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石

區塊鏈技術是人類第一次證明能夠通過國際合約共識,用無內在價值的數字媒體所進行的價值交換技術。它誕生于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即通過互聯網進行賬單P2P匿名交易。由此誕生的比特幣,其交易價已經從2010年的0.003美元瘋增長到2017年11月20日的8000美元,在過去8年增長了兩百多萬倍。
區塊鏈模型
區塊鏈技術究竟是個什么鬼?很多朋友都聽說過,但似乎都搞不懂。區塊鏈簡單來說是一種公開、共享的交易賬簿,格式就像古老的錢莊的賬本。不同之處在于它沒有人的名字,而是用交易者錢包的地址來代替了名字。上面記的是:
地址A發送N個幣給地址B,
地址G發送N個幣給地址F,
地址B 發送N個幣給地址X……
系統中的每個客戶端都參與全網公開賬簿記賬,經多次確認進入歷史的區塊鏈記錄信息將永久記錄,無法修改。區塊鏈類似于一個公共信息記錄本,具有去中心化、開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和匿名性等五大特征。
去中心化和自治性是指它整個運營沒有管理控制機構,區塊鏈誕生的八年中靠共識算法以保證無差錯。
開放性是指這個賬本人人都能查看。每個地址的收發數額都人人可查。
信息不可篡改是指經多次確認進入歷史的區塊鏈記錄信息將永久記錄無法刪改。
匿名性是指表面上只能看到地址,不能直接看到名字。
區塊鏈的地址相當于郵政地址,私鑰相當于郵箱的鑰匙。私鑰只有用戶知道,且必須要有私鑰才能打開交易中屬于自己的幣。公開的只是最右邊的地址A;從A反推到公鑰K再到私鑰要兩步,每步幾乎都是不可能的(計算量相當于幾百萬臺電腦工作幾年)。成本非常昂貴。兩步相當于雙保險:
地址是由私鑰經過Elliptic算法,和哈希(Hash)產生的比較長的字符串。這個推導是單向的,是不可逆的。那怎樣防止金融犯罪呢?西方目前通常的做法是KYC(了解客戶身份):美國要求數字幣交易所Coinbase和Kraken要查驗保存每個賬號清晰的身份證、護照、地址。同時要求每個用戶專門為注冊數字交易賬戶拍照。以確保交易人的真實身份。每個數字幣最終都需要換美元,需要進入商業或流通,這樣幾乎每個交易的所有對手的信息都可以從已知終端用戶那里去盤問。雖然比特幣一次單獨交易較難查證,但區塊鏈中積累的所有歷史數據都全部無法改動并保存,是大大有助調查人員追蹤記錄的。調查人員可以隨時回來查看比特幣每個地址的所有交易記錄,以確定其交易來源和所有權。因此,如果有人試圖與金融機構存儲或交易比特幣,賬戶人的背景和交易對手都是早晚可調查的;該機構不僅可以監控資金未來的流向,還可以查看過去,看看它來自哪里。
區塊鏈魔力背后的技術優勢
現在大多數數字貨幣的終端會在交易所套現成法幣。如果大部分的國家共享數字貨幣交易所的身份信息,就能夠解析大部分交易。這種公開、透明、可查、不可更改的記錄相對而言比現金要更可查。非常適用于政府企業的財政,尤其是如果銀行綁定了客戶身份和客戶地址。通常銀行出于自身利益,保護客戶就是保護自己,客戶犯罪自己受牽連,銀行有強烈保護客戶資料的趨向,由此造成數據不會輕易公開,執法部門也不愿費力去打開銀行的數據庫。同時銀行工作人員也可以刪改數據,增加了辦案難度。普通大眾要想監督和計算公共部門的財務幾乎是不可能的,銀行絕對不會接待。相反,政府和公司公開的區塊鏈交易賬號很容易被公眾計算和監督,既然早晚可跟蹤交易,由此可增加金融透明度,大大降低浪費、幕后交易和金融犯罪。
區塊鏈不光能增加經濟交易透明度,減少洗錢、逃漏稅、背后交易等違法犯罪行為,它的客戶端-客戶端交易可以繞過中間商銀行降低審核清算成本。可以全天候支付、轉賬、實時到賬提現,從而大大減少銀行網點和工作人員。簡便及沒有隱形成本,也有助于降低跨境電商資金風險及滿足跨境電商對支付清算服務的及時性、便捷性需求。
2015年全中國涉及經常類項目跨境支付的結算量約為8萬億元人民幣,試想每筆跨境交易成本如果下降40%-50%,對跨境支付結算參與方都會減少巨大的消耗。未來對未能及時轉型,還單純做跨境結算,依賴手續費作為主要收入的中轉銀行來說,則有被科技所顛覆的危險。各國央行目前均已認識到數字貨幣能夠替代實物現金,降低傳統紙幣發行、流通的成本,提高支付結算的便利性。數字貨幣是世界型貨幣,因此減少了不少貨幣兌換環節和消耗。對于許多出口利潤只有5%的企業而言,減少3%的貨幣兌換費用是非常大的利好消息。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還可使證券交易的流程更簡潔、透明、快速,減少重復功能的IT系統,提高市場運轉的效率。該技術可準實時地記錄交易者的身份、交易量等關鍵信息,有利于證券發行者更快速清晰地了解股權結構,提升商業決策效率;公開透明又可追蹤的電子記錄系統同時減少了暗箱操作、內幕交易的可能性,有利于證券發行者和監管部門維護市場。區塊鏈技術使得證券交易日和交割日時間間隔從1-3天縮短至10分鐘,減少了交易的風險,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和可控性。
最近隨著日本、韓國等國的4600家商場開始接受比特幣等數字貨幣,比特幣也遭遇了成長的煩惱。原來,比特幣網絡和交易速度太慢,難以處理人們試圖進行的大量零售交易,導致希望其支付得以處理的用戶只好提高支付費用。高盛的一份研報稱,比特幣網絡目前每秒只能處理五到八個區塊鏈交易,信用卡網絡每秒則能處理一萬筆交易。如果不對比特幣的基礎代碼進行大改動,比特幣將因交易速度不夠而無法用于日常購買。但是已經有公司在這方面有較大的突破:位于美國硅谷的MacroSQL研發的并行區塊鏈的高速和低費用會大大降低零售支付費用,讓數字貨幣支付的成本降到只有信用卡的1/10到1/20。
對比特幣的誤解
2017年10月,美國司法部長杰夫·路賽辛斯(Jeff Sessions)對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表示,對非法的AlphaBay市場的打擊揭露了24萬個獨特的賬戶。但關于“比特幣是無法追蹤的”這一說法是錯誤的。相反,比特幣和流行的區塊鏈平臺Ethereum都有公開的交易記錄。這些數字記錄甚至被用于刑事案件中。比如美國加州法院在對Silk Road(一個虛擬的毒品黑市)的調查中,前Secret Service公司代理肖恩路布里吉斯由于洗錢行為而被判有罪。美國聯邦調查局、緝毒局、移民局、海關執法局和國稅局在內的多家政府機構都在與專門研究區塊鏈地址和具體個人關聯的公司Chainalysis等科技公司合作,以追蹤與各種非法活動有關的加密貨幣用戶,從毒品走私到稅務欺詐不一而足。
古人云:沒有不透風的墻。關聯公司使用大數據、區塊鏈、社交網絡、零售、交易中心、銀行和各種綜合信息來關聯,相當強大。美國國稅局IRS已通過和紐約的區塊鏈信息關聯中心合作,發現1萬4千個美國人交稅不足。2017年11月21日,美國法院已經批準國稅局要求的Coinbase交出1.4萬人的身份和數字貨幣交易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