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袁航
抓好思想扶貧,最終目的是把群眾的不良習慣改過來、自力更生的思想強起來、不甘貧困的精神鼓起來,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脫貧致富。
在貴定縣昌明鎮打鐵村和高坡村,兩位村支書高治銀和高才友既是叔侄,又是“競爭對手”。他倆卯足了勁“比武”,比扶貧產業、比脫貧志氣:高治銀組織村民用石碑在打鐵村口立起“打鐵還需自身硬”的村訓,鼓勵村民們自力更生,主動向貧困宣戰;高才友也不甘示弱,帶領村民在村子最顯眼的地方樹起“高坡更要志氣高”的村訓,勸慰村民要人窮志不窮,要有戰勝貧困的信心。
比武歸比武,叔侄倆卻擁有同樣的愿望:讓貧困村莊脫胎換骨。眼下,他們正同心協力,帶領兩村群眾共建桐梓園生態立體循環農業示范基地。
類似的“比武”,正在貴定縣8鄉鎮1345個村民組展開。
作為國家滇桂黔集中連片貧困縣之一,貴定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繁重,抓好思想扶貧至關重要。
以“全民公約”為總攬,按照“物質扶貧精神扶貧同抓、思想扶貧產業扶貧齊干”的工作思路,補足貧困群眾的“精神之鈣”激發內生動力,全縣鄉村風貌和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群眾生產條件、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有效加快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不做好吃懶做爭窮的事,當好勤勞致富示范;不做亂扔亂丟亂倒的事,當好文明行為示范;不做不敬不孝不義的事,當好傳承美德示范;不做阻礙生產建設的事,當好團結發展示范……”
4月9日,貴定發布《新時代文明貴定“十不做十當好”全民公約》,引導全縣30萬人民實現“三勤”“三奮”“三同”“三共”,即“脫貧致富勤勞勤儉勤奮、小康建設奮發奮斗奮進,發展穩定同心同責同榮、振興進步共建共治共享”。
全民公約的形成,起源于燕子巖村。2017年,貴定縣云霧鎮燕子巖村通過“志智雙扶·感恩奮進”思想扶貧,激發群眾內生動能,實現從低收入到穩定收入的轉變,打造了思想扶貧的“燕子巖經驗”。
作為“燕子巖經驗”的升級版,“全民公約”內容更加豐富。貴定縣委書記莫春開表示,制定全民公約,目的是總結推進思想扶貧成效,深化思想扶貧工作,更加充分有效地激發群眾動能助推脫貧攻堅?!叭窆s必將使全縣上下思想認識高度統一、行動作為高度契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推動全縣脫貧攻堅的巨大合力?!?/p>
“全民公約是思想扶貧質的一次飛躍,為每一位群眾注入了強大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痹旗F鎮燕子巖村黨支部書記羅榮富說。
“在樂邦村的搶答活動中,我們村只搶到了20道題目,沒有比出我們的水平,下次我們一定要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毙掳玩傂氯A村村支書陳文舉在村民大會上說。
陳文舉所說的搶答活動是新巴鎮思想扶貧的特色舉措。2017年5月,新巴鎮創新扶貧機制,通過各村輪流“坐莊”擺擂臺“大比武”,組建宣講隊開展思想扶貧宣講、食用菌種植、黑毛豬養殖等培訓,以考促學、以學促效,讓扶貧干部更加熟練掌握扶貧工作精神和相關政策,夯實決戰脫貧攻堅的基礎。
“‘大比武’比什么?就是比經驗、比做法、比成效,通過比武找差距,找到適合各村發展的路子?!辟F定縣委副書記、縣長張麗芳表示。
正是在比武過程中,昌明鎮的打鐵村和高坡村看到了自己基礎薄弱、單打獨斗很難發展起來的現實,于是整合資源共建桐梓園生態立體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形成“山下育稻鴨、山間種刺梨、山上采菌蜜”的生態立體循環產業鏈,通過“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分紅模式,覆蓋兩村全部貧困戶。
此外,貴定縣還出臺了《貴定縣2017年度思想扶貧工作考核辦法(試行)》,將“思想扶貧到戶、黨恩教育到人、文明創建到家”示范評比從鎮(街道)之間、村寨之間延伸至掛幫部門之間,各部門比履行幫扶職責情況、比參與思想扶貧工作情況、比鎮(街道)、村對部門幫扶工作滿意度情況。同時,將開展思想扶貧示范創建30分的分值納入部門年終目標管理考核分值,促使部門積極參與村寨示范創建指導工作。
通過“掛幫聯系縣領導與縣領導、部門與部門、鎮(街)與鎮(街)”充分比武,“村與村、寨與寨、組與組”經常競賽,“昨天與今天、隨時與經常、屋內與屋外衛生”全面比對,貴定形成了各鄉鎮、村組在比武中互相學經驗、學方法、找差距的扶貧格局,有效激發了廣大群眾的思想力量和生產動能。

貴定縣抓思想扶貧,讓自力更生的思想強起來、不甘貧困的精神鼓起來,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脫貧致富。圖為貴定縣委副書記、縣長張麗芳(左)在昌明經濟開發區(鎮)猴場堡社區走訪了解扶貧情況。(貴定縣委宣傳部供圖)
“黃書記,‘特惠貸’怎么辦理?”“黃書記,豬苗哪天能到?”“小黃,我想自家種菌,你幫我看下哪里合適?”為農戶登記發展意愿、講解政策、對接企業……竹坪村駐村第一書記黃俊月總是忙個不停。
“看到大家發展意愿這么強烈,感覺這兩年的駐村工作沒白做?!秉S俊月說:“隨著竹坪村思想扶貧工作的深入推進,許多貧困戶觀念發生了轉變,主動找到村里詢問發展政策和項目,想方設法摘掉貧困戶的帽子。”
群眾是脫貧攻堅的主力軍,打消部分群眾“等靠要”思想,幫助他們有致富的愿望、再有致富的行動,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環。
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重點在觀念的轉變。2017年初,貴定縣出臺《關于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加快思想扶貧行動的實施方案》,通過張貼標語、動員宣講、政策宣傳等方式,營造了“貧窮懶惰不光彩,發奮脫貧人人夸;好吃懶做會貧窮,勤勞致富才光榮”的氛圍。
寶山街道通過大喇叭宣傳扶貧政策、惠農信息,群眾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以前比吃比喝比誰可以當貧困戶,現在比發展比產業比誰鼓了腰包。
新華村引導村民家家種香菇、戶戶養毛豬。村民吳仲權說:“政府幫我們把路修好了,連賣豬、種香菇都給予補貼,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為開展示范創建工作凝聚共識,進一步提升群眾的參與度。2017年10月中下旬,貴定縣開展了脫貧攻堅“六山行動”暨2017年秋季攻勢“思想扶貧到戶、黨恩教育到人、文明創建到家”示范創建大比武,對全縣8個創建示范點進行現場觀摩學習并進行評比,拿出40萬元對綜合評比獲得前5名的進行表彰,其中云霧鎮燕子巖村第1名,獲得獎勵10萬元。
通過現場觀摩評比及總結大會交流經驗,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激發群眾加快發展的熱情,助力脫貧攻堅。莫春開說,抓思想扶貧最終目的是把群眾的不良習慣改過來、自力更生的思想強起來、不甘貧困的精神鼓起來,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