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剛 孫轉蘭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醫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帶狀皰疹是土家醫常見疾病[1],臨床表現為沿一側神經走向分布的丘疹水皰,疼痛明顯,中醫稱之為蛇串瘡[2]。土家醫認為帶狀皰疹發病與濕、熱、瘀有關。為了傳承土家醫藥文化,規范土家醫對本病的診斷與治療,結合民間經驗,根據臨床療效及土家醫文獻研究,整理出了土家醫帶狀皰疹的療效評價標準。
1.1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臨床診療指南—皮膚病與性病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年)。
1.1.1 病史:本病常見于中老年人,可因過勞、情緒波動、惡性腫瘤、免疫抑制劑治療和器官移植等誘發。皮疹出現前常先有皮膚疼痛、麻木、瘙癢和感覺異常,可伴有低熱、少食、倦怠等癥狀。
1.1.2 臨床癥狀: 典型的皮損是發生于紅斑基礎上綠豆到黃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皰,累累如串珠,周圍繞以紅暈,排列如帶狀,聚集一處或數處,皰群之間的皮膚正常。皰液初始透明,后變渾濁,重者可有血皰或壞死。經5~10天皰疹干燥結痂,痂皮脫落后,遺留暫時性淡紅色斑或色素沉著,愈后一般不留瘢痕。皮損好發于一側胸脅、腰部或頭面部,一般不超過正中線?;颊咦杂X皮損局部疼痛明顯,老年體弱者常常疼痛劇烈,常擴大到皮損范圍之外,有的皮損消退后可遺留長期的神經痛。
1.1.3 特殊分型:少數病例僅出現紅斑、丘疹,不發生典型水皰,亦有患者僅感覺皮損瘙癢,不產生疼痛?;紣盒阅[瘤、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年老體質極差及患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皰疹可雙側同時出現或泛發全身,并可出現血皰、大皰甚至壞死,常伴有高熱、肺炎、腦炎等,病情篤重。如病毒侵及眶上神經上支者(多見于老年人),疼痛劇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潰瘍性角膜炎,甚至引起全眼炎,導致失明。病毒也可侵犯面 神經及聽神經,表現為外耳道或鼓膜皰疹。膝狀神經節受累同時侵犯面神經的運動和感覺神經纖維時,可出現面癱、耳痛及外耳道皰疹三聯征。
1.2 土家醫癥候診斷標準:具備主癥和至少兩項次癥即可診斷。
1.2.1 濕盛證(卡別列炸司證 Kax bies liex zaf six zenf):主癥:水瘡明顯,顏色淡紅,疼痛或輕或重,次癥:可伴渴不欲飲,食少腹脹,大便時溏;舌淡紅,苔黃膩,⑤脈滑。
1.2.2 熱盛證(格欸細炸司證 Gein xif zaf six zenf):主癥:鮮紅色水瘡,灼熱辣痛,疼痛難忍,次癥:可伴周身不適,發熱,口苦咽干,煩躁易怒;舌質紅,苔黃,脈弦或滑數。
1.2.3 血瘀證(滅爾糯證 Miex lof zenf):主癥:水瘡結痂,仍有陣發性刺痛,牽扯痛等,次癥:胸脅脹滿不適,舌淡,或紫暗,有瘀斑,苔白或黃,脈沉或澀。
1.3 量化標準
1.3.1 癥狀分級量化標準:見表1、表2.

表1 疼痛積分

表2 其他癥狀積分
1.3.2 土家醫辨證分型:見表3。

表3 土家醫辨證分型
注:證型判斷依據:具備主證至少2項,辨證分型癥狀百分比到達60%者,既可診斷為該證候。
2.1 綜合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皮疹消退,臨床體征消失,無疼痛后遺癥,n=100%;好轉:皮疹消退約30%,疼痛明顯減輕,n≥30%;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n≤30%;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
療效指數(n)=[(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2.2 土家醫證候癥狀評價標準:治愈:土家醫證候癥狀、體征消失;好轉:土家醫癥候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治療后癥狀百分比比較治療前減少≥30%)未愈:土家醫癥候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治療后癥狀百分比比較治療前減少≤30%)
土家醫針對帶狀皰疹的方藥繁多,然而因缺乏統一的療效評價標準,各種方藥之間無法進行客觀的橫向比較,通過對土家醫文獻的研究、臨床數據挖掘,規范了本病的診斷標準,量化了本病的療效評價標準。
[1]田華詠.土家醫病證診療規范[M].北京: 中醫古籍出版社,2014:121~123.
[2]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蛇串瘡中醫診療指南(2014年修訂版)[J].中醫雜志,2015.7(56):1163~1167.
[3]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皮膚病與性病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