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蓮菲?傅饒
摘 要:心理健康問題,是大學生培養中需要研究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對大學新生的未來發展具有直接影響。大學新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況,能夠輔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基于此,本文以國內A高校的實際分析結果為參考依據,著重對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為國內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實踐借鑒。
關鍵詞: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社會支持關系
引言: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來源,具有延展性、循環性等特征,在現代社會經濟體系完善,資源綜合利用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家發展的人才需求結構也在全面創新,新型綜合人才在未來規劃中重要地位,但國內人才培養,不能僅僅從教育理念層面進行變革,也需從階段性人才培養對接的角度進行分析,因此,做好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之間的關系解析,就成為全面未來教育新階段的基礎環節。
1 A校情況概述
A校是國內一所高職院校,是一所包含經濟類、文史類、建筑工程類的綜合性學校,共計擁有師生3.17萬人。依據A高校近三年的入學新生數據統計可知,2015年-2018年的入學新生,以每年0.22%的比例增加[1]。高校結合大學新生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在新生公共課程中,開設《思想品德與道德修養》、《心理健康教育》等心理健康引導課程。同時,高校內部各個社團也組建多重社會參與活動。基于這種環境中,A校學生管理人員,對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之間的關系進行調查分析,其中40.15%的大學新生,除了參加高校內部心理輔導外,也通過社會公益活動、社會實踐等渠道,尋求人生觀引導、思想道德提升的空間;而47.23%的大學新生,是通過父母、教師、同學等人際關系的溝通交流,達到心理健康問題有效引導的目的。此外,也有22.32%的大學生,僅僅通過高校課內心理疏導和心理健康課程進行自我調節[2]。
2 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關系分析
通過對A高校的校內調查數據整理,我們將其分析結果歸納如下:
2.1 社會實踐與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
A高校中40.15%新生,通過社會公益、實踐等活動獲得心理調節,其中一半以上是性格較為開朗,活潑好動,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他們能夠從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好壞”辨別理念;也有一半是性格較為內向,但喜歡參與社會活動,這類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實踐后,會產生較大的性格、品質的變化。A高校調查者在后期隨機測驗中發現:性格開朗的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后,心理健康正向變化波動率為0.07,性格內向的學生,心理健康正向變化波動率為0.92,也就是說,大學新生是能夠通過參加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達到心理自我調節,輔助個人成長的效果。
2.2 人際關系與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
人際關系也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著密切關系,從心理學理論知識的角度而言,大學新生在本階段所面臨的心理矛盾是同一問題。學生個人成長過程中,對個人、他人之間的關系分析不夠全面,我們除了對學生成長的客觀環境的充分利用外,也要注重發揮人際關系的紐帶,分析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A高校新生中,47.23%的新生,能夠通過父母、教師、同學等人際關系的溝通交流獲得正確的思想品德引導。一般而言,這類學生具有性格穩重、聽話的特征,對他人的說教持理解、思考的態度,結合A高校的調查信息分析來看,大學新生溝通最常見的問題是學生相處、生活獨立、情感問題等方面。經過A高校調查者在后期隨機測驗發現:學生通過人際關系溝通后,有80.65%的學生能夠有效的解決心理問題,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僅有35.96%。也就是說,多渠道的心理輔導,雖然實現了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引導,但也會遺留下大學新生獨立能力受阻的問題。
2.3 理論指導與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
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與高校教育環境有著直接關系,因此,我們解析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關系時,也不應忽視高校心理指導對大一新生價值觀形成、心理問題解決中的作用。A高校本次調查的結果顯示,約有22.32%的新生,是通過高校理論課程,實行自我調節,這類學生一般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與控制能力,自信心強,認為通過個人發展能力的調整能夠有效解決問題。
3 做好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工作的途徑
3.1 工作開展因材施教
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整,將直接影響學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大學生能力的發展,因此,為了充分發揮社會支持工作在大學新生過渡階段的作用,應盡量保障工作開展因材施教。例如:A校心理指導教師進行大學新生心理輔導時,可以結合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課堂討論;或者,教師組織班級中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借助集體活動,營造和諧的班級氣氛,提升大學新生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同時,做好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分析工作,從學生的性格特征入手,通過組織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針對性進行人際關系分析等方式,增加課程分析與個人發展之間的關系,輔助大學生心理困惑、迷茫等問題的有效解決。在與新生約談過程中發現,普查結果分值較高的新生,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新生在性格內向和人際關系這兩項得分上分值都很高。約談過程中學生談到在與陌生人交流時表現出緊張與不自然,甚至不會主動與不認識的人打招呼。對這部分新生是需要輔導員老師和心理咨詢處老師的雙重關注與跟蹤的。
3.2 加強各個環節的關聯
加強各個環節的關聯,也是大學新生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工作開展的重要條件。一方面,建立高校、家庭有機結合關聯渠道,加強對大學新生的成長關注度。例如:A高校在新生入學期間,組織學生進行新生家長見面會,對A高校未來階段的工作進行概括,提高學生家長對學生心理問題解決的重視度,這樣,打破了高校新生心理健康問題單方面引導的局面,也為A高效加強新生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建立高校、社會多渠道關聯的渠道,例如:校企合作辦學,為大一新生提供更充裕的社會交流實踐空間;或者,組織新生進行社會福利院、敬老院的慰問活動等,拓展高校新生正能量傳播途徑,是推進現代教育的有利途徑。
3.3 預留大學生自我發展空間
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工作的綜合實踐,也要為新生自我成長提供適當的自我發展空間,實現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個人獨立能力培養的綜合同步。例如:A高校組織課堂心理教育、人際溝通渠道,輔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中,直接為學生提供心理指導。同時,也應建立民主選擇的環境,使學生能夠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我調節能力,也能夠輔助大學新生,逐步從高中“依賴性”成長狀態,向著“獨立自主”的方向過渡,這是現代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工作實踐的直接表現。
4 結論
綜上所述,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關系初探,是社會人才高效利用的主要途徑,也是教育改革與社會發展相協調的體現。在此基礎上,結合A校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分析中,社會實踐、人際關系、以及心理課程教學等原因,提出工作開展因材施教、加強各個環節的關聯、以及預留大學生自我發展空間的方式,推進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工作開展。因此,淺析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關系,將是我國教育工作進一步探索的渠道。
參考文獻
[1]梁雅麗,姚應水,石瑋,楊瑞.貧困大學新生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3,34(06):746-747.
[2]蘇霞,劉啟輝,殷曉莉.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關系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0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