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陽
出差前夕,好心的女同事給我“安利”(推薦)了一個社交“神器”:如果不知道怎么搭訕一個初次謀面的女客戶,或者想要迅速地跟陌生的女同行拉近距離,又或者想與出差中遇到的任何女性輕松地建立互動關系,那么我只需認認真真地稱贊她們具有“少女感”,就萬事大吉了。
換言之,“少女感”已經成為取代能干、聰明、漂亮、賢惠等溢美之詞,成為活學好用的“萬能贊美神器”了。上至50歲大媽、下至25歲熟女,橫掃多種職業和階層,涵蓋大多數學歷和行業,只要她是女性,聽到別人“誠意滿滿”地夸自己有少女感,就會得意之色立馬浮現,公主光芒立刻四射,甭管對方是請教護膚心得還是職業經驗,都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我一頭霧水,“少女感”憑什么就成了贊美女性的最高級標桿?它為什么能一舉虜獲“熟女心”“女強人心”和“大媽心”?它是真的“法力無邊”,還是虛假繁榮呢?
經過一番研究,我發現,“少女感”一詞是從明星陣營中先火起來的。女明星們的人設已經從以前的或熟女、或淑女、或素女等style齊刷刷地向少女感陣營歸降了。已經當媽媽的楊冪,最喜歡粉絲送的外號是“少女冪”;48歲的伊能靜上《吐槽大會》撒嬌,“不叫我公主,我不出場”;唐嫣才把劉海梳上去,換了個利落的短發出鏡,就被粉絲直指少女感盡失,趕緊換回從前的發型;舒暢顴骨上兩塊飄忽不定的“蘋果肌”則直接決定了,網娛新聞內容寫她的是找回了少女感,還是弄丟了少女感。
明星效應就是這么立竿見影。女明星們集體圍著“少女感”做文章,廣大女同胞們也就跟著湊熱鬧。商場日化專柜前,各大名牌彩妝、護膚品中,最好賣的單品一定是打造“少女顏”的明星產品;從服飾到配飾,各種閃粉、暗粉、嫩粉等粉色系強勢回歸;打開時尚雜志,通篇都在教你怎么穿才有少女感,怎么畫出有少女感的妝容。

女明星營造少女感,一半是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另一半是為了拉近與少女粉絲們的距離,坐實“流量”女星的頭幾把交椅。可這樣的“插科打諢”,反而讓“少女感”這個詞成為了贊美女性的最高級標桿。其實這實在是娛人娛己的泛娛樂主義,希望大家一笑而過便罷了。
至于少女感為什么能一舉虜獲“熟女心”“女強人心”和“大媽心”,說白了,不過是女人怕老的小心思作祟。仿佛,年老色衰就標志著能力、精力、魅力下降,從此不再是職場寵兒,在婚姻中也成為弱勢的一方。誰愿意因此成為關系人脈、職場和婚姻等人生主場中的板凳隊員呢?于是,有不少人難免以偏概全地認為,擁有了少女感,就擁有了不老的青春,就擁有了各個人生主場的核心競爭力,也就不會從主角變成配角乃至龍套。所以,少女感萬歲。
但真的是這樣嗎?少女感是真的法力無邊還是虛假繁榮呢?徐克導演的影片是很多“少女感”女星都想參演的,可以說是一角難求。但能規劃“怪才導演”的創作,為他的拍攝思路和意圖保駕護航的,只有他的前妻、永遠的朋友和監制──現年67歲的金牌制片人施南生。她身姿挺拔,短發,身材瘦高,看上去總是氣勢十足。即便跟閨蜜林青霞一起出鏡,即便已經六十多歲,她的光芒依然無人能夠忽略。
無獨有偶,袁泉因出演《我的前半生》而開啟了演繹事業的“第二春”。她的美和少女感毫無關系,瘦削、沒有蘋果肌的骨感臉龐,清冽的眼神,微薄的雙唇,和眼角盡顯的魚尾紋,都綻放出熟女的歲月之美、知性之美。即便她與那些被冠以少女感的女明星們一同上臺領獎,也毫不遜色,甚至更加恬淡出色。
女性的美應該是多元化的,有層次、有深度的,千人一面的美能經得起推敲嗎?女性的自信應該是從內到外煥發出來的,它應該是歲月的沉淀、人事的積累、專業的成長以及文化的厚積薄發,而不僅僅是蘋果肌、膠原蛋白和粉紅色的回憶。真正的女性美是敢于接受青春的逝去,善于挖掘現有階段的自身優勢和美好,敢于向“少女感”說再見。
再見,少女感!再見,那些不必要的擔心和恐懼!越有知,越無畏,你我的下一個人生階段會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