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祿譽?馬卓旎?梁雨欣?王若怡
摘 要:國家十三五出臺的精準扶貧政策是順應時代要求而開展的重大民生工程,其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動各貧困地區的發展。而該政策的實施涉及到各少數民族地區,得到國家扶持后,村民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對當地民族文化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一定影響。如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使湘西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與時共生,成為關系到其特色文化的永續傳承的關鍵問題。
關鍵字:精準扶貧 民族村寨文化 文化保護與傳承
一、研究背景
十八洞村作為精準扶貧的重點扶持對象,自政策實施以來,當地居民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其民族村寨文化也在無形之中受到影響。“少數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保存最好、文化積累最深厚、文化特色最為鮮明的區域,不僅是民族地區展示、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空間和載體,也是旅游者感知、體驗和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1] 在這一系列政策措施下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使湘西州少數民族村寨文化與時共生,成為關系到其特色文化永續傳承的關鍵問題。進而探究在該政策下如何更好促進文化生態良性循環。
本研究小組對十八洞村及其周邊的四個特色少數民族村寨:矮寨鎮德夯村,永順縣芙蓉鎮、鳳凰、墨戎苗寨進行調研。主要通過問卷、實地觀察、與當地居民及村干部進行訪談的形式開展行動。以精準扶貧對少數民族村寨文化生態保護的影響為引線,從這幾個特色村寨的不同組成要素,發展現狀,歷史遺存遺跡,居民建筑及其生活方式方面開展調研活動并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政策實施過程中,如何在更好地保留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有效地發展經濟,使文化生態地不被過度開發,民族生態文化能主動地受到保護。
二、村寨文化保護現狀分析及存在的問題
1.精準扶貧政策對物質傳承的影響
湘西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原始房屋建筑是木質吊腳樓。而現今在墨戎、德夯村寨里,存在大量無特色的鋼筋混泥土現代化建筑,部分是將混凝土建筑和傳統建筑風格相結合后改造的房屋。由于木質房屋經過長時間的居住易出現損壞,使得居民不得不對房屋進行改造。而相對于鋼筋混凝土建筑,木質房屋修繕成本更高,還存在白蟻、火災等安全隱患,再加上時代的變遷,居民更青睞前者。作為精準扶貧重點對象的十八洞村的情況相對來說樂觀一點,他們的房子整體上趨于一致,大部分建筑均為保留民族特色的木質房,并利用現代化的技術和保護材料在木房的表層進行處理,在原來的木房子基礎上進行修繕,延長木質房屋壽命。這與十八洞村在政府的大力政策資金扶持是密不可分的。
在十八洞村的入口處修建了一個文化博物館,里面陳列著苗族的文獻古籍資料和最能代表村寨特色文化的苗鼓苗服。讓當地原來大多都是在鄉村民間以口碑流傳的文化資料通過實物得以保存并流傳。
從居民服飾來看,日常穿著民族服飾都是當地年長的人,兒童和青壯年著現代化服裝居多。傳統服飾的舒適度和便利性都不及現代服飾,但在精準扶貧下,政府重視開發民族文化,利用自身特色文化發展旅游業,一些當地年輕人也會穿著傳統服飾來接待游客。
2.傳承主體現狀分析
在對各村寨居民進行訪問時,82%的居民認為扶貧政策的實施對他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不大,對于自己民族文化大部分人也都一知半解。但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這幾個特色村寨都已在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各種途徑方法來支持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村寨中有近70%的農戶,都開設有農家樂,由原來種植果蔬自給自足轉變為向同村寨的各農家樂輸出,或者售賣自己編制的手工品。其中,十八洞村的人居環境整潔舒適,整個村寨不同于普通農村那樣,存在柴草亂放,垃圾亂倒的現象。在當地,苗語也是他們的交流工具之一。最近幾年旅游旺季或是特別的節日,村委會都會在村里組織專門的表演隊進行苗鼓苗歌等表演。“文化程度對農村居民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政策的滿意 度具有正向影響。農村居民文化程 度越高,對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工作的理解和認知更深入,越能體會到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政策實施的意義和重要性,從而對 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政策越滿意。”[2] 民族特色村寨中的旅游從業人員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4%,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大部分的從業人員普通話不標準,對村寨民族文化也是不甚了解,文化程度偏低,從事特色村寨旅游開發沒有從業經驗,沒有接受過相關培訓,服務意識差,導致旅游服務業水平偏低。人才的奇缺嚴重制約了少數民族特色傳統村寨的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所以說,精準扶貧政策在無形中鞏固了文化傳承,只是村民們缺乏這種意識。村民口中的不了解并不代表他們的傳統文化趨于消亡,而是他們長期浸入在自己原始的環境中,沒有感受到或意識到自己的文化特性,認為這只是大家的共性。所以,加強當地居民的文化自覺意識的引導性教育非常必要,讓他們在保護民族文化村寨的進程中發揮主體作用。
現在還處于政策的初步實施發展階段,政策效果處于潛伏期,導致村民積極性不夠。調查數據顯示,79%家庭中的青壯年仍選擇在外務工并對于回鄉創業處于觀望階段。村民沒有察覺到扶貧政策衍生的具體下放措施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缺乏長遠戰略眼光。
3.客觀限制條件
保護機制不健全,專業人才匱乏。文化、文物、民族等職能部門都涉及民族文化遺產保護,但相關職能部門各自為政,保護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缺乏保護的長效管理措施,加上高學歷專業人才少,嚴重影響了村寨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的開展。
宣傳造勢力度不夠。十八洞村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蘊,獨特的苗家飲食,苗族風情濃郁,苗族原生態文化保存完好。春節有搶獅、接龍、打苗鼓等傳統習俗;趕秋節由村委會組織西瓜節、舞龍、上刀梯、椎牛、唱苗歌等活動。該村擁有苗繡、蠟染、花帶、古花蠶絲織布等文化旅游產品。有十八洞臘肉、酸魚、酸肉、野菜等多種綠色食品;有上刀梯、踩嘩口、巴代、定雞等苗族絕技,有“過苗年”、“趕秋節”、“山歌傳情”等民族文化,特點突出,內涵豐富,讓人向往。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大,導致十八洞村還不被人們廣泛知曉。
三、村寨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對策與建議
1.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助力產業扶貧
十八洞村有著自己得天獨厚優勢,制作精美的苗繡、璞玉般的溶洞、適宜獼猴桃生長的環境。以前技術落后,無法合理開發溶洞資源,游客稀少,交通不便導致對外運輸困難,經濟發展速度緩慢。
以前大批的村民外出務工,孩子和老人留守家中,文化傳承出現斷層。現在十八洞村的村民成立了苗繡特產合作社,與4家企業合作,由村中的留守婦女分別接活,一件苗繡制品的價格從數十元到上千元不等。不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還推廣了十八洞村苗家傳統民間工藝。
同時以異地土地流轉和“合作社+農戶”形式,成立十八洞苗漢子果業公司,發展精品獼猴桃產業,能為入股村民每年帶來約5000元的分紅。
隨著扶貧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旅游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提高,不僅能促進經濟發展還能加強對村寨文化的保護與認同。
2.加強主體教育,發揮主體能動性
村民是文化傳承的主體,增強其文化傳承意識,提高其文化建設水平,對于村寨特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作用。“村民都是村寨文化保護和傳承的主體,也是旅游開發所依托的主要單元,只有切實提升村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才能增強村民的民族自豪感,村民才會自發地弘揚和保護本民族文化。”[3]加強文化教育,使他們能自發地明白自身文化的特殊性及急需保護的緊迫性,喚醒其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認同意識,對于中央下發的各政策有更深刻的理解,能主動參與到文化保護中來,積極配合工作,發揮主導作用,對于老一輩,這是在保護舊傳承人,對于新一輩,這是在培養新傳承人,兩方相輔相成,新舊不斷交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村寨文化并使其傳承下去。
3.各部門政府加強協作
各政府部門職能不一,多方部門參與村寨保護會造成工作混亂且效果不佳。面對這種情況,湘西州政府各部門要加強協作,編制發展規劃,結合現實情況,因地制宜且高標準制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和發展試點工作規劃。從民居保護與改造、特色產業發展、生態旅游宣傳、民族文化傳承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定位和設計,制定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總體規劃、民居改造規劃、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生態旅游宣傳規劃、民族文化傳承規劃。政府各部門要協力加強制度建設,出臺發展政策,制定專項保護行動計劃。這樣對特色村寨整治和保護工作有了全面覆蓋,并方便將各項措施落實到位。致力打造“布局合理、房屋規范、設施完善、環境優美、風貌協調、特色彰顯”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四、小結
政治和經濟影響文化同時文化又反作用與一定的政治、經濟。精準扶貧政策對于十八洞村的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影響無疑是利大于弊。讓當地民族村寨文化無論是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上,都得到保障。扶貧過程中被忽視的問題所導致的文化生態破壞現象,應及時采取積極措施。因地制宜促進產業經濟的合理高效發展,以此提升當地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工作的吸引力,加強民族文化傳承主體的文化素質教育,提升他們的主體意識,為少數民族村寨文化保護注入活力。政府各部門也應加強聯系,緊密合作,在考慮發展經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能關注到民族村寨文化,促進文化生態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羅永常.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3,(02).
[2]張春美,黃紅娣 農村居民對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政策的滿意度及影響因素——基于婺源旅游地搬遷移民和原住居民的調查[J].江蘇農業科 學,2017,45(13):311-314.
[3]劉軒宇 商業化背景下苗族村寨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貴州民族研究(2016) 04-01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