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大林 馬維騏
【摘 要】本文較系統地分析了《金匱要略》中關于張仲景對酒的臨床應用警示,論述了酒的品種,酒的食宜、食忌、食禁和藥物使用禁忌,飲酒避忌,酒疸的定義、證侯、治法,黑疸的形成、癥狀,關于酒應用上的引申與發展,為酒的臨床應用和日常生活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關鍵詞】金匱要略;仲景;酒;應用警示
【中圖分類號】 R228【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4-03-197-01
酒用得適當能治病,《金匱要略》中用酒的方劑較多,包括單純用酒煎藥、酒水混合煎藥、酒送服丸劑及散劑,分別起到引經助行藥勢、溫陽補虛、散寒止痛、行血通脈、祛風通絡、理肺健脾、化濕行水等作用,臨床多有論述,這里不作贅述。自古以來人們把酒作為交流感情、抒發情懷、調節情緒的神奇飲品,在觥籌交錯中享受生理和心理上興奮和愉悅的刺激。隨著釀造業的興旺發展,酒應用不當所致的疾病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日益嚴重的公共社會衛生安全問題。《本草綱目》指出:“面曲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御寒。若夫沉湎過度,醉以為常者,輕者臻疾敗行,甚則喪軀殞命,其害可勝言哉”。《飲膳正要》提出:“醉飲過度,喪生之源”、“醉勿酩酊大醉,即終身百病不除”。但在臨床和生活中,我們對仲景關于酒的臨床應用宜忌警示被束之高閣,嚴峻的現實告誡我們必須加以重視并再次敲響臨床安全應用警鐘。
1 酒的品種
仲景用酒的品種主要有兩種,一是白酒,一是黃酒,都是以米谷釀成的米酒,《中國藥學大辭典》中說:“酒類頗多,凡供藥用者,須用米酒,其味甘辛,其色美麗,如琥珀者清酒也,即方書中所稱之無灰酒也。清酒之初熟者為白酒,其味甘辛,其性大溫”,清酒為古代黃酒或米酒中質地純凈者,仲景所用的白酒是將初熟的米酒過濾而成,為乳白液體,芳香可口,性味辛甘熱,含量多在10-20%,屬于低度酒[1],與現代白酒截然不同,現代的白酒,均屬于蒸餾酒,又稱燒酒,火酒,屬于高度酒[2],服后更易助濕生熱,與仲景所用的作用緩和、刺激性小的低度白酒不同。
2.仲景在《金匱要略·禽獸蟲魚并忌并治》中告訴我們:“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益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強調食宜、食忌、食禁,告訴我們對酒的應用也應辨證施治、辯證施膳,對某種體質和疾病的患者要禁止使用或減少使用。
2.1 食宜 仲景在《金匱要略·禽獸蟲魚禁忌并治》中指出:“食酸(‘酸為‘駿之誤)馬肉,不飲酒,則殺人”,《本草綱目·獸部》云:“馬肉:辛苦,冷,有毒”。吃駿馬肉后讓人心悶,難以消化,須飲酒以溫中解毒,健脾助運。
2.2 食忌、食禁和藥物使用禁忌
2.2.1 不能飲用照不見人影及照見人影晃動的酒 《金匱要略·果實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指出:“凡水及酒,照見人影動者,不可飲之”。《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說:“見此影動者,乃怪異也,切不可飲之”。但《飲膳正要》曰:“飲酒,酒漿照不見人影勿飲”。告誡我們照不見人影及照見人影晃動的酒均不能飲用。
2.2.2 醉酒后不能飽食 《金匱要略·果實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指出:“醉后勿飽食,發寒熱”。《飲膳正要》也指出:“醉不可強食、嗔怒,生癰疽”。酒醉之后,脾胃之氣已傷,肝膽之氣不利,肝木侮脾土,醉后吃得太飽,更傷脾胃之氣,易引發嘔吐或發熱惡寒等病證。
2.2.3 飲白酒忌食生韭菜
《金匱要略·果實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指出:“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飲膳正要第三卷˙菜品》指出:“韭菜性辛溫,入肝、胃、腎經,能溫中,行氣,散血,解毒”。韭菜性辛溫,白酒辛熱生濕,白酒和生韭菜同吃,濕熱相合,容易加劇病情。
2.2.4 飲酒忌食生蒼耳
《金匱要略·果實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指出:“飲酒食生蒼耳,令人心痛”,酒性辛溫純陽,蒼耳苦、辛、溫,有毒,苦先入心,飲酒同時服用生蒼耳,能引發蒼耳毒性,危害心臟,使人患生心痛病[3]。
2.2.5 龜肉不可和酒同食 《金匱要略·禽獸蟲魚禁忌并治》指出:“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烏龜性潛,酒性散,其性有異,烏龜肉和酒一起食之令人生寒熱[4]。
2.2.6 食飴糖等甜食忌多飲酒 《金匱要略·果實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指出“食飴多飲酒,大忌”,《本草正義》云:“酒家忌甘”,吃飴糖同時又多飲酒,會使濕熱留戀中焦,阻滯腸胃,而見脘腹脹滿、惡心嘔逆等癥狀,《飲膳正要》指出:“酒忌諸甜物”。告誡我們飲酒時應忌食飴糖等各種甜食。
3 飲酒避忌
3.1 肝病、目病禁酒 《金匱要略·禽獸蟲魚禁忌并治》指出“肝病禁辛”,辛指辛味的藥物或食物,包括現代白酒、黃酒、紅酒、啤酒等,肝有病者,若攝入酒類食物致辛味太過,辛味屬金先入肺,能助肺金而傷肝木,故“肝病禁辛”,來自葡萄牙的研究顯示:因肝病住院的患者中酒精性肝病占63%,10年累計病死率達60%[5],故對于肝病患者不宜長期使用酒制藥物及過量飲酒。
《飲膳正要卷第一》指出:“如患眼疾人,切忌醉酒”。仲景告誡我們“肝病禁辛”,因肝開竅于目,得了眼病的人,也應切忌醉酒或長期飲酒。
3.2 飲酒后忌灸腹、背部
《金匱要略·果實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指出:“飲酒大忌灸腹背,令人腸結”,《扁鵲心書》中說: “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在灸法廣泛使用的今天,尤其應該牢記仲景對我們的警示,灸家云:“毋灸大醉人”,飲酒后大忌灸腹背部經穴,腹部多募穴,有任脈、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循行,乃臟腑之氣匯聚之處;背部多俞穴,有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是經氣傳輸之處,酒性辛溫燥熱并行氣血,灸法辛溫通陽,可溫通經脈氣血,酒后熱已妄行,此時再灸腹、背部,使邪熱入里,火力雖較溫和,但內攻有力,兩陽相互熏灼,熱留胃腸,則使腸腑燥結,甚至可致陰虛陽亢,精神錯亂[6]。
3.3 馬肉、豬肉共食忌飽食醉酒后睡覺 《金匱要略·禽獸蟲魚禁忌并治》指出:“馬肉、豚肉共食,飽醉臥,大忌”,《飲膳正要第一卷》也指出:“醉酒不可食豬肉,生風”,“醉不可便臥,面生瘡癤,內生積聚。” 馬肉屬火,豬肉屬水,二者不和,不可共食[7]。馬肉和豬肉一塊兒吃,最好忌諱飽食醉酒后睡覺,容易生風病、面生瘡癤、內生積聚等。
3.4 飲酒食豬肉忌臥于高粱桿、稻草中 《金匱要略·果實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指出:“飲酒食豬肉,臥秫稻穰中則發黃”,《飲膳正要第三卷·獸品》曰:“豬肉,味苦,無毒,主閉血脈,弱筋骨,虛肥人,不可久食,動風,患金瘡者,尤甚”。酒性辛溫燥熱,體陰而用陽,豬肉肥膩易動風助濕,飲酒后吃豬肉,再醉臥于高粱桿、稻草中,濕熱交蒸,則容易引發黃疸。
3.5 夏天醉酒后汗出,不能用冷水洗浴及扇風取涼
《金匱要略·果實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指出:“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著身,及使扇,即成病”。《飲膳正要第一卷》說:“醉而出汗當風,為漏風”,“醉不可令人扇,生偏枯”,“醉不可冷水洗面,生瘡”。夏季天氣炎熱,醉酒后大汗出,則湊理疏松,馬上用冷水洗浴或扇風取涼,則風邪及冷濕之氣從汗孔侵入人體,會患黃汗病、漏風病、生瘡癤甚至半身不遂。
3.6 喜好飲酒的人發生咳嗽,可能會導致吐血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第十六》指出:“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酒為熟谷之液,其性辛熱剽悍而類濕, 平素喜好飲酒的人,濕熱酒毒內蘊,積于脾胃而上熏于肺,肺失肅降,故發生咳嗽,進而灼傷肺絡,可致咯血,灼傷胃絡可能導致吐血。
4 酒疸
4.1 酒疸的定義、證侯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指出:“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夫病酒黃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酒黃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小腹滿欲吐,鼻燥”。酒性辛溫,助濕生熱,濕熱熏蒸于心,則心中懊憹而熱;濕熱內盛,上擾心神,故心中熱;酒性辛熱剽悍,濕熱內蘊于脾胃,脾胃氣機升降失常,故不能食,時欲吐;濕熱下注致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不利;濕熱下注可導致足下熱。患酒疸病時,也有人不發熱,神情安靜,語言不亂,而小腹部輕微脹滿,惡心欲吐,鼻孔干燥。其發病與飲酒過度有關,故稱酒疸。酒疸相當于現代的酒精性肝病中的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一般無癥狀或癥狀輕微(或無熱,靖言了了),可有乏力、食欲減退(如不能食)、腹脹(小腹滿)、肝區隱痛或不適等非特異性癥狀;酒精性肝炎可有發熱(一般為低熱,如心中懊憹而熱,心中熱,足下熱,鼻燥等),常有黃疸,常出現全身不適、食欲缺乏(如不能食)、惡心嘔吐(心中懊憹,時欲吐)、乏力、肝區疼痛等癥狀[8],與仲景描述酒疸癥狀大致吻合。
4.2 酒疸病的治法
4.2.1 吐法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指出:“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吐之愈”,“酒黃疸者……其脈浮者先吐之”。患酒疸病時,如果脈象浮盛者,提示濕濁壅阻于上,說明病位偏于上,病勢偏上向外,出現心中煩熱,惡心欲吐、脈浮者,應因勢利導,可以用涌吐法治療。
4.2.2 攻下法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指出:“酒黃疸者……脈沉者先下之”。患酒疸病時,如果脈象沉弦,提示濕濁病邪停聚于下部,病勢偏里趨下,應用攻下法治療,使邪從下而解。
4.2.3 梔子大黃湯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指出:“酒黃疸,心中懊憹而熱,梔子大黃湯主之。”梔子大黃湯是酒疸熱盛里實治療方劑,適用于酒疸病患者出現心中郁悶不舒、煩熱不安或疼痛等癥狀的治療,能清上瀉下導中,泄熱除煩,臨床用其化裁,可以治療急性膽囊炎、急性黃疸性肝炎等疾病。
5 黑疸的形成、癥狀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指出:“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瞰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諸病源候論》說:“夫黃疸、酒疸、谷疸,久久多變為黑疸”。“酒疸”隨飲酒量加大,酒精量不斷蓄積,病程延長,病情呈進行性加重,或誤用下法,使病情日益惡化形成“黑疸”。久病及腎,面黑為腎色,肝開竅于目,眼周發青為肝血瘀阻;濕熱擾于心下,象吃了生姜蒜末一樣,惡心欲吐、胃中嘈雜、灼熱不適;濕熱灼傷胃腸脈絡而出血出現大便正黑;內有瘀血,肌膚粗糙甚至肌膚甲錯,故皮膚不仁。目青面黑與大便正黑,是黑疸主要特征。酒精性肝硬化類似于“黑疸”,因肝小葉結構破壞,門靜脈高壓,食道靜脈曲張導致胃腸道出血,故“大便正黑”。 酒精性肝硬化因糖皮質、雄激素減少,出現肝病面容,可見毛發脫落,額部、鼻背、雙頰皮膚色素沉著,面色黝黑或晦暗,全身皮膚粗糙甚至脫屑,加之結膜重度黃染,眼周發青,故“皮膚爪之不仁,雖黑微黃,目青面黑”。
6 引申與發展
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酒精數據庫統計,全世界酒精的消費從1970年至2000年翻了3倍,酒精相關性疾病在發達國家中的負擔最高,總傷殘調整生命年數值(是指從發病到死亡所損失的全部健康壽命年)可高達9.2%,在美國,大約有2/3的成年人有飲酒習慣,過量飲酒是導致死亡的第三大因素[9],現代白酒、紅酒、黃酒、啤酒等均含有酒精,在釀制過程中加入各種添加物,以刺激人們的飲酒欲望,過量飲用會引起酒精積蓄而損害人體,《飲膳正要》指出:“酒不可久飲,恐腐爛腸胃,漬髓,蒸筋”,“少飲尤佳,多飲傷神損壽,易人本性,其毒甚也”。今之白酒,大多屬于濃度為48%、52%、53%的高度蒸餾酒,較仲景所用之和緩的低度白酒更易出現不良反應,我們不能僅局限于仲景對我們用酒的宜忌警示,如仲景告誡我們“飲酒食生蒼耳,令人心痛”,類似現代的“雙硫侖樣反應”,現代研究發現,酒精和多種藥物(如頭孢菌素類、咪唑類、喹諾酮類等抗生素,格列齊特、胰島素等降糖藥,口服炔雌醇環孕酮片等避孕藥)同時攝入后會引發雙硫侖樣反應,出現胸悶、心悸、氣短、出汗、呼吸困難、心率增快、血壓下降、面部潮紅、頭痛、腹痛、惡心、嘔吐、明顯的心電圖ST-T改變、意識喪失、休克等癥狀,極易誤診為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冠脈綜合癥[10]。我們應在原著的基礎上, 更應與時俱進,將傳統經典繼續發揚光大,以科學發展觀研究《金匱要略》,在現代臨床應用及日常生活中高度重視并進一步探索研究,使傳統中醫藥理論體系與現代臨床緊密結合,形成多學科、多層次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勇,高愛玲,李宇航,辨析《傷寒雜病論》中的“酒”[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5):17-17
[2] 余乾偉,傳統白酒釀造技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4
[3] 張仲景(東漢)著; 董正華,楊軼主編.全注全譯金匱要略[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0.4:308-308
[4] 張仲景(東漢)著; 董正華,楊軼主編.全注全譯金匱要略[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0.4:291-291
[5] 李虹偉主編.酒精與疾病防治[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4.3:66-66
[6] 張仲景(東漢)著; 董正華,楊軼主編.全注全譯金匱要略[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0.4:308-309
[7] 張仲景(東漢)著; 董正華,楊軼主編.全注全譯金匱要略[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0.4:282-282
[8] 李虹偉主編.酒精與疾病防治[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4.3:74-74
[9] 李虹偉主編.酒精與疾病防治[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4.3:1-1
[10] 李虹偉主編.酒精與疾病防治[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4.3: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