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林·弗洛拉

智能手機常常被認為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罪魁禍首”。但是,智能手機帶來的一些消極影響,與更少的睡眠有關,而非智能手機本身。
最近有些報道稱,智能手機的使用正在讓青少年變得更加抑郁、焦慮和反社會。但是,這些發現只是證明了智能手機和少年的負面情緒間的相關性。對于電子設備如何影響青少年的大腦和行為,科學家還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
目前在美國天普大學讀博士后的勞倫·謝爾曼,目睹了社會對智能手機與青少年之間關系的錯誤認識。謝爾曼知道,青少年對獎賞更敏感,同兒童和成年人相比,他們的大腦中與獎賞有關的腦區激活程度更高。因此,她想探索青少年的大腦神經對社交媒體的“點贊”有什么反應。謝爾曼邀請了一群高中生來到實驗室,請他們在一個核磁共振掃描裝置中瀏覽Instagram(圖片社交軟件)。研究發現,當高中生自己的照片有很多人點贊時,他們大腦中的腹側紋狀體會做出反應,而腹側紋狀體與獎賞有關。
在對當代青少年的評論當中,一個最流行的說法是他們更加抑郁和焦慮,原因則是使用智能手機。事實是,“上網時間和抑郁、焦慮之間確實有著微弱而頻發的聯系,”俄勒岡大學數字心理健康中心的負責人尼古拉斯·艾倫說,“然而,我們無法認定這種聯系是不是因果關系。”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多明格斯山分校的心理學名譽教授拉里·D·羅森懷疑,雖然已經抑郁或者焦慮的孩子會以不同的方式使用智能手機,但這種影響也可能是雙向的。羅森認為,社會比較(社交媒體用戶看到的總是他人的美好生活,可能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很糟糕)和情緒傳染(網上的消極情緒影響瀏覽者的心理狀態)可能是罪魁禍首。一個青少年是否體驗到自尊心受損或者產生負面情緒,取決于他們在網上和誰聯系,以及他們在網上看了些什么。
科學家現在研究的,正是青少年如何使用社交媒體。來自密歇根大學的研究發現,被動使用社交媒體對主觀幸福感有消極影響,因為社會比較會導致嫉妒。但是,主動使用社交媒體,包括發布內容、與他人互動,而不僅僅是“潛水”,能夠提高用戶的主觀幸福感水平,原因可能是主動使用社交媒體創造了社交資本,讓用戶覺得與他人的聯系更加緊密。另外,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當青少年在他人幫助下認識到社交媒體上面的照片是“修飾過的”、并不代表現實情況時,他們的負面感受減少了。
對羅森而言,他擔心的不是青少年如何使用手機,而是“技術焦慮”和“無手機恐懼癥”(當手機不在身邊時的感覺),因為這會讓他們在其他任務上分心。有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同時做多件事情,那么每件事都會做得更差。
沉迷于智能手機的青少年被描述為離群索居、缺乏同情心,甚至沒有建立友誼和浪漫關系的能力。人們擔心的是,使用智能手機可能阻礙、甚至替代現實生活中的面對面互動等健康行為。
從事青少年研究的學者卻沒有這么擔憂。“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使用社交媒體會損害社交技能的發展,”美國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勞倫斯·斯坦伯格說,“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聯系的人,主要就是那些他們面對面互動的人。”頗為諷刺的是,手機吸引青少年的原因就在于,他們可以探索各種人際關系而不需要被父母直接監督。
通過智能手機進行聯系甚至可能提高同理心。2016年,荷蘭的一項研究調查了942名青少年,并在一年后重新調查了一次。結果顯示,在調查期間,使用社交媒體似乎提高了青少年理解、共享同伴感受的能力。謝爾曼在研究社交媒體如何影響親密關系時發現,兩名女性青少年面對面聊天產生了最高水平的親密聯系。然而,面對面聊天并不比視頻聊天產生的親密度高出很多。隨著溝通平臺變得越來越可視化,謝爾曼認為這些變化能夠讓人們更加親密。
荷蘭蒂爾堡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副教授西奧·克里姆斯特拉認為,智能手機對自我認同的形成是把雙刃劍。“青少年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與自己相似的人做朋友,相當于找一面鏡子。”如果你生活的地方,很少有人跟你有共同點,那么社交媒體可以幫助你找到跟自己相像的朋友。
即便智能手機沒有讓青少年變得更加“反社會”,或者對自己是誰更加迷茫,但它確實在偷走對青少年來說非常重要的一樣東西:睡眠。對20個國家690747名青少年的數據(1905-2008年)分析發現,青少年的睡眠時間比100年前少了1個小時。
英國華威大學的心理學助理教授薩卡里·萊莫拉最近發現,睡覺前使用電子設備與睡覺時長減少、失眠癥狀增加有關。而較短的睡眠時長和較差的睡眠質量又同抑郁癥狀有關。社交媒體上,來自朋友的消息或評論讓孩子很難睡著。另外,在無盡的娛樂信息的吸引下,讓青少年把手機關閉格外困難。
人們對智能手機的焦慮,或許只是對孩子改變、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感到著急的幌子。“我們看到孩子不再花時間跟自己在一起,或者有一些不循規蹈矩的行為,其實這些都是青少年的大體特點。”謝爾曼說。但是,我們沒有把這些改變看做是正常的事情,而是說:“那么,到底是哪兒不一樣呢?我知道了,原來是這些新科技!”畢竟,不管是出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還是“千禧”一代,他們的青少年時光,前者沉迷于看電視,后者沉迷于使用社交媒體,新科技總是吸引著青少年。
克里姆斯特拉認為,從人類學的視角看問題也有借鑒意義。當代的青少年“成長于一個十分不同的世界。從我們的角度來看,自拍和社交媒體可能看上去很自戀,但它們與社會背景是相關的”。當代青少年生活的社會背景充滿了經濟上的不安全感。“世界上許多地方的失業率都很高。年輕人很難離開自己的父母,成為經濟上和心理上獨立的個體,開始自己的生活。”這些是比智能手機更大的威脅。
另一方面,研究人員也指出了如何減輕智能手機帶來的消極影響。羅森鼓勵年輕人“關閉手機的消息提示”,他還建議父母不要總是掏出手機玩,要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與父母保持親密而充滿關懷的關系,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最重要的促進作用。父母能做的,最好是在孩子使用新科技的時候陪著他們。“詢問他們覺得手機什么地方最有意思,”艾倫說,“詢問他們擔心什么,對什么感興趣。這種溝通方式比說‘把手機放在桌子上有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