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勝

畢淑敏是我最喜愛的作家。讀她的文章,心便放下包袱,由她的筆帶領讀者,在她的世界散步,浸染久了,她的風景和我的風景漸漸融合,青青芳草地,偶爾泛起碧浪,蓄滿我的星空。我喜歡這樣的處境。她的心靈感悟,在我的心里開了花,時不時還結下窩,伴我讀懂蒼生風雨。
深居久了,心如同干涸的沙漠,板結不說,還不知前路在哪里。讀了畢淑敏的《帶上靈魂去旅行》的文章,仿佛如一泓清泉涌入,滋潤心田,靈魂豐沛,醍醐灌頂,通了神靈般的神清氣爽。不禁感慨萬千:生活在原地,再多的想象,都比不上腳步的力量;再多的沉淀,都比不上眼睛的寬闊。旅行是修行,也是心靈的教化過程,再好的演說,抵不過實地實景的美妙和蒼茫,妙不可言,觸景生情,自然流瀉,才是人間真實。正如畢淑敏在書中所說,“旅行以一種充滿未知的魅力,激發(fā)人們不倦的向往”“久久的蝸居,易使我們的視野狹小,胸懷仄斜,肌力減弱……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收拾行囊,告辭親人,踏上旅途”。
《帶上靈魂去旅行》由許多小故事組成,書的前一部分講的是作者走訪各地的臨終關懷醫(yī)院、華人學校等場所,與特殊人群的交流。畢淑敏把自己的親身經歷,細膩溫婉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仿佛她站在眼前,給我講她旅行的故事,夾雜著他國歷史、社會現狀、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等。旅行過程描繪作者的所見所聞,更多的摻雜了畢淑敏個人的情感,充滿了對人性的認識,對生命尊重的敬仰,包含著作者對家、對親人的深情厚誼,對國家、對大眾的博大深愛。后一部分是畢淑敏真正的游記,印象最深的是,那位令人感懷的礦長對畢淑敏的信任。脫口而出的養(yǎng)狐貍計劃,卻給礦長無限溫暖。被人信任是一種幸福,特別是在旅行途中,本書中的《脫口秀》一文無疑給了我深深的啟示。

“我們奉行的觀念是——不必搶救死亡。死亡是不應該進行搶救的,因為死亡并不是一種失敗,既不是醫(yī)生的失敗,也不是病人的失敗。讓病人安詳舒適地死去,正是醫(yī)生神圣的責任所在。”《讓死亡回歸家庭》一文中的這段話我反復讀了好幾遍。他們把對生命的尊重,看得比天還高。畢淑敏走進美國新奧爾良臨終關懷醫(yī)院,了解醫(yī)生對死亡的態(tài)度和做法。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死亡是一件最讓人難以接受、最可怕的事情,絕大多數人會在醫(yī)院死去。然而,在美國的新奧爾良臨終關懷醫(yī)院,他們的口號是“讓死亡回歸家庭”,讓病人在自己最熟悉的環(huán)境,在最親最愛的人的陪伴下離開這個世界,而不是躺在醫(yī)院冰冷的病床上。該醫(yī)院的醫(yī)務人員會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對死亡日期作個預判,在老人快要離開人世的前幾個星期,將老人送回家中,定期地去為老人檢查身體狀況,為老人及其親屬做適當的心理輔導,將死亡看作是一件圓滿而安詳的事情。待老人離開人世的那一天,心態(tài)平和、微笑地看著自己最愛的人們安靜地閉上雙眼。事實上,我們總是為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欣喜,我們也應該以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送走一個離去的生命。
生命的離去,是人生的一個結點,是每個生命最后的環(huán)節(jié)。我們懷念生命,尊重生命,可以用外在的東西來寄托。在這家臨終關懷醫(yī)院,就有一些孤寡老人,醫(yī)院就是他們的家,沒有子女來照顧他們。于是,他們會在臨死前做一些小禮物掛在一棵特殊的樹的枝丫上,作為對這個世界的寄托。來到醫(yī)院參觀或者做義工的人們可以買走樹上的禮物。我想,如果在天堂的老奶奶看到自己親手做的禮物被人帶走、有人喜歡,肯定也是一件特別安慰的事情吧。
正像本書最后一文《旅游使我們謙虛》說的那樣,旅行充滿未知,讓心靈得以擴張,讓謙虛的帆張得更大,然而,所有的謙虛都比不上對生命的謙虛。生命至上是本,尊重生命也是一種謙虛,敬畏生命也是一種謙虛,旅行讓我們可以更加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