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華
【摘 要】目的:探究腦血管病介入術后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的發生率及治療效果。方法:本文選擇130例已就診腦血管介入術患者為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間于我院就診患者,其中合并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患者8例,通過影像學檢測和臨床病例進行分析和研究。結果:在130例已就診腦血管介入術患者中,合并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患者8例,占6.15%;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4例,占3.08%;支架植入術患者2例,占2.31%。使用徒手局部壓迫動脈瘤治療后,2例痊愈,占1.54%;使用超聲指導治療后,110例痊愈,治愈率占84.62%,2例無效,采取超聲指導下動脈導管注射凝血酶后治愈,治愈率占100%。結論:腦血管病介入術后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的發生率較高,醫護人員通過超聲指導下局部壓迫動脈瘤和注射促凝物質進行治療的效果明顯。
【關鍵詞】腦血管病介入術;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發病率;超聲指導;壓迫治療
【中圖分類號】 R181.3+2【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4-03-228-01
腦血管病介入術后導致動脈壁出現裂口,致使血液進入破裂組織從而出現瘤腔,在收縮期,血液將會經動脈流入瘤腔,在舒張期,瘤腔中的血液再次流回動脈內,從而出現股動脈假性動脈瘤。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是由于動脈出現破裂導致,動脈出現局部血腫,逐漸形成血囊腔。近年來,腦血管的發病率居高不下,死亡率隨之逐漸升高,在進行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后,常出現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的并發癥,進而引起血栓栓塞、血管破裂等問題出現[1]。為了進一步研究腦血管病介入術后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的臨床治療效果,本文選擇130例已就診腦血管介入術患者進行研究和分析,通過影像學檢測和臨床病例進行探查。
一、臨床實驗
1.1 選擇實驗對象 本文選擇130例已就診腦血管介入術患者為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間于我院就診患者,其中男性86例,女性44例,年齡區間為28-78歲,平均年齡為58.4±1.5歲;術前常規頭顱CT或MRT等影像學檢查顯示,暫時性腦缺血發作5例,腦梗死65例,腦缺血 25例,蛛網膜下腔出血28例,動靜脈瘺、動靜脈畸形等7例。在130例已就診腦血管介入術患者中,合并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患者8例,穿刺前常規檢查時可發現搏動型包塊,血管有雜音,適度增加壓力可使雜音減退或消失,伴有震顫感。
1.2 診斷股動脈假性動脈瘤 患者的腦血管病介入術前需要進行常規檢查,主要針對患者的股動脈搏動狀況進行檢查,是否存在水腫或包塊,是否出現血管雜音等[2]。完成手術并解除加壓包扎后,還需要再次進行常規檢查以進行初步確診。如若出現搏動型包塊并伴有震顫和血管雜音,則需進一步診斷,可利用彩超、動脈造影、CT、MRI以及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等進行檢查。
1.3 治療股動脈假性動脈瘤 確診腦血管介入術后患者出現股動脈假性動脈瘤后,進行徒手局部壓迫動脈瘤治療或超聲指導下局部壓迫動脈瘤治療。
徒手局部壓迫動脈瘤治療是最簡單的治療方式,主要針對瘤體直徑小于2厘米的情況。一般采取徒手直接壓迫動脈瘤,壓迫時間長度為30分鐘以上,通過壓力阻斷血液進入動脈囊腔,確保股動脈血流量保持正常不受阻為宜,多次重復操作[3]。
超聲指導下局部壓迫動脈瘤治療主要針對瘤體直徑為2-3厘米的情況。首先,醫護人員需要使用多普勒彩超診斷瘤體的部位和形態,并在超聲的指導下尋找到精確的破裂位置,并觀察動脈瘤與動脈血管的位置關系[4]。在進行超聲治療時,需要找到假性動脈瘤與股動脈之間的破裂口并將探頭置于此處,將探頭向下直至破裂處,若未見出血癥狀,則需保持至少2小時以保證股動脈通暢。若血管雜音、水腫和包塊未見明顯緩解,則需要進一步使用促凝物質治療一般使用200U/ml凝血酶。醫護人員需要對皮膚進行消毒處理,然后在超聲指導下將生理鹽水用穿刺針直接穿刺瘤腔,并使針尖保持于遠離瘤頸瘤腔的部位進行注射[5]。在彩超的監視下繼續將凝血酶緩慢推注入瘤腔內,直至瘤腔邊緣出現血栓時暫停,待6-10秒后觀察瘤腔內的血栓狀況和瘤腔內彩色血流信號,繼續緩慢推注,直至彩色信號完全消失后結束推注。藥物治療完成之后,需要繼續觀察遠端足背動脈搏動情況,防止血栓進一步擴大或脫落,造成遠端動脈栓塞。
1.4 結果 在130例已就診腦血管介入術患者中,合并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患者8例,占6.15%;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4例,占3.08%;支架植入術患者2例,占2.31%。使用徒手局部壓迫動脈瘤治療后,2例痊愈,占1.54%;使用超聲指導治療后,110例痊愈,治愈率占84.62%,2例無效,采取超聲指導下動脈導管注射凝血酶后治愈,治愈率占100%。
二、討論
假性動脈瘤的引發機制也各不相同,可能是創傷性、醫源性、感染性、先天性、動脈粥樣硬化以及腫瘤性等,均可能引起假性動脈瘤癥狀。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后,動脈壁形成了局部損傷破裂,與動脈相同的部位出現囊腔,致使血流收縮期,動脈血液流入其中,血流舒張期,囊腔中的血液又回流進動脈[6]。由于腦血管病的治療常常選股動脈表淺部位作為穿刺點,所以腦血管病介入術后的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發生率極高。
腦血管病介入術后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的發生時間往往是術后24-48小時,發病時患者將會明顯感覺到穿刺部位出現痛感,并伴隨有腫塊、搏動感、震顫以及血管雜音的癥狀。嚴重的腦血管病介入術后股動脈假性動脈瘤將導致患者血管破裂,對周圍神經造成壓迫,形成嚴重的血栓阻塞以及部分皮下組織壞死的癥狀。
本文研究可知,本文選擇的130例已就診腦血管介入術患者,在術前常規頭顱CT或MRT等影像學檢查顯示,暫時性腦缺血發作5例,腦梗死65例,腦缺血 25例,蛛網膜下腔出血28例,動靜脈瘺、動靜脈畸形等7例。在130例已就診腦血管介入術患者中,合并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患者8例,穿刺前常規檢查時可發現搏動型包塊,血管有雜音,適度增加壓力可使雜音減退或消失,伴有震顫感。確診腦血管介入術后患者出現股動脈假性動脈瘤后,進行徒手局部壓迫動脈瘤治療或超聲指導下局部壓迫動脈瘤治療。對于超聲治療無效的患者還需采取超聲指導下動脈導管注射凝血酶治療。
根據研究結果可知,造成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發生的原因種類很多,以腦血管病介入術后的發生率最高,醫護人員通過超聲指導下局部壓迫動脈瘤和注射促凝物質進行治療的效果最為明顯,值得普遍推廣。
參考文獻
[1] 潘平康,周興偉,陳亮等.腦血管病介入術后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的臨床分析及治療[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4,21(1):26-29.
[2] 張景偉,李海濤.腦血管病介入術后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發生率及治療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2):60-61.
[3] 張俊剛,劉金玲.冠狀動脈介入診療術后股動脈假性動脈瘤47例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6(5):604-605.
[4] 田洪,郝磊,宋川等.腦血管病介入診療并發癥26例分析及處理[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4,22(6):449-453.
[5] 程瓊,李永坤,吳松松等.4例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的病因分析和處理[J].福建醫藥雜志,2009,31(1):67-68.
[6] 周偉,傅玉瓊,范秀云等.腦血管病介入術后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的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33):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