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方亞麗 袁航
貴定縣把脫貧攻堅政策送入群眾家中、把脫貧的志氣和信心送到農戶心上,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正確觀念。
脫貧攻堅進入攻堅拔寨的關鍵期,貴定縣抓住物質、思想、情感三種“扶貧形態”,通過實施物質扶貧“六個山”、思想扶貧“三做到”、情感扶貧“三加強”,實現扶貧結果“四個好”,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正確觀念。2017年,全縣貧困村由2014年的51個下降到35個,貧困人口由5.12萬人減少到19666人,貧困發生率由20.67%下降到7.94%。
“蝦苗放下去了,要把灑水器打開,讓它們透透氣。”
“羅支書放心,我們曉得了。”
“這個蝦塘小,放20多筐就夠了?!?/p>
……
4月10日,貴定縣云霧鎮燕子巖村田間,30多名貧困戶與村干部忙得熱火朝天。原來,當天是燕子巖村小龍蝦產業蝦苗投放的日子。
“總共5個蝦塘,投放蝦苗138筐1550斤,第一批蝦苗直接覆蓋全村貧困戶30戶108人。”村支書羅榮富說,這批蝦苗預計5月產出,直接收益預計達9.3萬元。
自貴定縣開展“6334”工作行動以來,燕子巖村緊緊圍繞“黨建引領+思想扶貧+產業脫貧”,全村男女老少人心向一,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堡壘作用持續增強,“茶葉上山、龍蝦下田”等系列產業初具規模,脫貧成效明顯。
然而,這個產業興旺的村落,曾是村集體經濟為負數的縣級深度貧困村。山好水好的環境優勢、地理優勢,曾吸引不少投資者的眼光,卻因群眾思想不統一,投資項目紛紛夭折。
2013年,一家做旅游的企業來到燕子巖村,準備投資2000多萬,流轉200畝土地發展養殖業、農業、建設新型山莊打造農旅一體的產業鏈。剛開始,村民都答應流轉土地,支持企業發展農旅項目,結果到插秧的季節,這些村民反悔了,在自家稻田里種上秧苗。
“像這樣的情況,先后有10來次?!绷_榮富說:“思想不脫貧,就是脫了貧也有可能返貧。”
為了讓燕子巖村村民思想脫貧,支持并推動產業發展,燕子巖村花兩個月的時間密集宣傳產業扶貧政策。
“白天干活,晚上村里開會,大喇叭天天廣播‘產業強農民富’。”王章龍是村里的老黨員,他說像這樣長時間堅持宣傳,耐心為村民講解政策還是頭一次。
數不清開了多少會,政策宣講也不知換了多少方法,終于取得了一些效果,村干部也總結出一套宣講經驗。
“算賬的時候,大家聽得最認真?!绷_榮富指著30平方米的村辦公樓前的院子說,開院壩會時就是一塊小黑板,一支粉筆,村干部跟老百姓一筆筆地算產業賬。

思想的轉變帶來的不僅僅是發展產業的甜頭,還有鄉村風貌的巨大變化。圖為貴定縣盤江鎮中落海村。(石銀超 / 攝)
“小龍蝦保守價30元每斤,每畝30斤,一畝地就有900塊錢……”賬算得越細,產業計劃越清晰,群眾的思路就越開闊。
“去年村里引進企業,已經沒有反對的聲音,簽字流轉土地沒有村民反悔?!绷_榮富說。
燕子巖村把思想扶貧轉化為實踐動力、把產業發展轉化為富裕生活,群眾參與公益事業和扶貧產業的積極性高漲,原計劃25畝的小龍蝦養殖基地擴大到近50畝。
如今的燕子巖村,山上茶葉綠、山下蔬菜茂、林間蜂箱多、食用菌大棚連成片。
思想的轉變帶來的不僅僅是發展產業的甜頭,還有鄉村風貌的徹底改善。通過半年的努力,燕子巖村已實現山區公路組組通、山寨道路戶戶連、山間清泉家家到、山上產業村村有、山鄉環境處處美、山中危房棟棟除的物質扶貧“六個山”。
下一步,燕子巖村將按照產業革命有抓手的要求,充分把握2018年廣州南沙區1000萬對口幫扶項目落戶燕子巖村的機遇,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走進貴定縣寶山街道竹坪村上寨組,一塊塊形狀各異的石頭上,刻著每家每戶的家風家訓。
竹坪村在推進思想扶貧過程中,緊緊抓住上寨組歷來注重家風家訓教育的傳統,積極引導農戶亮出家風家訓,以好家風帶出好寨風,助力全村村民脫貧致富。
村支書廖德瓊告訴記者,上寨組受土司文化、中原文化影響較深,較好地沿襲和傳承了耕讀習俗。
村民趙正權家的大門上貼著四副對聯,由他和兩名不到12歲的孫女創作完成,字體蒼勁有力、端正飽滿。
“入席三杯醉者也,出門一拱歪之乎”,這是他家廚房門上的對聯。“告誡子孫不要沉迷喝酒,喝醉就做不了活路,何談賺錢?!壁w正權說,這副對聯是送給四個外出務工的子女,告訴他們要走正路、務正業。
在上寨組,大部分村民都傳承著良好的家風。聽說村里要規劃建設農耕文化展示館,村民趙光簡不僅捐出有近300年歷史的老屋,還把家里的農耕器具全部捐出來。
農耕文化館建立不到5個月,就吸引省內外數百名游客前來參觀,增強了全寨村民發展旅游的信心。
看著村里發展氣息越來越濃,80多歲的村民劉大車對子孫說,現在國家政策這么好,你們要主動爭取脫貧致富。
一輩子沒出過遠門的劉大車文化水平不高,說起脫貧政策扶貧項目時,卻能娓娓道來。因為村里舉行的農民夜校、院壩會、宣講會,他從不缺席。
為了實現“思想扶貧到戶、黨恩教育到人、文明創建到家”,竹坪村結合農村黨員“先鋒365”志愿服務、主題黨日活動等載體,積極宣傳黨的好政策、好聲音,讓深山有黨音、知黨策,廣大群眾感黨恩、頌黨恩。同時,及時把相關扶貧政策、脫貧項目送到村民家中。
目前,竹坪村已召開各類會議20余次,開展政策宣傳5場,覆蓋群眾1200人次。潛移默化中,許多村民思想觀念發生了轉變。
按照思想是先導、產業是核心、增收是重點、脫貧是目標的工作思路,竹坪村積極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目前已發展刺梨產業700余畝、板栗產業485畝、食用菌種植約23900棒、精品水果(連心果、車厘子、蟠桃)145畝。其中,精品水果種植采取“公司+村集體+貧困戶”的運營模式,覆蓋貧困戶133戶449人。
第一書記黃俊月告訴記者,竹坪產業將以種養殖業和旅游業為主,發展“農旅一體化”。目前,全村的沿河步道、村級活動廣場、農耕文化陳列館、家風家教家訓傳承室等已建設完畢。果林長起來后,竹坪村將形成到竹坪村賞花摘果,了解家風家教家訓、農耕文化,感受鄉土風情的旅游態勢,讓村民不用出遠門,到水果基地務工,在家開農家樂、辦民宿等增收致富。
4月12日,記者來到貴定縣石板村小灣寨時,村民羅忠斌正在對自家老房進行危房改造。手機一響,他收到一條來自“小灣寨義務群”的微信群聊消息。

在貴定縣打鐵村桐梓園組,“打鐵還需自身硬”被刻在勵志石上,折射出村民決心用雙手勤勞致富的信念。(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岳振 / 攝)
“各位鄉親父老,明天有外省觀摩團要來我們村參觀學習,請大家做好準備,展現出小灣寨的精神文明面貌。”發送消息的是小灣寨的駐村干部王極武。消息一發出,群里的村民立馬回復,紛紛響應。
羅忠斌說,這個群不是一般的工作群,它更像一個大家庭,將村民聚集起來的幫扶干部王極武就是“大家長”。
2017年以前,羅忠斌一家三口擠在一間30平方米的瓦房里,女兒周末想請同學到家里坐坐也沒有地方。
“去年,村里進行危房改造。我在外打工,王書記幾乎兩天給我打一個電話,講危房改造補貼政策,講鄉村文明給我們帶來的好處。”羅忠斌說。
在王極武的耐心引導下,羅忠斌去年10月回到家,獲得2萬元危房補貼款后,他不僅拆除原來的老房子,還為村里修連戶路讓出30平方米的占地。
“去年進村摩托車都只能停在村口,現在家家戶戶門前的路都修好、擴寬了,就算是小汽車也能直接開到家門口?!绷_忠斌談起家鄉的變化,不禁感慨。
走在石板村的連戶路上,記者發現大概兩三米就會有一戶人家,靠路一側的房屋墻體是新建的。原來,村民為了連戶路的修建,把自家房屋、豬圈、牛棚往里縮小面積,重新修砌墻體。
“這里原來是村民羅榮祥家的牛圈,村里沒有像樣的辦公用地,她就把這塊地捐出來?!笔宕宕逯f時芳指著一棟敞亮的平房說,村民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讓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石板村成為貴定縣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典型,吸引不少觀摩團前來學習。
這些轉變,離不開政策的引領,離不開落實政策、宣講政策的基層干部。
艾兵是石板村的第一書記,駐村以前在黔南州水文資源局工作,一直從事文職工作的他,初到石板村便四面碰壁,吃了不少閉門羹。

思想扶貧到戶、黨恩教育到人、文明創建到家。圖為貴定縣德新鎮喇亞村村民自發組織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石銀超 / 攝)
“剛來的時候什么都不懂,老百姓看你笑話,不相信你?!卑f,為了取得村民的信任,他沒少下功夫,不是厚著臉皮三番五次到群眾家做工作,就是在田間地頭找群眾拉家常。
在一次走訪中,艾兵得知石板村小灣寨要修建進寨路,資金上遇到難題。“我回水利局爭取支持,籌集了2萬元的資金修路?!卑f,即便如此,村民仍有疑慮,不少人嫌工資低不愿意干。
艾兵只好帶著村干部動手先干,天天扎在施工現場。這一舉動深深感動村民,村民不再計較工資,加入建設隊伍。
兩個月后,村里的路修好了,艾兵也得到大家的認可。
“群眾現在有什么事情都會主動來找我,我也會盡心盡力地去幫助?!比缃?,他早已和村民親如一家。
“黨員干部走村寨要加強、經常訪農家要加強、干群拉家常要加強”,貴定著力建設融洽的黨群干群關系,深化扶貧效果和提升干部能力,進一步提高群眾對脫貧攻堅幫扶工作的滿意度,把每周二、周三列為機關工作無會期和干部駐村工作日,除安排少量干部保障本單位工作正常開展外,其他干部職工一律下到全縣95個村1345個村民小組進行聯親走訪。
貴定縣深入踐行“五步工作法”,還將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以入戶調查的方式對各級干部開展情感扶貧“三加強”工作情況進行督查,了解群眾對干部的熟悉度、認可度和滿意度。
原來是村民堆放垃圾的土坡被改造成“農耕文化院”,院內是村民自發捐出的農耕用具,院外是水泥硬化后的村民活動廣場……走進貴定縣沿山鎮沿山村,記者發現,這里的房屋、連戶路、村民都透露著新風貌。
2017年以來,沿山鎮組織村民學習政策,以改善生活環境為突破口,推進“思想扶貧”攻堅戰。沿山村因有一定的產業發展基礎,被選定為此次“思想扶貧”攻堅戰的試點。
“無論是環境改善還是產業調整,必須讓老百姓從思想上認可。”沿山鎮黨委副書記劉剛說,沿山村有一定的產業基礎,關鍵在于突破瓶頸、凝聚人心。
“以前不通路,走進村子,沒處下腳?!毖厣酱宓穆?,成為這場攻堅戰亟需解決的問題。
2017年9月,村干部帶頭組織修路,一個月后900多米的連戶路全部硬化完工。這一舉措,大大提升村民參與村集體活動的積極性,激起了村民脫貧的斗志。

貴定縣云霧鎮燕子巖村,小龍蝦產業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新抓手。圖為村民在打撈蝦塘雜物。(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方亞麗 / 攝)
“不用把我納入貧困戶名單,我種刺梨能養活全家?!蹦鹋d是村里的組長,家里情況是老的老小的小,前幾年妻子身體犯了病,干不了力氣活,他成了家里唯一的勞動力。在村里召開精準脫貧院壩會時,第一書記與駐村干部多次提議要將莫桂興納入貧困戶,但老莫認為自己是村里的老黨員、村民的組長,說什么也不肯“享受”貧困戶的政策。他一個人管護著9畝刺梨地,早出晚歸,皮膚曬得比誰都黑,家里的情況也一天比一天好。
“村里改造環境衛生,老莫二話不說,把自己家上百斤重的石碾搬到農耕文化院。”劉剛告訴記者,村里想給子孫后代留下一些有意義的農耕文化用品,于是修建了約60平方米的農耕文化院,村民也自發捐出自己的傳統農具?!跋窭夏@樣有斗志、無私心的村民越來越多?!?/p>
生活環境的改善、思想素質的提高、村集體歸屬感的增強,讓沿山鎮迎來更好的產業發展。
目前,沿山鎮已完成2017年15個扶貧項目392萬元的申報工作,其中威遠村紅米種植項目、石板村生豬養殖項目、楊柳村生豬養殖項目、和平村土雞養殖項目等5個項目涉及資金88.25萬元,已經實施完成待驗收,覆蓋275戶867人的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