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武漢特派記者 李司坤

緬甸老首都仰光市東郊的仰光-丁茵大橋仿佛有著超越時空的魔力。1986年的仰光和2018年的武漢,無論從時間維度還是空間維度來衡量,都是相距甚遠的兩個時空坐標。作為緬甸國內首座大型橋梁,這座橫跨勃固河的大橋25年前連接了仰光與丁茵,25年后又讓建設橋梁的中緬兩國工程師在中國重逢。1986年10月,仰光-丁茵大橋正式動工,一群來自中國鐵道部大橋局(中鐵大橋局前身)的橋梁工程師到緬甸參與援建,他們與緬甸同行一道,克服諸多挫折與挑戰。經過近7年的奮戰后,大橋于1993年7月建成通車。2018年5月底,參與過大橋修建工作的緬甸老專家應邀來到中鐵大橋局總部武漢,老朋友們共同回憶了那段燃情歲月,讓專程去采訪的《環球時報》記者也見證了中緬的傳統友誼。
“反對黨都派人來保護我們”
滿載緬甸老專家的大巴車緩緩駛入中鐵大橋局總部新大樓前的廣場,幾位當年參與仰光-丁茵大橋建設的中方老專家早已等候多時。當86歲的時任大橋建設項目緬方總監吳丹辛走下車時,當年中方項目組組長李忠生迎上前去,兩人熱情擁抱在一起。自從大橋建成通車后,這對并肩奮斗了7年的老搭檔已闊別25年,如今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援緬仰光-丁茵大橋是我國當時援外項目中最大的一座公路、鐵路兩用大橋,全長2938.5米。鑒于緬方缺乏組織特大工程施工的經驗,中方采取了“以我為主,全面負責”的方針進行建設。大橋工程比預定計劃提前一年于1993年7月建成通車,受到緬方高度評價。回首往事,最讓吳丹辛記憶猶新的是他和許多緬方工程師在項目建設前的緊張。吳丹辛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當時中國工程團隊非常有信心,但對緬方團隊來說,這是一次全新的挑戰。這是緬甸修建的第一座大橋,如果失敗了,這對兩國關系都會帶來負面的象征意義,這是我們誰也無法承擔的。”
大橋的修建確實一波三折。李忠生說,讓他印象最深的是幾次“意外事故”。1988年,緬甸國內政局發生動蕩,有游行隊伍沖擊大橋建設工地。根據李忠生的回憶,當時工地上拉著鐵絲網,也有緬甸軍方駐守,“連反對派政黨都派人來保護我們”,但由于這場動蕩規模實在太大,為保護中國專家的安全,項目組決定撤離。1988年8月13日,中方援建團隊回國,這一走就是21個月。吳丹辛也回憶說:“中國技術人員撤離前囑托我們要繼續澆筑混凝土,做好施工設備和材料的保養工作。”等到緬甸政局相對穩定,中國專家重返建筑工地時,吳丹辛眼神明顯亮起來:“我們對中國專家的歸來感到非常高興和期待,我們沒有完成的事業又可以重新開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1年7月17日,雙方建筑團隊在使用吸泥下沉方式進行2號墩的沉井施工時,因地質原因,沉井突然發生傾斜。李忠生說:“因為心中沒底,緬方對此情況顯得非常緊張。曾經有一個國家的施工團隊在緬甸修橋時發生過類似沉井傾斜事故,導致整個項目報廢。”第二天,緬甸政府就派直升機在工地上空查看,中國專家是否能解決這個問題也成為緬甸民眾心中的疑惑。中國專家仔細分析沉井的傾斜狀況和河床地質情況,找出原因后與緬甸工程師開始采取糾偏措施。經過一周的日夜施工,成功地糾正了傾斜的沉井。
“把中國機器人買回緬甸”
中緬兩國工程人員在一次次危機與考驗中相互信任、密切合作,結下了牢不可破的情誼。對此,吳丹辛多年來念念不忘:“我年事已高,心里一直特別想念我的這群老朋友。”他在座談會上動情地說:“人們普遍有一種信念,當人們歷經磨難,患難與共后,將會團結得有如親兄弟一般。我相信正是這些經歷,催生了我們對再次相見的強烈期盼,而今天,我們都夢想成真了。”
在30年前的那段燃情歲月里,緬甸小伙子昂妙烏剛參與修建仰光-丁茵大橋時才28歲,如今他已是緬甸建設部橋梁司的副司長。昂妙烏此次帶著當年的領導、師父一起來到武漢。翻閱當年中國同事特意帶來的記錄修橋過程的老相冊,昂妙烏激動不已,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除了想見到當年一起修大橋的中方老朋友,我還有一個務實的目的——交流有關橋梁維護方面的先進經驗。緬甸有30多座懸索橋,有的橋已老化,需要加強檢測和養護,但緬甸目前還沒有條件進行精確的量化檢測。所以緬方團隊這次還會與中鐵大橋局就橋梁維護與管養方面的問題洽談,希望中國專家能赴緬協助檢測。”據了解,今年4月,緬甸伊洛瓦底省的妙密亞懸索橋因為拉索老化斷裂出現垮塌事故,釀成兩人失蹤的悲劇。
因此,在武漢4天3夜的行程中,緬方團隊沒有放過任何一個學習交流的機會。在中鐵大橋局下屬的橋梁科學研究院,緬方專家對如何就懸索橋拉索的銹蝕程度進行檢測展現出極大興趣,退休工程師內梭奈不停地追問著中國的年輕專家。看到橋科院研制的第三代橋梁拉索無損智能檢測機器人,內梭奈興奮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如果有機會,我要把這個機器人買回緬甸!”他還說,緬甸潮濕多雨,橋梁銹蝕情況普遍,而中國不論是在橋梁設計、建造還是檢測、養護方面,都是世界級的水平或是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內梭奈還對比說:“就我個人而言,中國人敢闖敢拼,不像日本人那么保守。日本人只有等到事情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會去做,而中國人只要看到了希望,就會積極地去放手一搏。”
“讓我的重孫子看到緬中友誼的見證”
仰光-丁茵大橋在勃固河上傲然屹立,沒出現過任何質量問題。它早已超越其實用意義,成為中緬友誼的載體與見證。緬甸建設部原副部長吳丁瑞在座談會上,對中方人員當年在修建大橋過程中對緬方的幫助和技術轉移表示感謝,他談到緬甸在過去的25年間,使用從仰光-丁茵大橋建設過程中學到的技術以及留下的設備,又陸續建造多座大橋。吳丁瑞感慨地說:“緬甸近年來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很快,這與中鐵大橋局當年給予的技術幫助是分不開的,這一切始于仰光-丁茵大橋的修建。我們很高興從你們身上學到這么多東西。”
談到此次來華的收獲,吳丹辛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建橋的技術在世界上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作為一個工程師,我建議緬甸同行要學習中國的經驗和模式。”吳丹辛還有點遺憾地說:“我現在已經退休,我擔心不能影響更多的緬甸官員了。”作為緬甸建設部橋梁司副司長,昂妙烏則給老前輩吃定心丸說:“我回國后,會向部里領導報告此次訪華的收獲,并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在緬甸今后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升級的過程中,可以多選擇來自中國的先進技術。”
吳丹辛表達了希望中方協助緬方對包括仰光-丁茵大橋在內的一些橋梁進行檢測和維護的愿望:“現在大橋已建成25年,肯定會有一些損壞。作為個人來講,這座橋是中緬友誼的象征,我希望它能存在至少一百年,希望后來的人,我的孫子、重孫都能看到這一友誼的見證。”如同建設仰光-丁茵大橋的“好事多磨”,幾年前多家中企在緬投資受阻,部分緬甸媒體和一些國際勢力聲稱“中企掠奪緬甸當地資源、破壞當地環境”。在緬甸老工程師內梭奈看來,這個過程中,有的媒體和非政府組織是在借機混淆是非,制造問題。近日還有英國媒體報道說,緬甸政府正在重新評估由中國參與投資、總投資額達90億美元的皎漂深水港項目,緬方擔心該項目成本過高,如果緬甸發生債務違約,該港口可能會被中方控制。
“這樣的說法純粹是對中國企業在緬行為的誤解。”昂妙烏對涉及中國在緬投資的言論進行駁斥,“中國公司如何幫助緬甸當地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我們都實實在在看在眼里。”昂妙烏還說,中國在基礎設施升級方面的技術水平相當高,甚至比日本還要先進,“因此我非常推薦中國的公司前往緬甸,協助緬甸升級基礎設施水平”。
真正的友誼,經得起歲月長河的沖刷。正如中國駐緬甸大使洪亮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所說,參加仰光-丁茵大橋建設的中緬老專家見證了兩國友好關系的不斷發展。上世紀80年代,中國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況下,援建緬甸,向緬方傳授工程技術,為緬甸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橋梁人才。現在,中緬關系迎來新的歷史契機,兩國共建“一帶一路”,中緬經濟走廊有序推進,各領域交流合作全面展開。▲
環球時報2018-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