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勃 陳永明
摘 要:隨著配電網中分布式風電電源的不斷增加,由于其出力的隨機性,對配電網潮流分布產生較大影響。本文從異步風力發電機的基本模型出發,考慮配電網就地并聯電容器組與弱環狀電網拓撲結構的影響,對接入風電與電容組的配電網潮流進行計算,支撐配電網自動化系統中高級應用功能的實現。
關鍵詞:風力發電 補償電容 配電網 潮流計算
中圖分類號:TM7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12(b)-0020-02
由于分布式風電具有環境友好、靈活配置、可持續發展的特點,目前配電網中接入的分布式風電數量不斷增加[1-3]。配電網的網架結構,也從單一輻射狀網絡變成了多電源分布的弱環網結構,因此,傳統的配電網潮流計算需要加以改進,才能支撐配電網自動化、配電網重構等高級應用功能的開發。
1 風力發電模型
1.1 PQ(V)穩態模型
異步發電機具有工作可靠、性能優良的特點,常用來作為風力發電機。異步發電機缺少電壓調整功能,因此電路模型不能等價于電壓恒定的PV節點。由于異步只能依靠外加電壓建立旋轉磁場,需要從電網中吸收無功,因此無功功率與轉速、端部電壓相關,采用PQ(V)模型如圖1所示[4]。
由圖1的可以推出異步風力發電機的出力與功率因數分別為:
其中,為風力發電機有功出力、U為配電網接入節點的電壓;為異步發電機定子電抗與轉子電抗之和;r為轉子電阻;為激磁電抗;s為轉差率;r為機械負載等效電阻。
由上式可以求出轉差率s為:
當風電機周邊的外界風速確定后,可以求出異步風力發電機的無功出力:
1.2 并聯電容器組模型
在分布式異步發電機附近,通過就地接入并聯電容器組,可以補充風力發電機消耗的無功功率,通過電容器投切的不同配置方式,確保異步風力發電機組的無功消耗可以進行就地平衡。設定并聯電容器組數量為n,則風電機組端部的功率因數可以如下計算:
2 配電網絡拓撲結構分析
配電網的基本拓撲結構是建立潮流計算的基礎構成成分。本文采用動態創建的結構型節點數組,首先構造配電網節點結構如下。
struct node{
int Node_ID; //節點名
int Node_Father; //父節點名
double P; //節點有功負荷
double Q; // 節點無功負荷
double U; //節點電壓幅值
double Angle;}; //節點電壓相角
采用拓撲廣度搜索算法,尋找節點之間的連接關系(如圖2所示),按照節點搜索的先后順序進入動態數組。
在程序中構建饋線結構如下。
struct line{
int line_id; //饋線編號
double R; //支路電阻
double X; //支路電抗
double P; //饋線有功
double Q;}; //饋線無功
采用補償電流法,對具有弱環網結構的拓撲進行處理,彌補傳統潮流計算方法只能適用于樹狀網絡的缺點。具體方法是在選擇某一環網節點進行開斷,用開斷之前的電氣量參數(通常是電流或功率)模擬開短之前的配電潮流狀態,如3所示。
3 接入風電與就地電容的潮流計算
3.1 改進之前的方法
傳統的潮流計算方法主要是:(1)建立網絡拓撲結構;(2)建立配電網各節點的等效潮流節點模型;(3)構造節點原始電壓數據;(4)運用節點電壓數據,求取支路上的傳輸電流;(5)計算從端部節點到首端節點的注入功率;(6)更新支路電壓損耗,并迭代計算節點電壓;(7)判斷計算精度的收斂條件是否滿足。
3.2 改進之后的潮流算法
由于異步風力發電機的等效模型,從傳統電源的P-Q類型,轉變為P-Q(V)模型。因此,在潮流計算過程中,必須增加相應的調整函數,完整的改進潮流算法如圖4所示。
4 結語
由于配電網中不斷增加的分布式風電電源,對配電網潮流產生較大的隨機性沖擊,此外,考慮到異步電機需要從外部吸收無功,建立發電機旋轉磁場,因此必須在配電網接入點就地增加補償電容。本文首先建立了風力發電的數學模型,對傳統電源節點的P-Q模型進行改進,形成新的P-Q(V)模型,推導出風電機輸出有功與無功功率公式。在此基礎上,應用補償電流法對弱環網進行開環分析,建立了改進的配電網潮流計算方法。該方法相對于傳統的運算方法更加簡潔明確,計算結果精度高且收斂速度能夠滿足工程應用。
參考文獻
[1] 梁才浩,段獻忠.分布式發電及其對電力系統的影響[J].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2001,25(12):53-56.
[2] 李蓓,李興源.分布式發電及其對配電網的影響[J].國際電力,2005,9(3):45-49.
[3] 王守相,江興月,王成山.含風力發電機組的配電網潮流計算[J].電網技術,2006,30(21):42-61.
[4] Abur H Singh,Liu H,Klingensmith WN.Three phase power flow for distribution systems with dispersed generation[Z].Sevilla:14th PSCC,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