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明 黃莉 王維智
摘 要:中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養老問題也日益突出,如何有效且合適地處理養老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在眾多養老模式中,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脫穎而出,即社區養老。本文運用文獻綜述法,通過社區養老的介紹,對社區養老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提出建議。
關鍵詞:社區養老;問題;對策
1引言
我國已于2000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一方面由于計劃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另一方面,生活條件的改善使人們的平均壽命延長,老年人口數量也在逐年增長,這些因素加劇了人口老齡化的現狀。現代家庭的“4.2.1”模式同時加劇了養老難的問題,傳統的家庭養老已不能滿足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而中國人傳統的“養兒防老”使老人不愿意選擇機構進行養老。在此情況下,一種新的養老模式隨之產生——社區養老。
2社區養老的概念及特點
“社區”一詞最初出現在1887年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所著的《社區與社會》中。“社區養老”是社區內的養、家庭和社區共同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務養老模式,是近些年隨著社會發展應運而生的新型養老模式,接受專業的養老服務;晚上可以回到自己家中,與親人享受天倫之樂,既緩解了家庭的養老壓力,也滿足了老人對于親情的需求。
3社區養老存在的問題
中國傳統思想的障礙。現在的老年人都是20世紀20、30年代的人,他們接受教育的程度低、思想保守。這些老年人多會選擇由子女親身供養,而不會接受其他養老方式。其次,對于子女來說,即使迫于生活的壓力,他們也會自己供養父母,時代在進步,我們思想也要改變,讓老人能夠更好的享受晚年的時光、更多的接觸外邊世界,而不是做一個苦苦在家等待孩子來看望自己的孤獨老人。
缺少明確的法律法規。我國從2000年開始,已經逐漸開始提出相關的規劃,用于指導社區養老服務工作。但是這些文件實施時遇到一定的問題以及在落實時的靈活性,所以還需要繼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以便更好的服務于社區養老。
缺少專業化團隊。老年人身體狀況的差異并且突發狀況很多,所以需要培養專業化團隊來對老人進行日常照顧。這種“專業化”不僅指能照顧老年人的飲食起居,而是能夠為老人做些日常的保健活動,在老人突發狀況時,能夠在第一時間給予老年人有效的幫助,能夠與老年人平心交流,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煩惱等。
與第三方組織聯系不緊密。“第三方組織”是除了老年人本身和政府外的單位或個人,主要指除政府部門和企業之外的一切社會組織。社區養老開展問題難的主要原因就是資金缺乏。目前我國的社區養老服務資金籌集的渠道比較單一,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還不高,僅靠政府投入的單一模式很難滿足日益擴大的物資需求。
宣傳力度不夠。社區養老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也是當下最能夠更好解決“孝道”與“家庭壓力”矛盾的方式,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宣傳,如電視、廣播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有助于老年人對于社區養老的了解,還能夠消除對社區養老的偏見。
4社區養老的實施對策
使社區養老具有本土化特征。每個國家的國情和文化,任何一個國家的社區養老模式都不能完全套用在中國身上,如在西方國家,子女沒有贍養父母的義務,而且老年人本身不喜歡跟自己的孩子住在一起,這就與中國的思想截然不同。其次,針對“何為老年人”每個國家的界定也是不同的,而中國人普遍認為到了六十歲就已經是老年人。老年人有豐富的閱歷以及生活經驗,這些都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沒法學到的,所以在中國老齡化如此嚴重的前提下,如果能給老年人一個積極的暗示,調動這一大部分力量,將有助于社會的發展。
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的社區養老服務的法律和政策體系,同時,要注意政策的宣傳與推廣。此外,還要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相關的配套政策,與社會保障法規體系協調發展。
培養專業化隊伍。老年人這個特殊團體需要專業化服務,許多國家都對專職工作人員設立了準入門檻制度,實現了從業人員的專業化。在我國,也有很多醫學院校、衛生學校,非醫學院校也會開展相關服務的專業,我國還培養相關的專業化團隊,并鼓勵相關專業人員進入社區工作。
與第三方組織緊密聯系。對于社區養老,我們應該建立以政府為核心,各級機構相配合的模式。首先,資金方面不能單單只靠政府,可以實施政府、個人、社區三方共同出資的方式。其次,可以與相關的醫療機構建立聯系,讓他們定期來社區為老人做體檢,不僅可以為機構自己贏得名聲,還能為社區贏得福利。除了醫療團隊之外,社區還需要志愿者。如美國提出了將社區服務的參與獎學金掛鉤的方法,我國大學生也會有社會實踐的活動,不妨就可效仿美國的方法,與學分學時相掛鉤,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參與到社區養老中。
加大網絡的宣傳平臺。網絡也是社區養老可以宣傳的平臺之一。首先,有了網絡平臺,就可以為老年人建立信息檔案,充分對老年人進行了解;其次,老年人可以網上選擇相關服務,方便簡潔;再者,網絡可以把各服務網點連結起來,方便統一管理。
參考文獻
[1]林志文.我國城市社區自治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法制與社會,2010(15):220.
[2]泰德C·費曉聞.揭秘老齡化[J].檢察風云,2012(03):7.
[3]李薇,丁建定.中國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狀況研究[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4,21(01):90-98+128.
[4]黃少寬.國外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特點[J].城市問題,2013(08):83-88.
作者簡介
杜明明(1994.01—),女,漢族,遼寧省本溪市,碩士研究生在讀,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學。
第二作者名字:黃莉。
第三作者名字:王維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