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文化的崛起需要以民族藝術事業發展為前提和基礎,而民族藝術事業發展是以滲透本民族審美情趣的藝術教育為基石的。由此可見,高度重視新形勢下小學藝術教育工作的開展,是大勢所趨。文章從小學藝術教育的視角出發,以培養審美情趣為小學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去探究如何做好評小學藝術課程資源開發工作的問題。
關鍵詞:審美情趣;課程資源開發;小學藝術
審美情趣的培養,是藝術啟蒙教育的重要目標,其關系到學生藝術素養的鍛煉和培養問題,牽涉到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這就要求小學藝術教師要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為重要目標,積極做好藝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工作。
當今社會,是新媒體的時代,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們會通過網絡、旅游等各種渠道,接觸到更多的信息,這誠然是好事,說明我們的課程資源變得越來越多。但是面對如此多的信息,學生們往往會眼花繚亂,以至于無法培養出好的審美情趣。所以,我們在審美情趣培養視角下,來探尋小學藝術教育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審美情趣培養視角下小學藝術教育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
審美情趣是以個人愛好為具體表現方式的,其一般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審美傾向性,可以將其具象化為:審美知覺力;審美感受力;審美想象力;審美判斷力;審美創造力等內容。藝術設計需要能夠秉持獨創性和前瞻性的基本原則,以預見公眾審美觀念和情趣為終極目標。以此可見,在開展藝術教育的過程中,要樹立審美情趣價值觀,切實的做好小學藝術教育課程資源開發工作,繼而引導審美情趣培養與藝術教育目標之間的相互吻合。詳細來講,此舉的價值集中體現在:對于小學藝術教育而言,使得教育目標具體化到審美情趣提升和培養上,可以引導教育教學工作者更好的去開展課程設計工作,由此使得小學藝術教育工作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對于小學生個人發展而言,藝術課堂中自身審美情趣的培養,藝術課程資源的豐富化,會使得其切身感受到藝術美,由此達到藝術啟蒙的作用,這種對于藝術的初印象很引導學生未來在藝術方面的發展和感悟。
二、基于審美情趣培養目的的小學藝術課程資源開發實現路徑
以審美情趣培養為目標,對于當前小學藝術課程資源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和設計,這是當前小學藝術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尤其在當前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藝術教育被提高到更高的地位上,在此方面的投入也會不斷增加。對此,筆者認為應該積極從如下幾個視角入手:
1.構建小學生的美學基礎知識框架
畢加索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小學生的美學啟蒙應該以夯實的美學基礎知識框架為前提和基礎,只有在小學生對于美學有著初步認識之后,形成了健全的美學基礎知識框架,才能夠慢慢形成自己的美學態度,美學感悟,美學創作意識。也就是說在小學藝術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尤其在小學藝術課程剛剛開始的時候,要注重小學生美學基礎知識框架的構建。我們不妨以當前很多小學生報繪畫班培訓的事跡為例,很多培訓過程都是強調以臨摹技法的方式來進行繪畫學習,可能在一段時間后孩子畫出的作品的形象越來越好看了,但是在此過程中只是實現了畫法熟練度的提升,培訓老師沒有滲透基礎性的美學知識講解,比如構圖要符合美學定律等,學生僅僅是按照老師的畫作來進行模仿,至于在此過程中牽涉到的基本的美學知識,培訓教師很少去進行講解,由此很可能造成小學生美學基礎知識的空洞。也就是說在不了解繪畫美學原理的基礎上,就去進行單一的模仿,這樣的繪畫練習無疑會對于學生的創造性造成負面影響,在這種繪畫練習環境下即使有著比較好的繪畫習慣,孩子也可能不具備基本的審美情趣,這是我們不愿意承認的事實。比如我們以自然美為例,其代表的是自然物作為審美對象而產生的美,其涵蓋了色彩,線條,質感,形狀和聲音等多方面的內容,其強調突出的美的來源。某小學四年級小學生的作品取名為《守望家園》,畫面主體是一棵支離破碎的樹木和一只小鳥。這些圖案,都是先畫好,再剪下來,貼上去,很好的展現出了繪畫的主題思想。后來的調查才發現,是因為在繪畫課程之前教師進行了簡單的美學知識講解的工作,使得小學生對于自然美有著初步的認識之后,其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然后創造出令人驚訝的繪畫作品。由此可見,審美情趣的培養需要在藝術課程中實現美學基礎知識的滲透,這一點應該引起藝術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關注。
2.實現社會審美在藝術課程中滲透
審美情趣的提升過程,不僅僅是審美主體美學意識強化的過程,更加是審美者對于對應作品進行欣賞和評價的過程。也就是說審美情趣的不斷提升,可以使得行為主體的審美素質得到鍛煉,使得其審美心理得到更好的塑造,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學生的審美情趣會慢慢內化為學生的素質,主要會以藝術創造設計能力的方式呈現出來。當然藝術設計活動的社會性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將公眾社會的審美觀念和取向融入其中。理論上來講,不同社會時期,社會公眾的審美觀念和審美取向是不一樣的,此時就需要在藝術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感悟當前社會公眾的審美需求,繼而對于未來人們對于藝術創造的審美取向進行預測,這樣可以保證創造出來的鏟平,能夠最大化的滿足不同公眾的審美需求。杜威倡導的實用主義美學認為: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為審美對象,真正的審美是動靜結合,矛盾和和諧并存的整體,藝術生產,藝術作品,藝術接受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人們去觀賞的時候,并且被人們所接受,此時其就以可以被界定為藝術。在某次小學生繪畫創作比賽中,命題組選擇是“真善美”主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來進行繪畫,下圖為某學校五年級學生的繪畫作品,其突出了當前社會審美價值觀——尊老愛幼的主題,屬于典型的社會審美在藝術創作中的滲透。對于小學藝術課程資源設計而言,需要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其一,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作為藝術課程的靈魂,實現社會審美在藝術創作中的滲透,使得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其二,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繪畫語言來表達自己,由此不斷的引導學生去認知當前社會主流的審美價值觀,這樣的探索過程雖然需要消耗很長的時間,但是其效益是很明顯的:小學生的藝術創造積極性得到提升,獨立思考的機會越來越多,藝術創作的經驗也會得到不斷提升。比如在開展藝術創作之前,開展適當的引導性工作:選擇以“父愛”為主題,可以適當的引導小學生其回憶自己與爸爸相處的情境,這樣可以激發小學生的想象力,繼而創作出能夠展現出“父愛如山”的主題,這就是課程資源優化設計的重要目標;其三,積極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將其與藝術課程的主題聯系起來,由此使得小學生能夠以藝術審美的視角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這也是審美情趣不斷培養的關鍵性步驟。
3.引導小學生形成自我的審美態度
審美情趣的培養,并不是要求每個行為主體的審美趨向都是一致的,每個人對于相同的藝術創作作品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審美態度,這在藝術審美中是很正常的事情。也就是說,真正懂得審美的人,應該是有著自我獨立審美態度的人,而不是趨炎附勢的去進行評價。在小學藝術創作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引導小學生形成自我的審美態度,也成為實際藝術教育工作者應該關注的問題。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進入到素質時代,藝術教育過程中實現學生自我審美態度的樹立,應該成為藝術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目標。當前我國藝術教育中的課程資源開發還停留在簡單的繪畫技術磨練的層次,很多老師斌沒有引導學生去了解審美的內容,小學生也不會去感受作品的精神美,如果這樣的情況長期發展下去,無疑會對于小學生的藝術思維造成負面影響,比如藝術審美能力比較差,多數的審美都展現出一樣的特點,對于藝術的理解也局限于形式化的狀態。對此筆者認為當前的小學藝術教育教學課程資源的開發需要做好如下工作:其一,尊重小學生的審美個性,對于小學生憑借自己想象力創造出來的作品給予高度的評價,不要單純的從形象像不像,主題鮮明不鮮明等功利性的角度來衡量;其二,在課程開發設計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小學生審美個性潛能的挖掘,找到其在審美方面的獨特點,使得學生的審美個性能夠得到保護,繼而引導小學生審美情趣朝著健康和獨特的方向發展和進步;其三,在課程資源開發的過程中,融入更多的藝術作品評價鑒賞活動,鼓勵小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避免老師為主導的去主宰,而是去聆聽不同學生對于對應作品的理解,適當的滲透激勵教育,由此營造相對輕松自由的課程教學氛圍。
4.開展各種各樣藝術審美實踐活動
小學生審美情趣的提升,不能僅僅依靠理論性的課程灌輸和引導,還需要開展多樣化的藝術審美實踐活動,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去體會學生的審美,去創造符合自己審美情趣的作品,這才能夠真正的使得審美情趣融合到實踐教育中去。尤其在小學生對于審美有著初步認識之后,對于審美作品有著自己的初步印象之后,此時趁熱打鐵的去開展藝術審美實踐活動,可以加深其對于審美知識的理解程度。由此,開展多樣化藝術審美實踐活動也成為小學藝術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環節。在此方面,筆者建議積極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其一,開展設計課程的時候,要控制引導過程,不要給予太多的暗示,給予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力的空間,使得其成為主題創作的行為主體,保證藝術審美實踐活動的有效性;其二,開展藝術審美鑒賞的過程中,同樣要將小學生作為評價的行為主體,對于各種產品廣告,建筑裝飾,環境設計作品進行仔細觀察,由此引導小學生去體會對應作品的意境之美,養成學生自己的審美情趣;其三,開展各種各樣的藝術創作活動,設定特定的情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導小學生去做好各種設計工作,由此使得小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藝術課程資源開發的過程中,要以培養小學生審美情趣為重要目標,這是符合當前素質教育基本精神的。作為小學藝術課程開發者,要樹立正確的藝術教育價值觀,實現審美情趣培養在課程教育中的滲透,由此創設相對理想的小學藝術教育環境和氛圍,使得小學藝術教育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劉武.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藝術教育發展新思考[D].云南藝術學院,2016.
[2]張璐.2012中國藝術教育年度報告——小學篇[J].藝術評論,2013,(05):61-63.
[3]閆婷.小學素質教育中的藝術教育問題研究[J].成功(教育),2013,(01):114-115.
[4]杜麗姣.南京市小學藝術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調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
[5]杜抒.小學藝術教育課程綜合化探討[J].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1):90-92.
作者簡介
郭金鈺(1992.05—),女,山東省濱州市人,學歷:本科,在讀研究生,在讀于上海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學科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