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自己的工作成績歸根結底是來自學生的成績。目前,我校評價教師成績的主要指標是所授課目班級學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那么,提高自己工作成績的直接手段就是提高班級學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為此,我們慣用抓兩頭,促中間的方法來達到目標。
但是,進入高三復習階段,迫于高考的壓力,各課復習知識的難度都會加大,使得班內兩極分化日益嚴重。特別是我校文科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成績總是在30分一下,這類學生根本沒有學習的意愿,完全屬于混日子的類型。如果我們還是采用抓兩頭的方法,把精力用于督促他們,既是浪費老師的精力也是在耽誤其他同學。我們可以轉移目標,把主要精力放在那些學習意愿比較強,學習有潛力的同學身上,結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經過觀察了解,我發現成績處于中間的同學有這樣子的特點:學習的意愿很強,但是學習信心不夠足,因而,學習熱情時有時無,學習努力但是方法不當,或者是由于基礎差知識方面的疑惑較多,成績總是處在及格的邊緣。因而,他們的成績要么穩定,要么徘徊不前甚至出現倒退的現象。對于這部分同學來說,除了正常的教學之外,我們可以多花點精力,對其多加關注,抽時間輔導、多做思想工作。想辦法提高他們的成績對提高班級的整體成績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具體如何抓好這部分學生,讓其發揮作用呢?我采用了“分組輔導”的方法。
這種“分組輔導”的方法我在14屆高考輔導工作中做過初步的嘗試。由于14屆學生是我在高三時才開始上課的,學生的情況不是很了解,所以只能在2次月考后才開始嘗試的。我將兩次月考成績在50~65分之間的同學挑出來,每班大概14~15個。然后將其分組,每組任命組長。實行組長負責制,即對于已經復習過的內容再熟悉,我負責檢查組長,組長負責檢查組員。這樣,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責任意識增強對打好基礎,提高成績很有幫助。一段時間下來效果明顯,這些同學大多數可以在月考時及格。但是,經過反思我發現這里有很多不足:我對組長、組長對組員所起的作用僅僅是督促,有些知識點的理解、知識點的漏洞甚至認識的錯誤都還存在,并沒有徹底解決。因而,這樣還是制約了他們成績進一步的提高。
有了已有的嘗試,在16屆高考一輪輔導中,在分組輔導法原有的基礎上我又完善、細化了具體的操作過程。在第一次月考后,我結合學生在高二時的學習情況,每班選出了12個同學,各分3組,即每組4人,每班有3個組長。3個組長在一周內每人負責2天,定時到我跟前來領取學習任務(主要是課堂上已經復習過的內容結合筆記、作業進行再復習),然后傳達與其他兩個組長,再有組長一一傳達給組員。我利用早讀、晚自習、輔導課時間,小組式檢查學習情況。檢查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對基本知識的識記,而是注重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和對他們思維的引導。學生也可以就重點考點的理解方面進行小組式討論,老師對其針對性輔導,糾正錯誤、彌補漏洞、解釋疑惑,必要時也要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等。這樣,有利于這部分同學夯實基礎,成績盡快趕上來。經過第2、3次月考我發現效果很好,有好幾個同學有原來的不及格變為及格,甚至還能考出好成績,例如高三9班的張文婷同學,第一次月考51分,第二次64分,第三次81分,成績次次提高,說明這個方法對她還是很有效果。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更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分組輔導法”的實用性還需要我更近一步的去證實,也需要在教學的實踐中去更加豐富、完善和發展它。
作者簡介
王玉燕(1983—),女,漢,甘肅省永昌縣,大學本科,現任甘肅省崇信一中思想政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