里的大小基建工程,2017年實現村集體經濟積累12萬元,率先在全鎮摘掉“空殼帽”;人均純收入達4470元,基本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