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利
【摘 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引發藥品出現不良反應的原因及藥物管理對策。方法:選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療并且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500例,對他們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從性別比例方面來看,500例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為47.4%,女性所占比例為52.6%。從年齡構成方面來看,60歲以上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較高,所占比例為31.0%。從給藥方式上來看,靜脈滴注引發的不良反應患者數量最多,有459例,所占比例為91.8%,其次是口服給藥患者所占比例5.3%。出現不良反應概率最高的藥物主要有抗微生物藥,對患者所造成的不良反應構成比在50%以上,其次是維生素、電解質、營養藥以及心腦血管系統藥。結論:不良反應的出現會對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康復造成較大的不良影響,所以臨床治療過程中,要對患者的病情和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和掌握,加強對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監測,對各類藥品所致的不良反應進行有效的預防。
【關鍵詞】藥品;不良反應;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R61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2-0-01
藥品的不良反應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患者的康復,而且可能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很大的不良影響,臨床上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一定要加以重視。
1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療并且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500例患者進行研究,對所有患者的年齡、性別、服用藥物類型、不良反應臨床表現以及累及器官或者系統等進行回顧性分析。
2 結果
2.1 患者的年齡、性別與不良反應的關系
從性別比例方面來看,500例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為47.4%,女性所占比例為52.6%。從年齡構成方面來看,60歲以上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較高,所占比例為31.0%。見表1。
2.2 給藥方式與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的關系
從給藥方式上來看,靜脈滴注引發的不良反應患者數量最多,有459例,所占比例為91.8%,其次是口服給藥患者所占比例5.3%。
2.3 藥物類型
本次研究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概率最高的藥物主要有抗微生物藥,對患者所造成的不良反應構成比在50%以上,其次是維生素、電解質、營養藥以及心腦血管系統藥。見表2。
3 討論
3.1患者個體因素與不良反應之間的關系和管理對策
藥品的不良反應在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中均有可能出現,并且60歲以上的老年人出現藥品不良反應的概率最高,所占比例為31.0%。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本身存在一定的代謝能力下降,導致老年患者的靶器官對于某些藥物的敏感性大大增加,容易出現藥物在體內蓄積的現象。所以在對老年人進行臨床治療時,要加強對老年人的用藥監測,為老年患者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2]。
3.2 給藥方式與藥物不良反應之間的關系和管理對策
使用靜脈滴注給藥方式引起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最高,這說明采取靜脈滴注方式比其他方式更容易引起患者發生不良反應,所以醫生在對患者用藥治療時要對患者的年齡、體質以及用藥史等進行充分的考慮,根據患者的病情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選擇給藥方式,盡量使用口服藥或者肌肉注射方式給藥,降低患者不良反應出現的概率。
3.3 藥品種類與藥物不良反應之間的關系和管理對策
發生不良反應概率最高的為抗微生物藥,在抗微生物藥中,以喹諾酮類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最為常見,其次為頭孢菌素類,這可能是由于喹諾酮類抗生素的臨床使用時間比較長,藥物使用量比較大,所以造成不合理用藥的概率非常高,藥物的副作用就會逐漸顯現。所以臨床上在對患者使用喹諾酮類藥物時,一定要注意避光,嚴格按照規范用藥,加強對使用喹諾酮類藥物患者的監測,防止患者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王偉偉. 我院西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分析及預防措施[J]. 轉化醫學電子雜志, 2015(6):119-120.
孫劍虹, 徐串聯, 林鳴,等. 常山縣藥品不良反應風險因素分析和對策[J].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 2016, 30(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