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珊珊

財產刑執行是我國刑罰執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懲治預防犯罪效果、公民基本權利保障、社會穩定大局以及司法公信力等重大問題。財產刑執行的檢察監督是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的重要方面。我國刑法規定的財產刑以其易補救、經濟性好等優勢,在司法實踐中不斷擴大適用,成為打擊職務犯罪的重要刑罰方法。2015年4月,最高人民檢察院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試點工作,拉開了財產刑執行檢察的新序幕。2017年4月,最高人民檢察院決定在全國檢察機關組織開展財產刑執行專項檢察“回頭看”活動,標志著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進一步深化和發展。
本文以十八大以來刑事判決生效并交付在上海市某中心城區監外執行的職務犯罪涉財產刑執行案件情況的相關調研數據作為論據支撐進行實證分析,并結合實務操作中的具體工作做法,為探索職務犯罪涉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的深化方向與路徑,推進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工作的專業化、規范化建設提供有益的實踐。
專項檢察及檢察監督工作情況
(一)專項檢察基本情況
據統計,自2012年11月8日起至2017年6月30日期間因職務犯罪在該區監外服刑的人員共計46人。其中,被判處罰金刑16人,被判處沒收部分財產的19人,被判處責令退賠等其他涉案財產的26人。數據顯示,在列管的核查對象中,僅有3名未被判處財產刑刑罰,職務犯罪案件監外服刑人員被判處財產刑的比率高達94.3%,適用財產刑比率高;在核查的46起財產刑執行案件中,已執行43件人,執結率達93.47% ,執結率較高。
(二)檢察監督工作做法
加強內外部協調,全面調查排摸底數。對內強化與檢察院案件管理部門的工作銜接,對外加強與法院、司法行政機關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工作合力。通過集中從本院案件管理部門、法院刑庭、社區矯正中心三方調取2012年11月8日起判決生效且交付監外執行的職務犯罪案件,核查、對比財產刑的判決情況,重點核查監外服刑對象列管地信息、法院裁判期間財產刑的執行情況等,排除無財產刑刑罰及監內執行等情況,建立監外執行職務犯罪罪犯財產刑執行臺賬,力求對執行到位案件與未執行到位案件做到底數清、情況明。
逐人逐案核對,調查分析強化監督。一方面通過實地查看法院的審判管理系統和收退費管理系統,逐人逐案核對,通過收退費管理系統查閱電子票據,了解審判裁判文書中贓款去向,核實贓款是否追繳,對于贓款未追繳的,審查贓款流向,看是否存在隱匿轉移等問題。在全面掌握監外執行罪犯財產刑判決和執行情況的基礎上,重點核查客觀上有能力履行財產刑義務而實際上怠于履行的罪犯財產刑執行情況。另一方面進行個別談話教育,以各派駐社區檢察室為單位,對社區矯正對象進行約談和電話訪談,了解其個人財產狀況,財產刑執行情況等,對法院調取的情況進行調查核實與補充。
多措并舉把握重點,提升監督實效。一是對本次檢察的對象逐人建檔,準確錄入對象的裁判信息、財產刑執行情況以及相關的檢察監督信息,做到數據準確、真實。二是針對檢察過程中發現的未執行案件進行跟蹤監督,尤其對于在冊對象,向司法所了解情況,聯合司法所向對象進行溝通教育,對有履行能力的督促其及時履行。三是注重通報機制建設,注重信息共享,促使監督端口前移,加強與法院、矯正中心和監所部門的溝通協調,對于尚未執行完畢的,督促法院刑庭及時移送執行局,要建立信息通報機制,制作職務犯罪案件財產刑執行通報表格,實時通報職務犯罪涉財產刑動態執行情況,開展后續跟蹤監督。
涉財產刑執行情況分析
矯正期間財產刑執行率較低。在檢察中,筆者發現,罪犯履行財產刑一般在法院判決期間為主,一旦判決生效進入社區矯正階段后,罪犯履行財產刑積極性將大幅下降,主要根結在于判決期間主動履行有助于從寬判決,而矯正期間不履行財產刑對社區矯正對象目前并無實質影響,即與其緩刑、假釋等期間長短及考核表現等并不掛鉤,這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被執行人及其家屬履行財產刑的積極性,從而致使矯正期間財產刑的執行率較低。此外,也存在部分社區矯正對象對財產刑執行流程不清,從而導致財產執行不到位等情況。
核實執行情況存在差異。通過法院審判管理系統和收退費管理系統查詢到財產刑未執行完畢的人員,在核實執行情況過程中,重點對財產刑未執行完畢的對象進行了電話核實,發現這類對象多數自稱已繳納完畢或者家庭經濟拮據難以繳納。但在司法實踐中,由于我國尚未形成全國的個人信用查詢系統,也尚未建立財產狀況調查核實制度且個人財產狀狀況的易變動性,難以核實被執行人的財產狀況及履行能力。尤其是社區矯正對象,難以核實被執行人實際是否繳納完畢,也無法判定對象是否存在隱瞞欺騙行為。在法院系統與對象自述存在差異時,具體以何者為準也存在一定的困難。
財產刑執行流程不夠通暢。由于我國財產刑執行體系中的二元法律結構,即只有法院和被執行人兩方程序主體,相較于民事、行政申請執行中的申請啟動執行,沒有申請執行人,在財產刑的程序啟動上呈現一定的被動性。盡管我國在立法上賦予了人民檢察院對刑罰執行活動的監督權,但相關法律法規較為籠統,實踐中監督措施有限、監督保障缺失,在程序的運行上缺乏有力高效的監督和制約。此外,面對“執行難”問題,法院正在逐步實現判執對接,但財產刑執行程序中仍存在部分刑事判決且未執行案件未及時進入執行庭后續執行、刑庭未對尚未執行完畢的案件進行后續跟蹤的現象,公、檢、法、司就財產刑執行也尚未形成完整的溝通協作機制,諸多原因致使財產刑執行銜接不夠通暢。
對策建議
司法實踐中,財產刑執行活動除少數情況下由人民法院聯合公安機關執行外,大多數由人民法院內部執行部門開展此項活動。但我國現行法律體系并未詳細規定檢察機關如何介入人民法院財產刑執行活動,也未規定如何在程序和途徑上對人民法院財產刑執行活動進行監督。信息的不對稱,使檢察機關無法動態掌握財產刑執行的活動流程,對于其中的違法行為也難以主動實施監督和制約,財產刑的執行效果難以保證。進一步完善檢察監督,是促進財產刑執行合法化規范化的有力抓手,是保障被執行人及相關權益人合法權益的實際需求,對于推進司法改革及法治化進程具有深遠意義。針對此次專項檢察,提出如下對策與建議:
要完善檢察機關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機制,建立“四項機制”。一是要建立職務犯罪案件涉財產刑執行的監外對象日常工作臺賬,對收到的刑事裁判法律文書涉財產刑對象及時登記,摸清本地區財產刑執行案件信息及執行的基本情況;二是嘗試與法院建立關于職務犯罪涉財產刑執行案件的通報機制,進一步完善信息溝通與共享,掌握法院相關財產刑執行立案、執行活動和變更執行等基本情況,從而實現全程有效監督;三是監督未執行完畢財產刑案件進入法院的執行程序,及時建議法院應進一步加強跟蹤執行的力度,及時了解并督促社區服刑人員執行財產刑,對檢察中發現財產刑執行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建立主動介入機制,及時建議或糾正;四是完善檢察機關針對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的糾錯、建議機制,規范現有檢察監督方式,健全調查核實機制,建立復議復核標準,追蹤總結糾錯、建議的落實后續情況。
創新監督舉措,拓展固化“三種檢察”。在書面檢察、實地考察、與核查對象約談、組織談話等檢察監督方式的基礎上,選準重點和突破口,找準財產刑執行中違法違規、執行不力、執行不到位等情況發生的關鍵環節點,集中在財產刑執行過程中的問題易發領域,加強對財產刑量刑與適用、法院財產刑執行期限等監督,嘗試建立并固化“常規檢察、定期檢察、類案專項檢察”,拓寬監督方式、深化監督內容、豐富監督層次,促使財產刑執行檢察常態化。
加強與司法行政機關的溝通聯系,搭建“一個平臺”。在社區矯正監督過程中,通過利用與社區矯正對象談話等方式,掌握相關對象的財產狀況、財產執行狀況以及執行過程中是否存在違法行為等情況,并實時跟蹤整改情況。在社區矯正監督過程中搭建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平臺,將財產刑執行監督與社區矯正監督有機結合,動態檢察監督職務犯罪涉財產刑職務犯罪案件。此外,檢察院社區檢察部門也應加強對社區服刑人員罰金執行情況的跟蹤,并與服刑人員所在地的街道司法所加強溝通協作,建議將社區矯正對象財產刑執行情況作為考量其社區服刑表現的一項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