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王小雨
摘 要:我國的水旱災害極其嚴重,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對水旱災害的防治工作,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做好除水害、興水利的工作,鑒于我國水旱災害種類多、范圍廣、頻次高、損失重的特點,積極思考和探索防汛抗旱的具體措施和對策,從人水和諧的視角推動我國防汛抗旱工作模式的轉變,較好地提升我國防汛抗旱工作的成效。
關鍵詞:防汛抗旱;措施;人水和諧
中圖分類號:S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8)13-0140-02
Abstract: The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in our country are extremely serious. W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while developing our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do a good job in eliminating water disasters and developing water conservancy while developing our economy.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in China, such as diversity, wide scope, high frequency and heavy losses, we should actively consider and explore the concrete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flood prevention and drought relief work mode in China from the angle of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water, so as to bett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work in China.
Keywords: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measures;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water
水旱災害是我國社會經濟治理的重點和難點,要面對我國水旱災害的特點,全面樹立人水和諧的觀念和意識,關注防汛抗旱工作的直接效用及其對水系統帶來的影響,注重防汛抗旱工作的思路轉變和工作模式轉變,全面分析我國防汛抗旱工作的現狀,積極思考和探索防汛抗旱工作的具體措施和對策,較好地提升我國防汛抗旱工作的效果。
1 我國防汛抗旱工作現狀及問題分析
我國的防汛抗旱工作以減少水旱災害的損失、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目標和宗旨,通過興建防洪抗旱工程,建構工程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抗災體系,實現防汛抗旱工作的合理掌控,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并積極探索多樣化的防汛抗旱措施,從防洪工程體系來說,重點建設堤防工程、水庫工程、蓄滯洪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并在防洪工程的長度、質量和抗洪標準方面不斷提升,成立了各類大中小型的水庫和水利樞紐,進行合理的蓄滯洪區的規劃和建設,較好地實現了對洪峰的削減和蓄滯,穩定了河勢,提升了河道行洪的能力。同時,我國防汛抗旱工作還通過水庫高度、跨流域調水和地下水開采等工程手段,較好地增加了水資源的供應,提升了蓄水能力。另外,還致力于對灌區的建設和改造,通過建構農村小微型抗旱設施如小型機井、水窖、泵站等小型水利工程,較好地減少了干旱對農業生產的損失。由此可見,我國在長年的水旱工作治理過程中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較好地減少了水旱災害的損失,然而也顯露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和不足:
1.1 缺乏水旱災害的全面認知和理解
在長期以來的水旱災害治理過程中,政府和相關部門將精力集中于對水旱災害的全力抵御方面,尤其是在水旱災害嚴重的時候,盡一切所能,全面發動力量進行水旱災害的抵御,這種模式耗時耗力,從長遠來看還會因這種“嚴防死堵”的模式而貽害無窮,由于全力抵御式的水旱災害并未觸及水旱災害的本質,只能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防汛抗旱模式和思路,不利于人水之間的和諧,極易引發人水之間矛盾的激化。
1.2 缺乏科學合理的防災減災規劃
在當前我國的防汛抗旱工作之中,大多是屬于臨時應急的防汛抗旱設施,主要是當災情來臨之時采用的應急性措施,重點應對汛期或旱季時節的防災減災工作,而對生態環境治理、蓄滯洪區建設、河道改造方面的重視度明顯不足,缺乏科學合理的防災減災規劃和建設,存在較多的臨時找尋水源、盲目打井取水的行為,這種行為缺乏科學合理的籌劃和論證,使防汛抗旱工作出現次生性災害的現象,不利于設施的長遠使用,最終導致這些應急臨時設施就地廢棄,極大地浪費了資源,不利于生態環境的改造和建設。
1.3 缺乏人水系統的和諧整體意識和觀念
我國長期以來的水旱災害治理采用大規模的圍湖造田、開荒造田等運動方式,占用原有的自然水面,導致水體破壞和水土流失現象,較大地降低了蓄滯洪能力,極大地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突顯出重視防汛抗旱建設的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的問題,導致泥沙過度淤積而引發洪澇災害不斷增多的現象,同時,又因為在城市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城市建設占用了行洪通道,迫使堤防高度不斷增加,加大了堤防潰決時的損失,另一方面由于人們超量用水而出現干旱和斷流的現象,這就使我國的人水系統出現難以遏止的惡性循環現象和問題,顯露出人們缺乏人水整體性系統的和諧意識和觀念,將人與水系統割裂開來,缺乏人水和諧的活動規劃和限制,違背了自然界水文變化規律,加劇了人與水系統之間的對立,這就難以充分顯示出防汛抗旱治理工作的效果。
1.4 防汛抗旱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較低
當前的防汛抗旱工作缺乏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缺乏整體的防汛抗旱工作的統一考慮和規劃,尤其在防汛抗旱工作的信息采集方面存在缺陷,表現出防汛抗旱信息覆蓋面不廣、精度不夠穩定等問題,同時,在防汛抗旱工作的信息化業務應用系統方面還表現出內容重疊、功能繁亂的問題,有待于進一步提升防汛抗旱工作的信息化建設水平。
2 防汛抗旱工作的思路及措施分析
2.1 樹立防汛抗旱工作的人水和諧思想觀念
根據我國目前的防汛抗旱工作特點和要求,要全面樹立人水和諧的思想觀念,要轉變人水分離的傳統意識,要將人文系統與水系統視為有機結合的整體,立足于人水系統平等、和諧的視角進行防汛抗旱工作,要避免將洪澇、干旱妖魔化、對立化的不正確態度和思想,通過有效轉變防汛抗旱工作緩解人水矛盾,避免過度直接干預水系統,而要順應自然水系統的生態規律和特點,適當放開對河流、洪水的束縛,采用預防、應對和治理的措施,將洪澇災害、干旱災害限制于人類可承受的風險范疇之內,較好地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成本與抗災效益、生態效益的平衡,促進人文系統與水系統自然長久的和諧。
2.2 組建科學防汛抗旱體系
要在人水和諧的思想指導和引領之下,構建科學合理的防汛抗旱體系,成立以常備工程設施為主、應急工程設施為輔的防汛抗旱工程體系,進行防汛抗旱工作的總體規劃和設計,全面推行重點抗災為主、全面抗災為輔的水旱災害管理思路,統籌考慮各地域的水旱災害程度、損失程度、抗災等級等,全面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成本收益規劃,最大程度上降低防汛抗旱工作的成本,提升防汛抗旱工作的抗災效益。
同時,在推行防汛抗旱工作的整體治理過程中,要建立預防為主、抵御為輔的水旱災害治理機制,科學合理地采用自然生態改造、河道整治、河湖水系聯通等措施和方法,形成以主動抗災為主、被動應對為輔的防汛抗旱應對體系,減少洪澇、干旱災害發生的頻次和損失。另外,還要做好相關配套體系的建設,要建立健全災害預報機制、通訊預警機制、災情監測機制、應急響應機制、物資儲備機制、常備及應急抗災工程機制等,建構社會化、網絡化的防汛抗旱工作體系,以優化配置水資源的創新模式,較好地縮小用水缺口,改造人水系統的不和諧狀態,最大程度上提升對災害的管理能力,降低水旱災害的損失。
2.3 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水文情報預報工作
防汛抗旱工作的水文情報預報工作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耳目”,要充分認識到防汛抗旱工作的水文情報預報工作的重要性,加強水文情報預報工作,建立水文自動測報系統,準確地預報洪水發生的頻次,采用水文情報預報技術做好水文情報預報工作,及時準確地提供災害或危險水情的預警信息,較好地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實效和質量。同時,還要提升防汛抗旱水文情報預報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要加大對水文情報預報工作的投資,從人力、物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做好水文情報預報工作的基礎性工作,更好地應對洪澇、干旱災害。
2.4 合理調控人類活動,實現合理的生態改造
在促進人水和諧的視角和思想引領下,防汛抗旱工作要注重對人類活動的合理調控,具體應當從以下方面入手:
(1)充分考慮當地的防汛抗旱要求,做好城市擴張規劃、跨流域調水工程建設等活動,將城市建設與分洪區、蓄滯洪區建設相結合,預留洪水的存在空間,增強城市對洪水的調蓄能力,實現城市建設與防洪建設的有機協調。
(2)合理規劃和管理城市用水行為。要避免城市過度用水的現象,全面推行節水工作,通過水權交易的措施緩解水資源短缺的現象,實現保護地下水、提升用水效果的目的。
(3)要轉變原先全面防御的防汛抗旱工作理念,應當注重對洪水的引導和互動,要通過對自然環境的良性改造方式,尋求人文系統與水系統的和諧共生,通過抗災工程、生態工程并重的改造措施,較好地緩解人水矛盾。如:水沙調度、退耕還林、平垸行洪、農田水利設施修建、河道整治、蓄滯洪區建設等,可以較好地實現防汛抗旱工作的良性互動和循環共生。
2.5 加快防汛抗旱工作的信息化建設
要結合互聯網的先進技術和手段,提升防汛抗旱工作的信息化建設水平,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為依托和支撐,建構氣象水文預報系統、洪水調度系統等,使防汛抗旱工作向智能化、數據化的方向發展,如:降雨強度、河道比降、控制斷面、土壤含水量等信息數據,并可以建設防汛抗旱指揮系統移動端,實現防汛抗旱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如:山洪災害、洪水風險圖、水利普查、水資源監控能力等。
綜上所述,要建立健全我國防汛抗旱工作的機制體系,全面樹立人水和諧的治理思路和理念,充分認識到防汛抗旱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和綜合性特點,結合現代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網絡,推動防汛抗旱工作向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和邁進,完善相關的防汛抗旱預案體系,加強防汛抗旱工程建設,做好科學調控,做好應急搶險工作,確保防洪減災工作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秦文秋.常州市防汛形勢及對策建議[J].中國水利,2017(15).
[2]陳成功.遼西易旱地區系統抗旱措施及思考[J].中國水利,2017(11).
[3]王巖.關于防汛抗旱減災對策的相關探討[J].黑龍江水利,2017(06).
[4]徐慧娟,李益敏.基于GIS的怒江州瀘水縣水庫布局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5(03).
[5]張旭,馮琳,李云鶴.2011年冬麥區抗旱反思[J].中國水利,2011(13).
[6]曹國慶.關于防汛抗旱工作問題探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1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