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成
摘 要:青少年時期是各類問題多發、心理復雜多變、適應社會能力過渡的時期。但是,有一類青少年沒能得到足夠重視,他們是游離于犯罪邊緣的ADHD少年。我國應當對此類少年多些關注,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護此類少年的健康成長。
關鍵字:ADHD少年;MBD;犯罪
每個孩子都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和棟梁,孩子的健康成長對健全個體人格至關重要。但是,受到外界誘惑和青少年時期心里變化等內外因素影響,ADHD少年游離于犯罪的邊緣。
1 走進ADHD
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中文譯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癥。一般認為該癥狀系輕微腦功能失調引起的一種精神障礙,對兒童智力發展、身心健康有著較大的威脅,尤其是對學齡期兒童,若不及時診斷、治療,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學業、就業以及未來的生活,部分患兒未來會出現反社會行為、心理精神疾病,甚至會發生對社會不可預估的暴力行為。近幾十年來,國內外眾多學者對ADHD的研究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各領域的密切關注。對于多動癥的主要病因目前國內外醫學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系統的觀點,但可以明確的是,影響多動癥的因素是多重的,包括遺傳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甚至是環境因素等[1]
2 ADHD少年的潛在危害
整個社會對ADHD少年尚未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因此人們常常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他們,習慣將這些孩子視為品行差、成績差、屢教不改的叛逆少年,故此他們經常遭到老師、家長的批評和同學們的歧視,更有一些家長或教師會采用粗暴的體罰方式對待他們,嚴重損害這類少年的自尊心,致使他們產生厭世、對抗、冷漠、玩世不恭等障礙性情緒。筆者認為ADHD少年身上潛伏著以下幾種危害:
(1)對個人的危害。多動癥少年學習成績差,原因是他們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為,不服管教,從而影響到學習。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與自控力的缺乏,容易受到不良引誘而打架斗毆等,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對家庭的危害。多動癥少年不能向同齡人那樣正常的專心生活學習,他們多有厭學或逃學的意識,他們的家長經常被老師喊到學校去批評,家長在對孩子失望無奈的情況下,會忍不住對孩子進行無情的責罵和毆打。如果家長的易激動、易暴怒、自控力差,會和孩子產生激烈的沖突,從而孩子對家長會產生憎恨的情緒,嚴重影響整個家庭的和睦。
(3)對社會的危害。ADHD少年不僅會對個人、家庭和學校造成危害,也對社會有一定危害。嚴重的ADHD兒童延續到青少年時期,往往自控能力差,易沖動,在受到不良社會風氣引誘下極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成為危及社會安定的一個“隱形炸彈”。
3 ADHD少年與犯罪的關系及應對策略
早在2009年,美國的一個雜志《矯治保健醫學雜志》中有一組驚人的數據,在當時美國的在押囚犯中,患有ADHD的犯人高達25%,一些刑期較重的罪犯,患有多動癥的比例竟高達30%-40%,更有甚者,他們出獄后在三年內重新犯罪的比例高達60%。[2]在2008年出版的《成年ADHD患者:科學告訴了我們什么》一書中分別對小時候診斷出ADHD的患者組(55人)、成年后才被診斷出ADHD的患者組(80人)、同社區同年齡段的對照組(73人)進行了研究,發現前兩組在盜竊、蓄意攻擊他人、持槍犯罪、販賣違禁藥品、被捕、收監等項目上的概率都明顯高于對照組,尤其第一組最高。[3]但并非對于ADHD少年就無計可施。眾所周知的奧運游泳健將菲爾普斯正是因為在六年級是被醫生診斷為多動癥,他的母親為了給他找事情做以消耗他過度的精力,他才與游泳結下不解之緣,從而走不出了多動癥的魔掌,獲得了傲人的成就。筆者認為,影響多動癥的因素是復雜的,所以治療多動癥亦需要多管齊下:
首先,家人作為ADHD少年的直接親屬,是與多動癥少年的生活接觸最多的人,他們最了解這些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習慣,因此應該承擔起照顧和幫助患兒的義務,樹立起戰勝病魔的決心,要在配合問題少年接受進行規范性、持續性治療的同時,耐心地幫助孩子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
其次,學校也要及時關注多動癥的少年,正確認識多動癥,不能簡單的對一些打架斗毆、不好好學習的學生隨意體罰,應該及時與該類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動向,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人生路。
再次,由于社會環境對多動癥少年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社會對ADHD少年也應多些包容與理解,同時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社會保障要跟進,以保護正在遭受ADHD折磨的患者。
參考文獻
[1]阿斯木古麗·克里木孔杜斯,卡迪麗亞·吾馬爾.兒童多動癥的病因和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34):5510-5512.
[2] Eme R.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correctional health care[J].Correctional Health Care,2009(15):5-18.
[3] Barkley RA, Murphy KR, Fischer M. ADHD in Adults: What the Science Says[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8: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