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崇坤 楊繁榮 汪立 葉力 凌瑞興
【摘 要】目的:骨水泥綜合征(bone cement implantation syndrome,BCIS)為骨水泥植入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包括低血壓、心律失常、嚴重低氧血癥、心肌梗死、肺動脈壓(PAP)增高、出血(凝血功能改變)、哮喘發作等。方法:BCIS的發生并不局限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但與之最為相關。據文獻報道,股骨頭或全髖關節置換術中心跳驟停的發生率為0.5%~10%,而BCIS導致的死亡率為0.6%~1.0%。結果:BCIS是骨水泥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和術后致死、致殘的最重要原因。
【關鍵詞】肺栓塞;骨水泥植入綜合征;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R249【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4-03-063-01
現將我院近期出現的1例骨水泥植入綜合征致心跳驟停搶救成功的病例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患者女性,76歲,體重 36kg ,入院診斷:右股骨粗隆間骨折,既往有“帕金森氏綜合征”病史10余年,堅持藥物(多巴絲肼,金剛烷胺)治療病情控制良好,術前鼓勵病員深呼吸,咳嗽、咳痰,行心肺功能鍛煉,雙下肢股四頭肌收縮與踝泵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相關術前檢查無明顯手術禁忌。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v4-v6 T波低平;心臟彩超提示:EF:62%,FS33%,二尖瓣后葉鈣化增厚,左室舒張功能減低,雙下肢血管彩超檢查提示:雙下肢大動脈、大靜脈未見明顯異常,肝腎功電解質血糖血常規無異常,備紅細胞懸液2單位,備自體血回輸,充分術前準備后,于傷后3天在腰硬聯合麻醉下行:經右髖部后外側切口人工雙極頭置換術(骨水泥型),術晨繼續口服多巴絲肼。
1.2 方法 術前3小時輸入林格氏液1000ml靜脈擴容,入室后監測各項生命體征,麻醉機面罩吸氧,腰硬聯合麻醉順利,麻醉效果好。
15:00手術開始,手術按常規后外側入路髖關節置換步驟,35分鐘完成取出股骨頭,擴髓,將髓腔沖洗干凈后紗布填塞,出血量約300ml,植入骨水泥前通知麻醉醫師,使用地塞米松 10mg iv抗過敏,多巴胺2mg iv升壓,此時患者生命體征 血壓 140/70mmHg,心率 74次/分,15:40植入骨水泥,安裝股骨柄;植入骨水泥后1min患者意識喪失,臉色蒼白,呼之不應,心率45次/分,血壓測不出,當即予以阿托品 0.5mg iv 心率50次/分,1分鐘后再追加一只阿托品 0.5mg iv,心率仍為50次/分,立即給予腎上腺素 0.5mg iv ,血壓、心率無改善,再次 腎上腺素 0.5mg iv,考慮患者心臟無有效射血,手術醫生與麻醉醫師協商后考慮患者出現BCIS,馬上將患者側臥體位改為仰臥位,胸外心臟按壓,同時手術醫師迅速縫合關閉創口,15:45分麻醉醫師予以搶救行氣管插管,一名手術醫師持續進行胸外心臟按壓。
15:48 腎上腺素 1mg iv,15:50 腎上腺素 1mg iv,15:53 腎上腺素 1mg iv,15:56 腎上腺素 1mg iv ,16:01 選擇行兩次電除顫 ,患者心跳恢復 180次/分,血壓:180/100mmHg,心電監測示室上性心動過速,給予胺碘酮 150mg 稀釋于20ml的5%葡萄糖溶液中緩慢注射,轉為竇性心率,心率130次/分,律齊,血壓:90/50mmHg,多巴胺5ug/kg.min與去甲腎上腺素0.1ug/kg.min,維持循環穩定,頭部冰袋冷敷保護腦細胞。
16:17 5%碳酸氫鈉 50ml ivgtt。帶管進入重癥監護室,持續機控呼吸,持續靜脈泵入維庫溴銨1ug/kg·min,咪達唑侖0.05mg/kg·h,生命體征 P:120次/分 BP:125/70mmHg,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使用緩解神經膠質細胞的水腫,注射用奧美拉唑預防應激性潰瘍,20%甘露醇加冰帽預防腦水腫及降低腦細胞代謝,提高腦細胞對缺氧的耐受性,抗生素使用預防感染,糾正患者水、電解質失衡,靜脈輸入紅細胞懸液3單位;22:00停止靜脈泵入肌松及鎮靜藥物,并移除冰帽,進行復溫,保持機控呼吸潮氣量:300ml,呼吸頻率12次/分,約24:00患者有嗆咳反應,心率 140次/分,血氧飽和度 98%,自主呼吸存在,約10次/分,潮氣量約120-150ml,繼續呼吸機支持治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次日4:50患者自主呼吸逐步恢復,意識清醒,潮氣量約300ml,呼吸頻率35次/分,觀察胸壁后發現胸骨柄處塌陷,反常呼吸,(考慮系進行胸外心臟按壓繼發多根多處肋骨骨折),結合患者病情后分析呼吸頻率較快,因胸壁多根多處肋骨骨折所致,故當即予以床旁局部麻醉下行巾鉗將塌陷胸骨柄鉗夾復位,并懸吊維持復位;經積極對癥處理后,患者呼吸頻率下降,約20-25次/分,拔出氣管導管,拔出氣管導管后,訴右髖部切口疼痛,予以右髖部切口換藥,局部羅哌卡因0.25%行切口周圍局部浸潤麻醉,對癥處理后,患者疼痛緩解,生命體征平穩,搶救成功,術后第2日轉入內科進一步治療,于術后15日治愈出院,患者可在助行器輔助下行走。
二、討論:
2.1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已成為治療股骨頸骨折,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等髖部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對于臨床高齡股骨頸骨折合并骨質疏松患者,常采用骨水泥固定假體。骨水泥的化學成分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在20世紀50年代由Charnley首先應用于全髖關節置換術中。但是,在骨水泥應用過程中,逐漸發現一些嚴重的并發癥,臨床稱為骨水泥植入綜合征,其特征表現包括急性低血壓,低氧血癥,心律失常,心臟停搏,心肺功能障礙,甚至死亡。
2.2 骨水泥植入綜合征的機理 1.加壓植入的骨水泥將長干骨的骨髓腔的空氣、脂肪、骨髓碎片擠壓進入骨靜脈系統致肺內血栓形2.骨水泥聚合過程中產熱,導致血液熱損害而致氣栓同時亦可影響凝血系統。3.骨水泥的植入激活凝血酶原成為凝血酶,誘發DIC,致肺內彌漫性微血栓形成。4.植入的骨水泥單體和附加物被吸收入血,誘發機體和組織發生過敏反應使機體釋放組胺和PGE2,多種血管活性物質。亦有研究表明,組胺的受體拮抗劑對BCIS的發生無明顯的預防作用。
2.3 骨水泥植入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1.一過性的血壓下降,其特點下降早、速度快、幅度大。植入后3-5min為血壓下降最明顯以舒張壓降低為主,10min以后一般可以恢復,有的病人表現為血壓明顯下降,HR在血壓降低后明顯增快,亦有病人表現為心動過緩,持續時間較長。2.心電圖顯示心律失常以早搏為主,有ST-T的變化。3.多數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不適如:惡心、嘔吐,頭暈、頭痛,重者意識喪失。4.SpQ2和SaO2降低,胸悶氣急呼吸困難等。5.急性肺水腫時可有粉紅色泡沫痰和雙肺聽診可聞及濕羅音。
2.4 骨水泥植入綜合征的診斷 1.患者在骨水泥植入的過程中,表現為突發性的肺栓塞綜合征:低氧血癥、肺水腫、一過性低血壓或明顯的血壓降低,一過性心動過緩,重者心跳驟停。2.血流動力學監測表明肺動脈壓力增高、肺血管阻力增加。3.TEE對各種栓塞物的存在的診斷很有幫助,但并不常規可以進行。
結論: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及老年骨質疏松問題的嚴重,老年髖部骨折的發病率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對于可以耐受手術治療的老年人,手術治療方案的選擇有:1.骨折復位內固定(DHS、DCS、PFN、PFNA、Intertan等),2.人工關節置換。而老年人因嚴重的骨質疏松為內固定治療骨折帶來諸多困難,如:⑴骨質差難以有效的內固定而致手術失??;⑵骨折延遲愈合甚至不愈合,⑶內固定治療不宜早期下地負重,否則不可避免的出現內固定松動、股骨頸切割等并發癥的發生。故對于年齡在70-80歲及以上的高齡髖部骨折患者,伴有明顯骨質疏松,全身情況差,急需早期下床活動減少并發癥,不伴有明顯手術禁忌癥者,傷前患髖無明顯活動障礙,無精神、神經障礙,可生活自理的老年人,首選人工關節置換術,為了避免骨水泥植入綜合征的發生本組討論總結如下:⑴人工關節假體的選擇,a、生物型加長柄b、普通骨水泥柄c、骨水泥加長柄,等;近年人工關節假體的工藝水平越來越好,如股骨柄假體生物型有矩形柄,同樣可獲得很好的穩定性,可直接避免發生BCIS。2.充分做好術前準備,了解心肺功能,控制高血壓,改善冠脈供血不足,術前擴容,維持內環境穩定。3.改進骨水泥技術,向髓腔注入骨水泥時,應跨越黏絲期,于面團期注入;單體和粉劑要嚴格按照比例調制,盡量降低骨水泥混合后的溫度,減少單體吸收量。4.植入骨水泥前使用多巴胺與糖皮質激素,適當升壓與抗炎、抗過敏,增強患者對抗骨水泥植入綜合征的能力。5.術中植入骨水泥后患者出現藥物無法控制的持續血壓與心跳下降,及時進行有效的心肺復蘇與高級生命支持。6.手術技巧:a:使用各種方法降低髓腔內壓力,如在股骨近端打開一個減壓腔然后向腔中插入一根長約20cm的管子起到減壓作用;b:髓腔沖洗——脈沖式沖洗;腎上腺素鹽水沖洗;清除骨髓、脂肪和骨顆粒,保持髓腔干燥,收縮血管升高血壓,對抗骨水泥單體的毒性作用,收縮骨髓腔內的微小血管,減少栓子進入血液循環,可明顯降低骨水泥植入綜合征的發生率。7.低溫骨水泥的應用,可降低熱效應和氣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