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姜忠東 黃建華
摘 要:為了貫徹國家對鄉村建設各項政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作者本著因地制宜、保護自然、保護地域傳統特色、發展經濟等原則,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開展了廣泛的調查和技術研究,總結相關技術應用經驗,結合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活生產的實際情況,對農村住宅生活生產協同設計技術進行了分析,對相關技術的規劃和實施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農村住宅;生活生產;協同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8)13-0148-02
Abstract: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national policies on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o change the farmers'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the author has adopted the principles of adap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protecting nature, protecting regional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ing economy, etc. Following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uthor carried out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technical research,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of relevant technology application. With reference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aily prod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operative design technology of rural residential life production, and it is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lated technologies.
Keywords: rural housing; living and production; collaborative design
1 農村住宅生活生產協同設計技術的規劃分析
要搞好建設,規劃必須先行。農村住宅生活生產協同結合現代農村生活特點、農村服務設施特點和自然地理條件,對農宅居住、休閑、勞作和儲存區域等進行空間優化配置,在原有農宅院落基礎上,改造農房結構,使其拆舊立新,統一化設置專放農具、房屋結構,與起居農宅構建為一體,并對農宅在安全性、節能性和宜居性等方面進行提升改造,使農房滿足農民日常起居、停車、生產資料存放等多種要求。
1.1 堅持實事求是,做好調查摸底
美麗鄉村建設要根據各地區的具體情況分析,在此基礎上深刻挖掘其經濟、文化內涵,然后對整體布局進行設計,不能一概而論,生搬硬套,不能簡單地對現有景觀進行反復復制。農村農房的生活和生產協同功能兼有設計時,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前期必須耐心征求每位用戶的意見,做好農戶生活和生產習慣調查,根據建設地居民的生活習性和風俗習慣,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地設計交通設施、農房住宅、生產加工和戶外活動等,體現出與眾不同的地方風格。
1.2 以環境為中心,因地制宜
農村農房外觀改造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周邊自然風格,堅持整體形象的統一。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要求我們對農村住宅生活生產區域的外部環境也要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做到美、綠、亮、凈,打造超越當地經濟文化條件的農村居住軟環境,同時進行關鍵節點打造,保證環境整體提升。
1.3 適應農民習慣,做到生活生產協同
農村住宅功能布局一定要做到生產功能與生活功能明晰,同時在新的技術和理念的指導下相結合,創造出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的協同發展的模式。農村住宅設計首先要根據建設地農民的經濟條件,確保大多數農民能夠有實力、有能力建設,在此基礎上再綜合考慮其他因素;應緊緊圍繞實事求是、以環境為中心的理念,要設計出新穎別致、布局合理的外觀;既要搞好農戶住宅設計,又要兼顧村落整體布局,既要體現節能環保,也要充滿現代氣息。
2 農村住宅生活生產協同技術規劃分析
首先,農村農房生活生產協同優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產業拓展的必然趨勢。其次,基于共生理論的概念和內涵,應對農村生活和生產的共生關系做分析,就當地農村農房生活生產現狀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及如何實現一體化協同發展進行詳細探討,提出符合當地區域農村生活生產的一系列優化措施。
2.1 農村住宅生活生產協同設計的思路
要以嶄新的思維謀劃美麗鄉村建設,通盤考慮全局,對本地農房的起源、發展以及存在問題進行歸納、總結。結合實際生活生產協同理念的構建下,歸納總結。現場勘查,測量了數據,包括道路寬度,房屋的總面寬和總進深,房屋和道路的距離,門窗的形式和位置、屋頂的樣式顏色等。詳細測繪,包括詳細的住宅、道路、環境的尺寸、關系、樣式、現狀評估等,并且將建筑高度、面闊、進深,門窗的位置、尺寸,屋面、墻面的尺寸、材料、顏色等數據錄入CAD制圖數據。通過更換、協調、統一外墻面色彩,重新粉刷墻,增加外貼干掛修飾墻柱、線角、等,統一整體形象,展示農耕文化。系統設并計合理分配給排水、電氣等設備和不同功能的空間布局。
2.2 生活生產協同設計布局
(1)布局原則。結合現代鄉村生活特點、鄉村服務設施特點和自然地理條件,對農宅居住、休閑、勞作和儲存區域等進行空間優化配置。對手工業和加工業等宜集中規劃,對畜禽養殖業等高污染產業宜向邊遠地帶集中規劃,便于治污和防疫。研究當地鄉村生活和生產的協同發展的策略,為生活生產實現一體化共生共贏提供方向。(2)農村生活布局。對農村住宅進行設計及優化。將建筑高度、面闊、進深,門窗的位置、尺寸,屋面、墻面的尺寸、材料、顏色等數據錄入CAD制圖數據。通過更換、協調、統一外墻面色彩,重新粉刷墻,增加外貼干掛修飾墻柱、線角、等,統一整體形象,為生活生產實現一體化共生共贏提供基礎。(3)農村生產布局。以新的技術的推廣以及新的理念模式的探索為主導,開展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增產增效和節本增效、健康養殖、無公害生產、生態循環農業等技術,推行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生產模式,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產業的分布要因地制宜,相對集中,同時考慮與農村生活的結合。(4)生活生產協同化。結合現代鄉村生活特點、鄉村服務設施特點和自然地理條件,對農宅在安全性、節能性和宜居性上進行提升改造,使農房滿足農民日常起居、停車、生產資料存放等多種要求。新增集農業觀光旅游、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為一體的“農家樂”旅游等服務設施,并通過農耕活動、農產品采摘及烹飪等親身體驗活動,達到了提高農民收入和增進城鄉居民的感情交流。開展適宜長三角快速城鎮化地區的鄉村農房生活生產協同優化設計技術和集成應用研究。
2.3 農村住宅生活生產協同的推進
(1)生活生產協同化的意識轉型。實現農村住宅生活生產協同化意識的轉型。首要的問題是培養當地人的意識的轉型。政府要加大農村生態現代化政策支持力度,還要從培養農民的意識和新的生活習慣入手。(2)發揮政府主導的作用。政府要切實加大對農村住宅生活生產協同技術的推進力度。一是要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以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劃撥專項資金,明確專門的部門和人員,全面推進相關技術向農業和農村發展,同時以點帶面,全方位拓展和延伸,使農村住宅生活生產協同設計技術在廣大農村落葉生根。
3 農村住宅生活生產協同建設分析
3.1 農村住宅的設計和建設
農村住宅的設計原則:
(1)要考慮控制基本建設成本。一是從普通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的角度來考慮基本生活使用面積的定位,將建設規模控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范疇之內;二是利用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裝潢材料,如樹木、竹子、秸稈等,避免不必要的裝飾,降低建設成本。(2)提高合理緊湊性。一是要合理設計各功能區,既要保證各功能區的基本面積,提高生活生產的舒適度,又要布局緊湊,有效提高面積的使用率;二是要秉承綠色環保的原則,充分利用自然因素,保證生活區域日照、采光、通風良好。(3)利用適合農村實際的新技術。充分發揮農村優勢,利用成熟且廉價的節能技術,解決相關生活問題,降低日常生活支出。目前我國適合在農村推廣的技術有:太陽能、小型生活污水處理和重復利用、沼氣技術等。(4)注重鄉土文化以及民間風俗。要考慮不同地區農村不同的鄉土風俗和生活習慣,平面布局要考慮民間風俗,包括房屋的朝向、道路、橋梁的位置、門窗的擺布、家具的擺放等等,在農村住宅設計中要盡量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讓農民能夠無憂無慮、沒有忌諱地生活在住宅中。
3.2 農村生產的規劃設計分析
(1)農村生產的布置原則。立足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資源區位條件,緊緊圍繞當地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推行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生產模式。開展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增產增效和節本增效、健康養殖、無公害生產、生態循環農業等技術,以新的生產技術帶動新農村的建設。(2)農村生產與生活的協同建設。以整體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目標,推進農村住宅生活生產協同化。同時兼顧農村特色以及村鎮總體規劃,總結出基于生產生活角度的新的農村住宅,引進新技術,建設符合農民切身利益的生活模式,完成綜合規劃整治環境、民居改造、設施配套建設等,引導農民樹立健康的衛生習慣和生活生產模式。全面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美麗鄉村。
4 投資估算和效益分析
4.1 投資估算
按照每個農業園的總投入、業主投入、財政投入、部門資金、其他投入,對所有園區投入進行匯總,估算園區項目總投資、分項投資和分年度投資額。
4.2 資金籌措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縣級為主、省市扶持”相結合的方式和“目標統一、渠道不變、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各級政府加大對園區的投入,整合發改、交通、國土、農業、林業、水利、電力等相關涉農項目資金,結合現有的投資政策和渠道,綜合考慮建設主體、地方的責任和財力,提出資金籌措方案。
4.3 分年實施計劃
按照“一次規劃、分項實施、逐年建設、滾動發展”的要求,根據建設內容和資金能力,按照輕重緩急,合理提出各個項目建設分年實施方案。
4.4 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分析各產業的效益情況,并進行匯總。包括增產增效、節本增效,提高三產綜合效益的情況。(2)社會效益:分析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升級、農業組織化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區域內村級經濟發展的直接作用和示范帶動作用。(3)生態效益:分析推動集約化生產和資源利用率提高、對促進清潔生產、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生態循環發展和改善生態和人居環境等的作用。
4.5 保障措施
根據當地實際,從規劃的組織領導、部門協調、投入保障、政策支持、技術培訓、項目監管、品牌推介、考核評價和宣傳推廣等方面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周寧,王曉椰,胡文薈.傳統農村住宅對新農村住宅設計的啟示[J].山西建筑,2010,4.
[2]武雪麗.淺析新農村住宅設計[J].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