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上海市委
近年來,食品安全投訴舉報量一直居高不下。有鑒于此,各地紛紛推出了食品安全舉報獎勵制度,廣泛發動和依靠民眾來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然而,幾年來運行實踐表明,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課題組先后走訪了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華、農工商等大型超市,開展食品安全舉報獎勵機制的調研工作。
※問題及分析※
1. 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尚不完善
本市各區、街鎮層級,大多尚未建立完善的有效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這與食品安全法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建立區域食品安全舉報獎勵制度的要求存在差距。
本市僅對經營死因不明的禽、畜、水產動物肉類及其制品等8類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實后,進行獎勵,但對量大面廣的無證無照食品生產經營等極易導致嚴重食品安全隱患的違法行為,以及其他違法經營行為的舉報未納入獎勵范圍。
2. 落實食品安全有獎舉報積極性不高
幾年來,有獎舉報500萬元資金每年只用掉一成多或者只有不到一成的尷尬狀況,其主要原因在于職能部門對于舉報人員的態度消極,擔心獎勵后舉報人會增多,工作量會劇增。其次是有些部門存在防范擔心職業打假人,怕與職業打假人打交道。
3. 食品安全舉報獎勵程序費時復雜
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日起30日內,對舉報事實、獎勵條件和標準予以認定,并向舉報人發出舉報獎勵的領獎通知。舉報人在收到通知之日起60日內,憑本人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證件,到有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領取獎金。從舉報到領獎整個流程完成,至少要耗時3個月左右,甚至半年以上。
4. 食品安全舉報獎勵面窄落實金額偏小
受獎人員絕大多數集中在職業舉報人身上,消費者得到的獎勵少之又少,真正需要鼓勵的深喉和內部舉報得到獎勵的也很少。
5. 棄獎、匿名現象突出
內部舉報很可能導致企業破產倒閉,舉報人因此可能遭到報復,這些都讓內部舉報人士心理壓力很大。由于擔心自己身份泄露,不少地方出現了獎金無人來領的情況。
※建議※
1. 各級政府部門均應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
市場監管體制改革,使得食品藥品監管由垂直管理轉變為屬地管理。建議各區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及時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并且該制度要各有側重點,區以獎勵立案查處的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為主;街鎮以獎勵發現和查處無證無照食品經營、地下食品生產加工窩點為主。
2. 落實專項經費保障,提高食品安全有獎舉報積極性
建議各區、街鎮均要將食品安全舉報獎勵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獎勵經費實行專款專用,按實支付,獎勵申請發放工作在便民的基礎上,要實現制度化、程序化和規范化。此外,為了更好地提高有獎舉報積極性,對于職能部門的內部不作為,可以根據歷年平均數據確定舉報受理的最低數量指標并逐年提升,以推動其努力宣傳和更多更好地受理相關舉報業務。
3. 適度擴大獎勵范圍,簡化獎勵程序
各級政府在完善食品安全舉報獎勵辦法時,應適度擴大獎勵范圍,無照食品經營、地下食品生產加工窩點等量大面廣的違法行為的舉報應納入獎勵范圍。此外,可以采取簡易程序、一般程序和特殊程序三類程序相結合的方式,優化有獎舉報兌現的流程:對小額的獎勵簡化程序,快速發放;對數額大于5萬元的特殊獎勵,由食品安全辦主任辦公會審議后發放;其余獎勵由各監管部門審核后發放,既確保財政資金規范使用,也進一步發揮有獎舉報在食品安全"群防群治"中的積極作用。
4. 保護舉報者,建立匿名獎勵制度
建議加強對內部舉報人的保護措施與力度,明確企業不得通過解除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等方式對舉報人進行打擊報復,鼓勵內部舉報人進行有針對性舉報。還應建立匿名舉報制度,不僅要允許舉報者匿名舉報,還要允許他們匿名領獎。
5. 加強社會監督,構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
一是強化公眾監督。各級報刊、電臺、電視臺要加大對食品安全投訴舉報案例的宣傳力度,使得12331和12345兩條熱線廣為人知。要進一步強化基層網格化管理和信息員、協管員、網格員等食品安全社會治理主體的作用,每年在工作職責中設定食品安全投訴數量的硬性指標。各級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也要加強與基層的聯系,主動通過明察暗訪的形式,對食品安全定期進行監督檢查,通過社情民意及提案及時向政府職能部門進行反饋。二是強化社會團體的監督。各級消費者協會、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要主動成為社會監督的急先鋒。三是強化媒體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