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建
【摘 要】重度燒傷病人,特別是伴有吸入性損傷及面、頸部深度燒傷的患者,由于咳嗽反射減弱, 呼吸道內分泌物增多,呼吸道纖毛功能受損,往往需要緊急行氣管切開術挽救生命。因此,如何進行氣管切開后護理、預防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一直以來都是燒傷護理的熱點。基于此,本文對我院2014-2017年期間收治的行氣管切開的重度燒傷病人行回顧性分析并從中總結護理體會,以期能起到臨床同仁相互交流學習的作用。
【關鍵詞】重度燒傷;氣管切開;燒傷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4-03-182-01
重度燒傷患者病情危重,機體處于缺氧狀態,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困難,為了迅速解除呼吸道梗膽,加大有效通氣量,我們常行氣管切開[1]。氣管切開是搶救重度燒傷患者的急救措施,能防止窒息及其它并發癥,并可方便麻醉及機械通氣, 因此氣管切開術后護理顯得尤為重要[2]。因而筆者對我院2014-2017年期間收治的行氣管切開的重度燒傷病人行回顧性分析,現將呼吸道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院2014-2017年期間收治的行氣管切開的重度燒傷病人112例,其中男68例,女44例,年齡6-52歲,其中死亡14例,氣管插管保留時間3-28天。
2 護理要點
2.1 保持正確體位 氣管切開后,應讓患者頭頸與軀干保持在同一水平。如頭部過度前屈,可使硬質套管的頭端壓迫氣管后壁,導致組織壞死,形成氣管食道瘺,若頭部過仰,也可壓迫氣管前壁,導致氣管前壁局部潰爛、穿孔。重度燒傷病人如俯臥時也要保持好體位,并要鎖住內套管,系好系帶,防止套管脫出。
2.2 注意適時吸痰 氣管切開后,若吸痰不及時,易形成痰癡,有吸入性損傷的病人3—5天粘膜開始脫落,也可阻塞內套管.從而導致再度呼吸困難。所以,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病人的呼吸,隨時吸痰,每日清洗內套管,防止內套管阻塞。吸痰前選擇適宜的吸痰管,應用柔軟的硅膠管,以免損傷氣道粘膜。吸痰動作應輕柔,以免損傷氣道粘膜。后期應密切觀察有無壞死粘膜脫落,及時吸出脫落的粘膜,以免引起氣道堵塞。氣管切開術后吸痰是關鍵.要熟練掌握吸痰方法,做到有效吸痰,避免頻繁上下抽動,以免造成呼吸道粘膜損傷出血[3]。
2.3 及時氣道濕化 建立人工氣道,吸入氣的濕化和加溫功能由氣管支氣管樹粘膜來完成, 失去了鼻部對空氣的加溫加濕調節作用,易引起氣管粘膜干燥,分泌物粘稠。多項研究表明[1,4],肺部感染率隨氣道濕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由于治療的特殊性,創面長期暴露在較干燥的環境下,并且常使用紅外線烤燈保持創面干燥,更加重了氣管粘膜干燥。因此,氣道濕化對氣管切開病人十分必要。每次吸痰后,套管口可覆蓋雙層生理鹽水濕紗布,紗布上持續滴注濕化液,既可保持呼吸濕潤,又可避免灰塵、異物吸入。定時超聲霧化吸入及氣管沖洗也是氣道濕化的良好辦法。
2.4 及時換藥及鼻、口腔護理 對于伴有面、頸部深度燒傷的氣管切開后護理,要重點進行氣管切開周圍創面的換藥及鼻、口腔的護理,防止膿液及鼻、口腔分泌物流入氣道而引起感染,一經痰液污染或滲液浸濕后及時更換無菌紗布。保持創面清潔干燥,及時吸凈口腔內分泌物,防止分泌物誤咽。
2.5 飲食管理 氣管切開后病人如無昏迷可正常進食,保證營養供給需要。按時幫助病人進餐,滿足營養需求對促進創面修復極為重要。鼓勵病人少量多餐,選擇易消化軟食及流質飲食,注意攝入優質蛋白。進食前先吸凈氣管內分泌物,病人適當側臥,頭部抬高30-45度。進食中注意保護固定好氣管套管,防止因嗆咳而滑脫出,同時應防止過飽溢出,進食后擦凈套管周圍皮膚,保持清潔。
2.6 防止食物返流誤吸 鼻飼營養治療的病人,喂飼用的管應置入胃竇部或十二指腸內,以減少返流和誤吸的危險。采取半臥位或床頭抬高30度仰臥位,鼻飼液溫度控制在37℃,注意流質輸注速度的控制,每次注食前回抽胃液,注意胃液的顏色、性質,有無出血及未消化的食物。如有食物未消化現象或胃內容物殘留大于150 ml,可適當延長鼻飼間隔時間或暫停鼻飼。
3 討論
氣管切開是大面積燒傷病人,特別是伴有吸入性損傷及面、頸部深度燒傷常用的搶救措施。重度燒傷氣管切開護理,難度較其他疾病原因所致氣管切開難度大。氣管切開術后護理顯得尤為重要,應注意保持正確體位,適時正確的吸痰,及時濕化氣道,正確的換藥,做好口、鼻腔的護理,給予患者足夠的營養支持。
綜上所述,氣管切開術在臨床上很常見,是大面積燒傷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損傷所采取的緊息措施。重度燒傷氣管切開難度大,應采取精心護理,從而有效預防肺部感染等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李安梅,趙先英.大面積燒傷合并氣道損傷病人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9):844.
[2] 婁季鶴,牛希華,趙耀華,等.救治無吸入性損傷并發上呼吸道梗阻76例[J].中華燒傷雜志,2006,22(1):62.
[3] 辜德英,余蓉.氣管切開吸痰的護理[J].華西醫學,2006,21(1):145-146.
[4] 陳麗萍.多種氣道濕化方法濕化效果的比較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