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玉玲
摘要: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其他教學媒體無法代替的。但是課堂上動手操作的作用還沒有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經過研究和摸索,我們發(fā)現只有深入研究學生,操作內容有挑戰(zhàn)性,同時指導學生要細致才可以提高動手操作的實效。
關鍵詞: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研究;操作;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2-0177-01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已經成為教師重要的教學方式和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那么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其他教學媒體無法代替的。但我們在平時講課、聽課和交流中感到動手操作的作用還沒有最大限度的發(fā)揮,還需要重新審視課堂中的動手操作教學。結合對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兩個教學片段的聽課反思,談談自己對動手操作的一些建議和做法。
片段一
課堂情況:自主探索:用準備好的三角板和直尺研究它們的邊和角,發(fā)現長方形和正方形特殊在哪兒?部分學生還沒有動手操作,已經積極舉手發(fā)言,還有另一部分學生毫無興趣的在玩著手中的紙和三角板。匯報交流:我早知道了,幼兒園就學過;還有的說:我在家常折紙要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的特點。兩個學生的匯報后,老師趕快變換問話方式說:大家既然已經知道它們的特點,那我們就動手驗證一下是否正確,看誰用的方法好!"學生們還是沒目的,沒有興趣在擺弄手中學具。
課后反思: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不同的活動方式,發(fā)現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從而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剛把問題拋出去,孩子們爭著說出各種特點,動手探索的情景并沒有出現,雖然教師適時調整預案,但課堂效果還是不好。主要是學生已經對學習的知識有一定的基礎,操作的內容沒有新鮮感,這樣動手操作只是一種形式。
片段二
課堂情況: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后,老師安排學生進行"做一做"練習,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于是學生畫圖開始,老師在講臺上忙著準備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我仔細觀察學生畫圖的狀態(tài),學生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用中性筆潦草地畫著,有的同學用鉛筆和作圖工具仔細地畫著。再看同學的畫的情況,有的比較標準,邊是直的,角是直角。有些學生照著方格紙上的邊描出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再看老師,站在講臺上環(huán)顧了一下學生問:"畫出來了嗎?"畫好了",于是進行下一個練習。
課后反思:這個片段主要是讓學生借助方格紙畫長方形和正方形,鞏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老師沒有給學生充足時間思考,沒有交流學生作圖的步驟。由于教師沒有參與到學生動手畫圖中,就不會發(fā)現學生在畫圖時出現的問題,更談不上指導作圖,所以學生作圖不用鉛筆,不用直尺,作圖不規(guī)范等等,這樣的動手操作是低效的。我們上課時不僅要注意課的設計思路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更應該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這樣及時捕捉到課堂反饋的信息,發(fā)現問題及時糾正。
建議與做法
課堂上怎樣才能提高動手操作的實效呢?我們課題組進行了深入思考與分析,提出如下建議:
(1)深入研究學生。高效的課堂教學要重視對學生的研究,只有深入了解學情,教學設計合理和教學方式恰當才能高效。片段一教學,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特征,因為老師不了解學情,導致學生無興趣。因為很多學生已經知道了,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就可以直接讓學生匯報交流,但考慮還會有幾個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特征不太了解,課前留成家庭作業(yè),讓這部分學生自己學習。交流時學生邊操作邊說思路,極大的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同時課堂上會出現各種方法、各種思路和各種發(fā)現。交流和分享會讓學生的眼界開闊,思維的碰撞會產生創(chuàng)造的火花。
(2)操作內容有挑戰(zhàn)性。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什么才是探索?怎樣使學生深入探索?這正是我們現在研究思考的一個課題。操作的內容有挑戰(zhàn)性,學生在操作時才會集中精力,動腦思考,有一種專研的精神,這樣才能稱得上有意義有價值的探索。片段二中學生在畫正方形時,描方格紙上的小正方形,學生對正方形的認識并沒有提升,老師可以挑戰(zhàn)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作一個大一點的正方形,再做一個更大的正方形,然后讓學生觀察幾個小正方形可以做一個大的正方形,最后引導學生思考,至少幾個小正方形可以畫出一個正方形,學生對正方形的本質特征可以掌握。這才是一個學生親身經歷的、有效的、深層的動手探索活動。
(3)指導學生要細致。提高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無論是課上動手操作還是課外學具的準備,都需要教師細致的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的時候,老師應積極參與,課上和學生一起活動,發(fā)現問題及時指導,切不可袖手旁觀,使動手操作流于形式。案例2,教師忽略了對學生的指導,學生不了解點子圖和方格圖的含義和作用,畫圖時學生是跟著感覺走。沒有操作目標和要求,更沒有方法的指導,動手操作的思路不清晰,操作在無序狀態(tài)下進行,學生不知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這樣的動手操作是無效的。
課堂教學不再是只解決"是什么"的地方,而更多的變成了解決"為什么"的地方,學生在這種尊重思維生長的課堂里動手、動腦,不僅習得知識,發(fā)展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還能積累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提升數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