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
北京對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今年將開始加大騰退保護力度。這其中,便有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的紹興會館。這里,曾經(jīng)見證了魯迅的孤獨歲月。辦刊物失敗后,魯迅獨居北京?!斑@寂寞又一天一天地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薄秴群啊ぷ孕颉防镞@個蛇的比喻,讓人對這位大文豪曾經(jīng)歷的孤獨,有著形象的感受。
步入新時代,當下中國的發(fā)展蒸蒸日上,氣象萬千。不過從年青人成長的心路歷程來看,說二三十歲的年齡是現(xiàn)代年輕人最孤獨的階段,也確實有一些道理。然而,不必太擔心,這種孤獨,有可能成為一種生產(chǎn)力。
住在紹興會館的幾年時間,魯迅用“鈔古碑”三個字一筆帶過。而實際上,除了抄寫古碑,他還校訂古書、整理古籍,搜集金石、造像。有人認為,魯迅在紹興會館的狀態(tài),便是醞釀著吶喊的沉默。至少,我們的確可以在《中國小說史略》,甚至在《故事新編》中,看到這漫長的孤獨期的深厚烙印。孤獨期的探索,也同樣為日后的奮起積累了深厚的能量。孤獨,被他化作了生產(chǎn)力。
孤獨,能給人反思與反省的契機,讓人更好地審視自己。古代賢人主張“三省吾身”,這對現(xiàn)代人來說未免過于“奢侈”。而互聯(lián)網(wǎng)的通達,在讓世界變得觸手可及的同時,也讓真正意義上的獨處變得更加稀有,讓靜思內(nèi)心變得更加困難。即便反思已經(jīng)變得不再流行,但請不要輕易用廉價的娛樂和無效的社交打破難得的孤獨。
人生的孤獨期,往往也是對自我認識的飛越期。與人相處,難免相互遷就,再加上這樣那樣的社交規(guī)矩,往往并不能遵循自我,以至于連自己都看不清自己,失去了奮斗的方向。而孤獨,卻能夠讓人拋去了萬物,直達內(nèi)心深處。正因為拋棄了萬物,反而能讓萬物了然于心。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币馑际钦f,萬物我都具備了,反躬自問誠實無欺,便是最大的快樂。叔本華曾很夸張地說:“人要么獨處,要么庸俗?!笨档聞t在家鄉(xiāng)的小城研讀寫作到老,甚至未曾親眼見過高山與大海。但也許正是這種外人看來極端的孤獨,造就了學者們極致的思索。
孤獨是一種稀缺品,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一生或許真的只有一次長期的孤獨。離開二十幾歲的時光,孤獨的青年人很快就陸續(xù)擁有新的角色,成為愛人、父母,或者某個團隊的領(lǐng)袖。充實、幸福、責任……或許讓人再也沒有長期孤獨的機會。
把握這樣年輕的孤獨,讓積淀與自省成為孤獨的基調(diào)。孤獨,或許就能成為驅(qū)動人生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