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晚報編輯部
不收男方一分錢彩禮,也未給女兒準備一分錢嫁妝,南京市民梁文娟在女兒大婚時,送了女兒一本近20萬字的成長錄——《張雯倩成長隨記》。梁文娟說,成長隨記是她從女兒呱呱落地開始寫的,精心準備了27年,她希望這份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嫁妝”,能給女兒女婿帶來一份驚喜。
《張雯倩成長隨記》起筆于1991年10月。那時,女兒張雯倩出生剛滿40天。“當時并沒有多想,就是初為人母,想把自己對女兒點點滴滴的愛記錄下來。”梁文娟說,自己是一名語文教師,多年來都有寫日記的習慣。女兒出生后,她把萬千寵愛都給了女兒,日記的焦點自然而然成了女兒。

她也沒有刻意去每天記錄。而是每隔一段時間,發現女兒在成長過程中,有了新的變化,她就把這些點點滴滴,一一記錄下來。
“自從女兒出生,作為一個母親,同其他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一樣,我也巴不得她將來能有一個令我們驕傲的美好前途。但是我深知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質,然后通過打磨和精耕細作,方能使孩子成才。”梁文娟說,女兒的成長隨記起初寫的都是初為人母之快樂,記錄女兒4個半月長牙、7個月會揮手表示“再見”、9個月會喊“爸爸”“媽媽”的成長。后來女兒漸漸長大,上了幼兒園,她多半是在感受教育不易,寫的多是跟女兒一起享受學習樂趣的點滴。
女兒小時候性格很內向,不愿意和小朋友交流,經常自己“想心事”。“我應適時適當針對年齡和智力的特點,幫助她繼續發展智力的潛能,”梁文娟在隨記中寫道,“針對她幼時特別孤僻的問題,我積極鼓勵她到外面與同齡的孩子一起游戲、娛樂。一開始,為了鍛煉她主動和小朋友們接近,我還陪她和孩子們一起玩,然后逐步放手。”“我的目標是培養一個能行動、會思考的人,而不是一頭只知服從,從不提問的動物。”梁文娟在隨記中寫道,自己經常讓女兒主動選擇,比如“今天你想穿哪一件衣服”“今天早上你想吃什么”。
女兒上中學后,課業繁重,尤其是到了高中,備戰高考,學習壓力更是大。這個時期,梁文娟在隨記中寫得最多的就是女兒夜晚挑燈學習、備戰考試的內容。在女兒學習平穩時,她考慮到孩子不能僅局限于學習進步,知識的積累,而是支持女兒周末和同學外出、聚會,注重培養她與人交往及自主獨立的能力。
她把女兒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成功,每一點小小的進步,每一次挫折,都看得非常重大,記錄下來。不知不覺,27年過去了,她一不小心寫下了近20萬字。一直寫到了2018年1月6日——女兒步入婚姻殿堂的這一天。
在女兒和女婿開啟新的生活模式時,梁文娟的隨記也就告一段落。她在女兒婚禮前,抓緊把隨記編印成冊。
“一個女婿半個兒,媽媽所有想跟女兒說的話,也是想跟女婿說的,可以說都在這本書里。這近20萬字的《張雯倩成長隨記》,我權且作為一份特殊的嫁妝送給你們。”在女兒女婿的婚禮上,梁文娟將女兒的成長隨記,鄭重地交給了女兒女婿。她希望這本成長隨記能成為女兒女婿將來新一段生活中的調味劑,希望女兒“能在閑暇之余回憶我們的曾經,共同展望你們的未來。”
張雯倩在上小學前,看過媽媽寫的隨記,但是后來媽媽刻意藏著,沒有再讓她看過。婚禮上,收到這份“嫁妝”,她非常驚喜,特別高興。
婚禮后,她好好看了自己的成長錄,并給媽媽發了微信,感謝媽媽一直以來都是她“最親的好閨蜜、好姐妹”,感謝媽媽認真傾聽并尊重自己的想法。“我太過內向,身體也弱,她就讓我去上舞蹈班,讓我到處演出,鍛煉身體、見世面;四五年級她就讓我自己坐公交去買衣服;中學時我可以毫無顧忌地告訴她班里的八卦;高考后選專業,爸媽也讓我自己做主;后來出國留學,他們告訴我將來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我生活得好,他們都支持我。”張雯倩十分感謝爸爸媽媽一直以來尊重她,支持她的個人發展,讓她從小就對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規劃和掌控。
關于女兒組建了小家庭后是否生孩子,什么時候生孩子,她都明確表態支持他們小夫妻倆自己決定。“女兒也說了,如果以后有孩子,她會盡量自己帶,有困難再求助父母。”
梁文娟很快就要退休了,到時候會有大把時間,她不會丟失自己的興趣愛好,同時也會幫女兒帶好孩子。“我可能會寫后續,寫寫小外孫小外孫女的成長隨記。”梁文娟笑著說,一切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