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宗
如何更清楚和更準確地認識西方尤其作為其代表的美國,一直是個重要命題。近代以來,中國人看美國的視角經歷流變,心態也在跟著變。
從仰視到對視
從清末到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人了解和接觸美國有兩條主線:一條是以美為鑒,啟蒙救亡;另一條是與美為敵,仇視對抗。晚清名臣徐繼畬對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及民主制度的仰慕,洋務派對美國堅船利炮的崇拜,改革開放之初國人對美國的羨慕等,與中國人對美國排華暴行的憤慨、巴黎和會后的幻滅、冷戰期間對“美帝”的敵視等相互交織,塑造了中國人的美國觀。
改革開放至今40年,中美又從“零交往”發展到現在每天超過1萬名兩國公民往返于太平洋兩岸。交流增進了解,使中國人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認識美國。雖然不同個人或群體眼中的美國不同,但以高度人格化的國家或國民整體看,自中美關系正常化以來,中國人看美國的視角大致經歷了以下階段:
一開始是仰視。國門重開后,剛接觸美國的中國人感受到強烈的對比和心理震撼。之前對美國高度政治化和臉譜化的認知,迅速讓位于“美國熱”,失衡心理一度導致對美國的盲目崇拜。
經過浪漫化仰視后,美國一系列霸權行徑又讓中國開始了警視,銀河號事件、臺海危機、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被炸、南海撞機事件等,激起中國人普遍的屈辱感、憤怒感以及斗志。不過,中國仍視美國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積極加入其主導的國際體系以求發展壯大。
接著是平視。隨著中國入世,中美展開全方位的經貿金融合作。普通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愈發豐富,雖仍羨慕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但不再感覺低人一等。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經濟和部分中產家庭的困境,讓中國人再次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美國神話”似乎破滅,不再“以美為師”的聲音增多。
現在則是競爭性對視。奧巴馬政府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中美開始互相緊盯對方。特朗普執政后在臺灣和經貿問題上制造事端,促使中國主流輿論加大對美國的抨擊力度。雙邊角力深刻塑造著中國人的美國觀。美國移民政策的收緊、國內帶有一定種族主義色彩的內斗,也讓中國社會進一步疏遠美國。如果美國堅持既定政策,未來申請赴美的中國留學生數量可能下降,赴美游客增速也將放緩。
中國對美看法的變化,一方面歸因于中美實力對比的變化。經濟、軍事等方面實力的提升極大增強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以及大國、強國心態。同時,國內改革發展激發制度自信。在經濟成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中國較好地理順了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通過不斷的自我革新較成功地解決了執政效率、政治穩定性和合法性等問題。美國政治中的一些亂象則成了反面教材,使越來越多中國人破除了對西方政治制度、尤其美國政治制度的迷信,更加理直氣壯地反駁美國的指摘。
另一方面是美國自身變化的結果。一個曾被認為自由、開放、自信、包容的美國,正被一個狹隘、偏執、焦慮、不寬容的美國取代。難怪越來越多的人發出疑問:美國還是不是美國?在此期間,美國對華政策時刻影響著中國人對它的看法。美國學者約瑟夫·奈不也說過,如果美國把中國視為敵人,美國就是在給自己制造一個可怕的敵人。
全面客觀看美國
中國不愿與美國競爭性對視,但美國站在山頂手舞大棒,緊盯向上攀登的中國,中國只得見招拆招。就此而言,無論對中國自身發展,還是對駕馭未來中美關系、避免兩國精英和民眾將對視發展為仇視而言,更客觀地認識和審視美國都是必要的。
一是堅持全面把握。中國人習慣從極的角度看待美國的實力和地位,習慣分析綜合國力。一些學者傾向于將美國的力量分解為經濟、政治、軍事、外交、國際制度等不同領域,并做出相應的排列組合或分析其“乘數效應”,有的則擅長進行中美比較。但要對美國不同領域情況進行“系統集成”絕非易事。近年來,圍繞部分研究人員對比中美經濟和軍事力量的爭議性言論或當前的“芯片之憂”,至少表明相關研究需要更嚴謹的態度和更科學的方法。
二是一分為二。如同任何事物一樣,美國的任何問題也都有兩面性。對美國的政治制度,既要看到“極化”和“否決政治”等弊端,看到美國兩黨之間、兩黨內部、自由和保守媒體之間的斗爭不斷、亂象叢生,也要看到美國的體制和多元社會在制約著特朗普,對其極端化政策形成牽制。對美國突出的種族矛盾和社會問題,也可放在更長歷史時期內來觀察。看清主流和支流,才能分清是進步還是倒退,是螺旋上升還是衰敗征兆。
三是相對客觀。在全媒體和大開放時代,任何簡單化地為美國“塑像”都難以服人。美國的多元和復雜令人目眩,管中窺豹不易,走馬觀花也難。絕大多數人了解的美國,是美國在媒體上的鏡像,還是“真美國”?同一個特朗普總統,在《華盛頓郵報》記者筆端和在“福克斯新聞”主持人口中,哪個更接近“真身”?加利福尼亞的美國人和“鐵銹帶”的美國人,哪類更有代表性?肩負開啟民智、服務國家、引導輿論的中國媒體、大學和智庫,應在站穩立場的基礎上,更客觀地報道、評論和研究美國。
四是博采眾長。美國在別國眼中的形象和分量,是我們看美國的重要參考。特朗普的民粹政策在歐洲有擁躉,但國際社會的主流如何看更重要。日本、歐盟和澳大利亞如何看待特朗普及其內外政策,國際組織如何認識美國之變,非洲、拉美、東南亞等地區如何解讀中美互動等,都有借鑒意義。有時,第三只眼的眼力獨到而精準。
當然,同樣重要的是,看美國還要認識我們自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深入地了解自身國情,并將中國放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放在國際社會的大坐標上,才能更好地認清中國,了解世界,其中也包括把脈美國。▲
(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政治研究室主任)
環球時報201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