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
摘 要:學校是培養英才、傳承文明、創新文化的重要陣地。優美的育人環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圍是一所學校健康發展不可缺少的主要條件。那么,校園文化是作為一所學校教育的靈魂,更是體現學校生存與發展的價值所在,是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本論文主要從兩方面論述了該如何開展校園環境文化,一個是精心設計,構建綠化、美化、知識化的校園環境,另一個是與時俱進,倡導進取、創新的人文環境。
關鍵詞:校園環境;校園文化;環境文化
一、精心設計,構建綠化、美化、知識化的校園環境
精心設計,構建綠化、美化、知識化的校園環境分為兩個小方向,一是積極營造綠色校園環境,二是營造濃厚文化氛圍。
(一)積極營造綠色校園環境
學校在布局調整、建筑設計、區域劃分、小品點綴、綠化配套等方面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與構建。尤其在學校內部環境的建設上,以“從新”、“從特”、“從細”來裝點布置。環境是一切自然資源的寶庫,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近年來,全球環境惡化,地震、海嘯等災害頻發,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青年學生中加強環境保護教育已刻不容緩。學校是傳授環保知識的主渠道,環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滲透性的綜合體。對學生進行生態環境、節能減排教育就是要學生樹立環保意識,樹立新型的自然觀,引導學生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轉變觀念,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我們積極為學生營造綠色文化氛圍,讓環保意識深入每個學生的心靈,教育學生成為綠色環保的使者。
(二)營造濃厚文化氛圍
校園內教室、宿舍、走廊、活動室能美觀潔凈,宣傳櫥窗、畫廊、黑板報豐富多彩的內容能成為師生的精神快餐。宣傳標語、校訓、名人警句體現出師生們的人生信仰或理念。教師、學生的作品點綴,加濃學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圍,現代化設施逐步完善,能給師生一個探索世界、捕捉信息、展示才藝的廣闊空間。
校園文化互動性、滲透性、傳承性、自覺性的特點,決定了每個生活在校園中的個體,都會烙上學校特有的文化印記。近年來,我校精心規劃校園環境,注重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學校在校門入口處,建成一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校訓展示墻,在教學樓、宿舍樓布置教室文化,創建走廊文化、宿舍文化,干凈整潔的校園,修剪整齊的花木,寬敞明亮的教室,樓道里獨具匠心設計出的教育名言、格言、警句圖畫,樓梯間的文明提示語、校園中的愛護花草的標識牌等,這些濃郁的文化氛圍對規范學生言行,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灌輸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精神起到無言的教化作用。
開展良好的校園環境文化,除了精心設計,構建綠化、美化、知識化的校園環境,更需要與時俱進,倡導進取、創新的人文環境。關于人文環境,也簡要介紹其中的兩個方面,一是依賴于歷史傳統的積淀,二是認真組織開展各種主題教育活動:
二、與時俱進,倡導進取、創新的人文環境
(一)依賴于歷史傳統的積淀
深厚的文化底蘊固然是校園文化得以張揚的重要前提,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觀念的更新、改革的不斷深入,校園文化在繼承傳統、發揚傳統的同時,不能不考慮到“與時俱進”的問題,力求能做到弘揚傳統與時俱進的和諧統一。學校應該十分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學生的熏陶作用,可充分利用每面校墻、樓梯間的墻壁,在上面懸掛宣傳標語。讓學生們每天都能看的到,時時以良言金句鞭策自己,亦能夠讓學生有著如沐春風般的溫暖。
(二)認真組織開展各種主題教育活動
認真組織開展各種主題教育活動就是應結合重大節假日開展形式多樣主題教育活動,讓師生在活動中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例如“建黨90周年”、“紅軍進漳80周年”演講比賽,讓全校師生接受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每年開展3月份的“遵紀守法專題教育日或遵紀守法專題教育月”、“文明禮貌月”活動、12.4法制宣傳日以及警校共建等活動,圍繞這些法紀教育的主題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潛移默化的法律熏陶。團委會利用每年的“三月學雷鋒月”機會組織團員學生走出校園,參加“認識家鄉、服務家鄉”志愿者實踐活動,帶領學生清理村道垃圾、老人活動中心等學雷鋒做好事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弘揚和傳承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雷鋒精神;政教處利用清明節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和“緬懷革命先烈,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系列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英雄觀和歷史觀,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
校園文化的建設應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它應當以人為宗旨,以活動為載體,通過校園文化的張揚與滲透,來鮮明學校理念,鮮明理念,發展師生個性、陶冶師生情操,增加師生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律意識和開拓創新意識。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校環境文化具有教化、激勵、凝聚、導向、美育等功能,直接影響學校的學風、校風,對學生學習、生活密切關聯。優良的學校環境文化對提升學校的品牌、提高學校知名度、認知度、美譽度等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總之,學校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助于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品牌的提升,有助于體現學校的內在品質,有助于學校的內涵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曉曉,李志春.校園文化建設解析[J].鞍山鋼鐵學院學報,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