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迎春
【關鍵詞】誦讀?素養?欣賞
新課程標準初級中學語文教學中有關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中提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有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讀文言課文,要了解內容,能順暢地朗讀,背誦一些基本課文”這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這一句話中特別提到學生的閱讀不能僅僅限于課文的朗讀要,而且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的朗讀,否則,這樣的教學是不全面的教學、沒有拓展的考察,學生的學習有力沒有有效的提高,從而陷于為課文而教的難堪境地。學生誦讀能力的培養,要通過課文的學習再向外延伸,拓展到課外的誦讀之中。在語文誦讀教學中,閱讀課本課文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
近年來,語文新課程標準在不斷深入的同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也伴隨著很多的問題也出現了,這也是教學改革的必要,特別是從十多年來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分板可以看出,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忽視了對學生誦讀的訓練。在初中早讀的時間里,學生每天都會有晨讀,但是這種讀書的方式、內容單一,只能滿足于熟悉課文內容的淺層次上,甚至能把課文都能背誦下來,卻不能獲取課文以外的知識,這樣一來,書倒是讀了十多年,但到最后,他們還不會讀報念稿,出現斷句、錯字的現,甚至讀完了也不知道讀的是什么內容,這種生澀無味的閱讀情況令人尷尬。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能看出,就是因為學生出現了認識的偏頗,沒有正確的對待誦讀,沒有把誦讀的練習轉化為自身就是一種能力,更談不上什么藝術。忽視誦讀訓練的第二個原因還在于語文教材的內容量少這是一個很大的缺憾,另外選文蕪雜。現行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多數文章只是讓學生學會語文基本知識,但是并不適合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它對學生的語感的形成所產生的效果微乎其微,這不得不引起教材編者的重視,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一點,更需要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來彌補這一不足之處。
1.多讀
我們當前的語文學習雖然具有時代性,與社會的發展聯系非常緊密,但是,也應該看到古人讀書也是有很多的寶貴經驗,在現今閱讀的同時也應該學習古人的閱讀方法,好的要繼承,更不能隨意拋棄,古人讀書就在于多讀。荀子的詩句“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說的就是要多讀,讀熟、讀爛,要嫻熟于心,做到讀書瑯瑯上口,在多讀的過程中去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掌握寫作技巧。另外,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則說明了只有多讀書才能寫出傳神的作品;蘇軾的“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說明了只有多讀才能了解作品涵義;朱熹的“讀的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可以不用教師的教就能知道所表達的意思。這些詩句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強調了多讀的重要性。我國的漢語語言豐富,有很多體裁的作品,比如唐詩、宋詞、元曲等本身有很多是唱和、吟哦而產生的作品,所以也有“熟讀唐詩三百,不會吟詩也會謅”的說法,這些也說明了多讀的重要性。
2.熟讀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熟讀的教學指導也不足,沒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熟讀”的重要性,都是常見的各種分析:作者生平、寫作背景、劃分段落、段落大意、總結主題思想,更為重要的是這些,都是讓教師一手包辦了,學生沒有思考、沒有感悟,而是一味的在接受教師的說教,這些占用了學生大量的自主學習時間,一節課下來,讓學生讀課文時錯誤百出,不是讀破句子就是讀錯字,吞吞吐吐沒有一點節奏感,更沒有感情基調。雖然學生能做會幾個練習題,但是學生深層次的語文能力沒有得到有效提高。熟讀成誦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符合人的認識規律,所以學習一篇新的課文的過程就是對課文的認識過程,也是對事物的認識過程。誦讀在初步接受課文的時候,只是對課文的表象感知,當然,這一步還沒有達到對課文本質內容的深刻認識,但是為以后對課文本質認識打好了基礎。反復的誦讀課文,掌握構成這篇文章的語言材料,在各個理解的基礎上對整篇課文有了實質性的理解,就為進一步理解文章的精神實質,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初中生的記憶力是人生當中最快的時候,在此時教學學生誦讀有利于他們記憶材料,實現記憶效益的最大化。
3.背誦
在熟讀的基礎上進一步背誦,讓學生積累更多的知識材料并做好儲備,成為自己語文素養的一部分。背誦,有利于品味辨析,提高語感,有利于對漢語言的優美感有深層次的感受,在精神上得到感染,由背而懂,再由懂到用,受益將會無窮。背誦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背誦的過程是經過一系列的過程才可以出現,先是入于眼,再記于腦,再出于口,再入于耳,再入于心,這個過程中,有多個感官參與,眼、口、耳、腦并用,相互作用,加強了思維力,形成正確的思維能力。世界上很多名家的作品都是能看出具有深厚的語文功底,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小時的私塾里有了大量記誦為基礎。所以張志公先生就文言文功底的形成點時說:只背熟了若干篇文章,才能積累起了若干有用的文言材料,并在生活中經常運用,才能形成良好的基本的文言文的語言習慣,這只是掌握文言的第一步,還需要在以后的運用中多加磨煉。在近代大師的白話文中,我們依然能看出具有文言文的低子,文言文中的具有生命的東西被現代人傳承下來,如魯迅、朱自清的散文中就很明顯地感受到他們的深厚的古文功底。在現代詩歌、散文的學習中更離不開背誦,如柯巖的《周總理,你在哪里》、朱自清的《春》,都是在大家的典型現代散文的代表,如果學生能夠背誦,那么,學生的思想酌情、藝術手法等也就掌握了,教師不用再做過多的講解。再如,毛澤東的《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魯迅的《“友幫驚詫”論》、聞一多的《最后一次講演》等這些作品,如果學生能夠背誦,那么,他們對課文的理解與分析就解決了。再比如,周立波的《分馬》、契訶夫的《變色龍》等文章,如果學生能背朗,那么,學生就會很容易掌握人物性格特點,也不需要教師的再深入的分析就會迎刃而解。通過背誦課語文與名作,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學生的背誦要求要引起教師的重視。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誦讀教學,但這并不意味著誦讀可以代替一切,光誦讀不能代替教師的講解,還需要教師對學生的誦讀進行引導,加以適當的講解,加快學生對課文知識的掌握。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把誦讀置于課堂教學的適當位置,充分利用好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從實際教學的需要出發,以學生為中心,進行科學的誦讀訓練。誦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給學生很大的幫助,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我們教師不要忘記加強對學生的誦讀教學,讓誦讀成為教學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1]錢學芬.初中語文誦讀教學再設計的課例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6,(24).
[2]林先欣.初中語文古詩詞的誦讀教學之我見[J].作文成功之路,2015,(09).
[3]初中語文誦讀教學現狀分析與應對策略[D].信陽師范學院,2016.
[4]唐鳳娟,陳婷婷.初中語文誦讀教學策略探究[D].渤海大學,2015.
[5]閆世林.淺析當前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的誤區[J].現代語文,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