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
摘 要:學習共同體指的是老師和學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溝通和交流、互相分享學習資源、共同完成日常布置的任務的良好載體,通過學習共同體,能夠在師生之間建立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相互改進的關系,并在課堂內外營造一個輕松的、創造性的學習文化氛圍,最終讓老師和學生能過相互提高,相互進步。本論文首先對學習共同體進行了概述,繼而重點就建設學習共同體的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共同學習;學習共同體;策略分析
一、對學習共同體的認知
什么是學習共同體呢?通俗來講就是一起學習的整體,這個學習的整體可以是學生與老師一起,也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一起的合作學習。它的準確定義為:是由學習者,(指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個體)和助學者,(指能在相關學習過程中起到指導作用的個體)共同組成的,此學習共同體的學習任務是相同的。通過學習者與助學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互幫互助,以促進成員全面成長為目的的。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與傳統教學班和教學組織的主要區別在于強調人際心理相容與溝通,在學習中發揮群體動力作用。一個學習小組、一個班級、乃至一個學校,都可能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
可見,學習共同體指的是老師和學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溝通和交流、互相分享學習資源、共同完成日常布置的任務的良好載體,通過學習共同體,能夠在師生之間建立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相互改進的關系,并在課堂內外營造一個輕松的、創造性的學習文化氛圍,最終讓老師和學生能過相互提高,相互進步。那么該如何構建學習共同體呢?下面著重從三個層面進行論述。
二、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策略
(一)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我們往常的教學體系中。一般都是老師按照課本上的知識灌輸到學生當中,這其中最為被動的主體就是學生,很多學生產生厭學的現象也是基于此原因,學生本身就是具有創造性思維的,最不愿意接收的就是受到拘束,因此對于老師灌輸的學習內容一般都是選擇被迫接受,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產生效果,但是想要很好的對知識點產生理解還是很難的,傳統教育模式一般都是事半功倍。老師在高空灌輸,學生在下面被迫接收的形式已然不再適合現在的學習環境了,學生與老師的關系也變得有差距,有代溝。想要構建現行的共同體策略,就要首先改變師生現有的關系,讓學生與老師之間不再是上下,傳教的關系,而是合作伙伴,朋友之間的關系,讓學習變成意見輕松的,有意義的,師生之間共同的事情,那學習必然會事半功倍。
(二)課例研討,構建團隊學習模式
學習型組織的學習能力取決于團隊學習能力,一個團隊真正在學習時,不僅能做出非同尋常的成績,而且每個成員都能更迅速地成長。為提升工作室的團隊學習能力,我們從改革課例研討活動著手,鼓勵成員在參與研討時開啟“深度交流、共同思考”模式,讓每一個成員的想法在團隊中自由流動和溝通,以此實現獨自學習無法完成的頓悟和提升。
全體成員就“學校與教師的責任應立足于實現每一個兒童的學習權”這一理念達成共識,基于此,我們將日常課例研討活動由“聽評課”改為“觀課議課”,名稱的改變帶來的是研討活動內涵的變革。
以往的聽評課,其目的在于研討教師如何“上好課”,觀摩者針對教學的改進作點評、提建議。這就形成了執教者與觀摩者之間的“觀摩——被觀摩”的單向權力關系,而這種關系阻礙了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觀課議課”研討則從關注教師“如何教”轉變到學生“如何學”。所以,在構建學習共同體時構建團隊學習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就是對學習共同體進行正確評價。
(三)正確進行評價
強化學習共同體團體激勵,對學習共同體成員的評價教師須把握以下幾點:
1.點評內容更注重合作的過程。教師評價的內容不能僅僅針對團隊結果今次那個評論,更主要的是在整個團隊合作的過程,要讓學生感知到自己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在老師的注視下完成的,對學生的評價要秉承不求每次都第一,只求每天都進步的思想,增加學生進行團對協作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愿意參加到共同體的環境中。
2.側重集體評價。評價過程要兼顧學生本身與學習共同體兩方面相結合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認識到自己在學習共同體內的作用與需求,同時,由于是集體建設,因此要在評價中側重于對學習共同體集體的評價。
3.評價內容要廣泛。我們教師在點評的過程中要注意,評價內容切記單一,評價的內容要盡可能的包含對學習共同體活動秩序的情況評價,包含各個組員參與情況的評價,包含合作學習效果等方面的評價,做到多方位,全方面的評價。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習共同體指的是老師和學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溝通和交流、互相分享學習資源、共同完成日常布置的任務的良好載體,通過噓唏共同體,能夠在師生之間建立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相互改進的關系,并在課堂內外營造一個輕松的、創造性的學習文化氛圍。我們相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能夠讓老師和學生相互提高,相互進步,為學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劉程程.基于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問題驅動式學習方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