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衡
古人有云:“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睓嗔σ煤茫仨氁邢鄳囊幘亍@习傩照f“權力任性,小鬼難纏,辦事太難”,其所反映的,不是權力本身的問題,它背后的問題在于:一是掌權用權的人,太過任性,沒有規矩;二是制度設計,沒有很好地消除掉與權力相伴隨的種種任性,權力沒有得到有效的限制與監督。
權力是一種能力,主要是一種外在的影響力和支配力;制度是一種準則,一種規程,表現為內在的指導性和制約性。沒有規矩,無所顧忌地濫用權力,是與法律制度的價值和目的背道而馳的,是對國家公權力邊界的肆意跨越。所以,要使權力更好地運行,首先要讓權力具有科學的約束機制。這種機制,就是建立相應的制度。
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可以將行政權力給予細致明確的規定,將所有的權力行使都納入法治的軌道。理想的狀態,是所有的權力崗位所對應的權力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實現“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這樣,使得權力的運行有堅實的制度依托,“任性”的權力,以及權力的任性者,就會被套上制度的“轡頭”。
權力與監督相生相隨。任何不受限制的權力必然有其濫用的可能,減少和消除這種可能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監督。
監督,就是借助外在的力量,對監督對象的特定行為和過程予以了解,進行監視、督促和管理,以促其達到預定的目標。目前,在我們國家,常見的監督方式有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多種方式。
權力的運行過程是社會價值和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掌權者可能利用手中的權力牟取私利。在普通人眼里,掌權者就是權力的化身,而每一個掌權者又是社會中的一員,與其他普通人一樣。為此,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實際上是對掌權者的監督和制約。
監督的過程,往往意味著公開,讓權力公開運行,讓權力和掌權者都處在陽光之下。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這樣的監督可以讓違規行為“無處藏身”。
1945年7月,黃炎培到延安考察,談到“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稱歷朝歷代都沒能跳出興亡周期律。毛澤東表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黃炎培事后寫下了自己對毛澤東答話的感想:“我想這話是對的。只有大政方針決之于公眾,個人功業欲才不會發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來打破這個周期律,怕是有效的?!睅浊觌y以解決的問題,毛澤東找到的解決辦法,核心就是民主、監督。由此可見監督的重要性,可見監督的巨大功用。
當前,社會環境較為復雜,對廣大干部而言,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只有自覺接受各種監督,時刻有一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危機感。常修為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念,做到不該用的權不用、不該拿的錢不拿、不該提拔的人不提拔、不該吃的飯堅決不去吃,才能擋得住各種誘惑,經得住各種考驗和監督。
從整個社會大系統的運行來說,官員行使來源于人民的公共權力,是基于社會公眾的意志而由國家機關具有和行使的強制力量,其本質是處于社會統治地位的公共意志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更是整個社會健康運行、平穩發展的保障。因此,國家干部必須切實做到嚴于律己、嚴以修身、嚴以用權不逾矩,并“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