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霞 陳宴 岳仁宋
【摘 要】目的:研究甲亢中醫證候及辨證規律。方法:本研究根據臨床流行病學的方法,對甲亢的患者進行科學調查,以適宜樣本的臨床資料為基本數據建立甲亢患者數據庫,軟件使用SPSS13.0再通過因子分析的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結果:①相關因素分析:根據性別、年齡段分析,女性多于男性,30-40歲最多,其次40-50歲;主要涉及脾、肝、心等,以脾氣虛、肝氣郁結、肝郁脾虛、氣陰兩虛主要常見證型,②整體而言,甲亢是一個虛實夾雜之癥,虛證多于實證,虛證中無論是在純虛證還是在虛實夾雜證中,均以氣虛為主,其次為陰虛,而血虛、陽虛占比例較小;實證中以氣滯、痰濕、血瘀等。結論:甲亢中醫病證分布有一定規律性:由于機體的體質、年齡、性別、生活環境等不同,在氣虛的病理基礎上引發了不同的其他證型;該病以虛實夾雜證為主,虛證明顯多于實證,而虛證中以氣虛為主;氣虛是甲狀腺疾病的中醫本質。
【關鍵詞】甲亢;中醫辨證;規律研究
【中圖分類號】 R365【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4-03-056-01
甲亢屬于甲狀腺疾病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識的增強,飲食結構有了很大改變,甲亢發病率也呈現出上升趨勢;近年來多處報道中醫藥對此疾病發揮了重要作用,甲亢中醫藥防治研究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循證醫學發展的產物,但為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縮短療程、降低醫療費用、減少變異,目前還沒有甲亢的數據庫及中醫病證的統一標準對其作為指導方案。在導師的指導下,筆者認為很有必要通過的中醫臨床文獻的回顧性的研究方法,借助現代數理統計技術,來探求甲亢中醫病證分布的一般規律,為甲亢的臨床診療研究提供客觀的參考依據。因此,為探討甲亢中醫病證分布規律,筆者在導師岳仁宋教授的指導下于2012年4月-2013年02月在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及省醫院內分泌科門診及病房符合本次研究條件的甲亢患者113例病史資料及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證候分布進行歸納、分析、總結,希望能對臨床辨證論治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均為2012年4月-2013年02月在內分泌門診及住院病人資料,共納入113例,男24例,女89例,年齡在12歲~75 歲(包含12 歲和75 歲)。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參照《中國甲狀腺疾病診療指南》(中華醫學會,2010版)中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診斷標準篩選。中醫診斷辨證標準根據《中醫辨證施治內分泌疑難病》、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斷指南》(ZYYXH- 2008)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試行)[1]及《中醫內科學》(21 世紀教材)中的甲亢常見證型綜合擬定,具體如下:①氣郁痰阻證②肝火旺盛③肝郁脾虛證④心肝陰虛證⑤氣陰兩虛證⑥心腎陰虛證⑦脾腎陽虛證。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國甲狀腺疾病診療指南》(中華醫學會,2010版)中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診斷標準,年齡在12歲~75 歲(包含12 歲和75 歲);中醫辨證屬納入標準證型之一者(不符合上述證型者另行記錄)。
1.4 排除標準 ①凡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年齡小于12 歲,大于75 歲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或合并其他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
2 研究方法
2.1 甲亢病歷資料收集表的建立 本研究收集113例病人資料,根據甲亢發病規律、臨床表現制定資料收集表。資料收集內容為患者首診或入院后首次發病時的內容。收集資料內容包括基本資料、病程、臨床表現、中醫基本證候、診斷、證型,并制定規范的資料調查表。
2.2 建立數據庫統計分析 將符合納入標準病例的所有原始資料錄入計算機,在SPSS13.0軟件對各證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 研究結果
3.1 中醫癥狀的頻數和頻率 見表1。113例甲亢患者中,男共24例,女共89例,男女比例約為1:3,甲亢中女性比例明顯高于男性。
3.2 甲亢中醫癥狀頻數和頻率 見表2。從上之下呈現癥狀遞減趨勢,且甲亢中出現頻數及頻率都較高的癥狀是以氣虛證所表現的乏力、汗出、氣短懶言等;其次,表2還顯示出肝郁所表現的煩躁、易怒及陰虛所表現的怕熱、五心煩熱、口干欲飲等癥狀。
3.3 甲亢中醫證型的頻數和頻率 見表3。甲亢常見證型出現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脾氣虛、肝氣郁結、肝郁脾虛、氣陰兩虛、痰氣郁結、陰虛火旺。(注:以上各證型出現頻率均大于 5%,且本研究僅對出現頻率大于5%的證型為研究對象進行了數據統計分析)。
3.4 甲亢涉及的臟腑中虛實、實證分布和頻率 見表4。甲亢涉及的臟腑按出現的頻率高低依次為:脾、肝、心、腎、肺、胃;脾、心、腎以虛證為主,肝中實證與虛證比例約為6:1出現,而胃以實證為主。
3.5 甲亢各年齡段的虛證、實證、虛實夾雜證的分布頻數 見表5。甲狀腺疾病分布在30-40歲最多,其次40-50歲,且以虛實夾雜證為主;而虛證、實證分布均在40-50歲達到高峰,40歲以前隨年齡增加甲狀腺疾病亦呈遞增趨勢,50歲以后則相反,頻數呈現遞減趨勢,但頻率呈遞增趨勢;而虛實夾雜證分布在30-40歲呈現高峰期,而30歲以前與年齡成正相關,呈遞增趨勢,40歲以后與年齡成負相關,呈遞減趨勢。
3.6 甲亢各年齡段的各年齡段的氣、血、陰、陽虛證分布頻數 見表6。甲狀腺疾病以氣虛為主,其次陰虛,且在30-40歲呈現高峰期,而30歲以前與年齡成正相關,呈遞增趨勢,40歲以后與年齡成負相關,呈遞減趨勢;而血虛、陽虛在各年齡段分布波動不大,但頻率隨年齡增加呈遞增趨勢。
3.7 各年齡段虛實夾雜證中氣、血、陰、陽虛證分布頻數 見表7。在虛實夾雜證中,氣虛、陰虛證是隨著年齡越大而出現的頻率也越大,而血虛和陽虛出現的頻率極小。
綜上所述,從表 5--7中統計分析中可得出以下結論:在甲亢虛證中無論是在純虛證還是在虛實夾雜證中,均以氣虛為主,其次為陰虛,血虛、陽虛占比例較小。
4 討論
甲亢是多種原因引起的甲狀腺高功能狀態,產生過量甲狀腺激素而導致的臨床綜合征,其臨床癥狀由于地域性、生活環境、體質差異而表現的側重點不同。據最近有關報道甲亢的發生除了可能與遺傳、年齡、吸煙與飲酒等不良嗜好有關,也與持續性焦慮抑郁等社會心理因素以及妊娠等因素相關。尤其在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下的女性,不僅要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所以女性較前面對精神壓力及精神刺激的機率也會較多,隨之對文化素養、生活環境質量等各方面要求亦越高,同時男性在工作、生活各方面的要求亦是與日俱增,要面對更大的壓力和精神刺激,不免有持續劇增的焦慮抑郁的社會心理因素影響,由此甲亢發病率中男女比例亦有相對縮小的趨勢。以上綜合分析甲亢發病率趨勢的內外因后,我們在臨床診治中可以有明確定位,對癥下藥,以及心理指導等排除外在影響,提高患者生活及生命質量,縮短療程,減少醫療費用及患者的痛苦。因此,為有效的降低甲亢的發病率,盡量減少過多的精神刺激及改善生活環境不乏為有效的主觀措施;而心理治療亦是防止甲亢復發的必要途徑之一。
以上在甲亢相關因素分析中,在納入的113例病例中,其中76例患者中均有神疲乏力的表現,頻率達67%;同時從病例來源來說,基本上都屬于四川居民。四川因地理位置關系氣候環境多屬于陰雨潮濕地方,而這一環境對機體臟腑來說,對脾胃影響最大,相繼亦影響其氣血運化之功能,而作為后天之本的脾來說,濕為陰邪,濕盛易致脾虛,脾失健運,對于患者來說疲倦乏力、便溏、大便次數增加為常見癥狀很易解釋,且現代醫學認為甲亢就是異常的能量消耗過程,對機體來說就是“虛”的一個過程。
可以得知甲亢的本質是氣虛,但臨床中對于一些甲亢患者表現為實證的時候,如痰氣郁結等,根據中醫理論強調:虛則補之,實則泄之;但是辨證及治則都正確,治療效果卻不是很樂觀,有時反而還會引發其它癥狀出現,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朱震亨對“不治已病治未病論”中有一句話說得好: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以及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必先實脾”的思維對于治療甲亢疾病是一個很好的啟示。我們為什么不能在患者的氣虛證沒有表現出來之前而進行補氣呢? 這充分說明了以病為綱的重要性,也是證的實質研究的目的,脫離了甲亢這個病的本質—氣虛而去進行宏觀上的辨證論治,最終將導致痰氣郁結沒有治好,反而出現了氣陰兩虛,從而療效也出現了一定的局限性。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都要借助于抽象思維,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綜上所述,本研究采用臨床流行病學的方法,對甲亢的患者進行科學調查,建立甲狀腺亢的臨床數據源,找尋其中醫病證規律,以提高臨床療效、縮短療程、降低醫療費用、減少不必要的手術,為今后的臨床診治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簡介:張愛霞(1982-11),女,漢,新疆,碩士研究生,中醫內科主治醫師,從事以糖尿病與代謝綜合征為主及其他內科常見病及多發病等疾病。
通訊作者:岳仁宋,男,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從事糖尿病與代謝綜合征及心、腦、腎受損中西醫防治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藥新藥I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