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爾

或許,我們這代人是最后一代有鄉愁的人了。
城鎮化的進程,社區化的居住模式,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變,信息化變革等等一茬接一茬被我們趕上,唯獨只剩下一些故鄉、故土和故人的回憶揮之不去,而下一代的孩子們,卻是恐怕連鄉土氣息都快不知為何物了吧。
能把這批人、這些記憶匯聚在一起而少有缺席的,恐怕只有過年了,國人數千年沿襲下來的傳統,讓我們如候鳥般不厭其煩地來回遷徙,倘若外國人要問個所以然,簡單回答是為了團聚,內在驅動更是為了回歸一份擁有自我的真實。
什么是真實?《無問西東》中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是這么說的,“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確實如此,看到故鄉,聽到鄉音,與故人們敘舊,不用誠惶誠恐,無須左思右慮,心里滿滿的都是平和與喜悅。
什么是真實?父母的念叨、親戚的調侃、碗里的家鄉菜;孩提的時光、懵懂的初戀、苦逼的十年寒窗;破爛的自行車、上學的小道還有被老師收繳的漫畫……正如一首歌曲里唱的,“這些離開了自己家鄉的人,在夢中也看見那幸福故鄉”,當我們過年聚首而津津樂道的時候,眼中不僅有光,還有淚花。
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湖南作家沈從文的墓碑是這樣寫的——“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離鄉的兒郎們,都是一個個“士兵”,心里都裝著抱負,想著給自己和家人帶來榮光,有些會倔強地說一句混不好我就不回來了,其實內心卻滿是恐懼、徘徊以及忐忑和無力。
世道是如此艱難,世俗是如此強大。我們從偶爾的反抗到漸漸絕望,直至一切習以為常。走著走著,有些人盛放了,有些人枯萎了,有些人曇花一現,有些人絕地逢生,而更多的則是無聲無息。但結局異同,并不代表著一代人的始終,因為人生的每一步路,都是聽從內心邁開的腳步。每一個時代,有它的精彩,但也必有迷茫以及時代烙印給我們留下的傷。
泰戈爾的詩為迷茫的我們指明了方向:“我竭我的至誠懇求你們不要錯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記你們的天職,千萬不要理會那惡俗的力量的引誘,誕妄的巨體的叫喚,擁積的時尚與無意識,無目的的營利的誘惑?!蔽覀冏撸亲駨膬刃摹⒙爮恼鎸崳驗橛屑耐校驗橛邢M?;我們回來,也是遵從內心、聽從真實,因為有牽掛,因為有念想。
就這樣,我們踩著耕讀文明的最后尾巴,踏上新商業文明列車的首發,憑著青春涌動的初心,就此前行,但不管你去過哪里,經歷過什么,開過什么花,結了什么果,我們的根都在那里,想傾聽、想訴說抑或只想卸下行裝和偽裝,家是最好的地方,年節是最好的時光,友人則是最好的對象。畢竟,走的路雖不一樣,回鄉的路卻是一樣。
家鄉,依舊還是那個身體出生成長的地方,依舊還是心靈休憩的港灣。不管你混得好或者不好,不管你略有小成還是一無所成,無須把結果看得太重,就像我們曾經花上一下午看螞蟻搬家,看小蝌蚪甩著尾巴在盆里撒歡,那一刻,我們雖懵懂卻是真實的。不妨記住,長風破浪、會當水擊三千里是一種豪邁,但靜坐且聽雨打芭蕉也是一種美,這種靜美,就像家鄉無論什么時候,不管歲月如何洗刷,它都會在原地,張開它的雙臂,等待著游子回歸……
每逢佳節倍思親,年節回家,將相思變相望,積攢繼續前行的力量,無須太多寄語,但如《無問西東》中所言“只愿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愿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p>
此刻年節,但論初心,無問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