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一個歷史時期有一個歷史時期的流行話語,折射出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尚和價值取向。作為新中國第一個30年的流行話語,“艱苦奮斗”曾深深激勵和感召中華兒女投身建設社會主義強大中國,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現代化和社會進步的歷史進程。時過境遷,今天我們不僅告別了短缺經濟的歷史時期,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和減少了勞動的辛苦。在一些人看來,今天再提“艱苦奮斗”似乎沒有必要了。這一話語逐漸褪色的趨勢,不能不認為是一個必須嚴肅對待的課題。
認為艱苦奮斗已經不合時宜的觀點,直接引出如何看待艱苦奮斗當代價值的話題,其實質是將艱苦奮斗與特殊時期的客觀條件相聯系,隱含著艱苦奮斗階段性意義的看法。艱苦奮斗究竟是不是一個沒有現實性的話語,其實不難回答。艱苦奮斗是我們這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正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深深植根,才有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文化碩果;正是對“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的深切把握,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才提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的諄諄告誡。
當我們將艱苦奮斗作為一種民族精神時,就意味著它是一種超越時空、超越客觀條件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獨立性的特征。不畏艱難困苦的 奮斗精神作為艱苦奮斗的內核已經上升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和思想境界,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我們這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標志和象征。
關于艱苦奮斗當代價值的思考,蘊含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市場經濟在發揮中國現代化加速器作用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一段時期以來黨內“四風”橫行,是與對艱苦奮斗精神的鄙夷和放棄相聯系的,集中反映了黨風不純的嚴重程度。黨風決定社會風氣,一些人不法致富和一些人渴望一夜暴富,從根本上說都喪失了對艱苦奮斗起碼的尊重。而艱苦奮斗精神的淡出,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構新的文明類型的復雜程度。
艱苦奮斗是不應告別的,尤其在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的時期。關于美好生活與艱苦奮斗之間的一致性需要辯證理解。美好生活固然離不開物質的充裕,但也不完全為其所決定,主要與對生活積極、肯定、愉悅的感受相一致,最終表達為精神層面的幸福,按照馬克思的話說叫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而這一層次,卻是現實世界不少人忽略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索取和等待成就不了真正的美好,只有奮斗滋生的精神愉悅和內心平靜,才可以稱得上真正的幸福。
當然,今天提倡和弘揚艱苦奮斗精神不是去鼓勵大家重新吃糠咽菜,更不是鼓勵人們勞作過度放棄應有的休閑,而是強調工作和生活理應保持的品質和作風。種種案例說明,有的官員只是將艱苦奮斗掛在嘴邊,這不僅說明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依然根深蒂固,也說明形式主義依然在危害黨。生活中無時無處都充滿了比較,當不勞而獲大行其道、一擲千金成為時尚,艱苦奮斗就會尷尬地退讓一旁。這也反映艱苦奮斗的氛圍塑造,必須聯系勞動地位的維護和財富分配的調整,可不是喊幾句口號就能形成了的。▲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