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感情的最基本手段和工具。如果沒有語言人類之間便無交際這一說法。既然談到了語言,除了與本國同屬語言的人們交流外,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方面必然需要同其他各國進行交流,這就需要翻譯出面來搭建橋梁。
對于翻譯的定義在學術界也存在著很多爭論,對翻譯的解釋也都各不相同。翻譯不是機械式的模仿。有人認為翻譯是單純地模仿原文,在翻譯時,對原文語言的語法,修辭手法不加考慮,只追究原文的內容和格式,那么翻譯出來的譯文水準可想而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將翻譯看做是“再創作”。再創作中,其一要尊重原文的內容和形式,其二是發揮譯入語的語言優勢,即透過譯入語再現原文。
翻譯分為筆譯和口譯,有不少人認為筆譯較口譯的發展歷史要更為長久。其則不然,口譯先于筆譯,筆譯是在口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口譯人員和筆譯人員是兩種語言間的媒介者。語言不通的人們進行交流時需要第三者,即翻譯人員的幫助。語言中介,按照字面意思,由于人們使用不同的語言,無法交流,這時就需要筆譯人員和口譯人員將源語言轉為譯入語。筆譯與口譯為翻譯下的兩大分支,那必然是有相通原理的同時,也存在不同的標準。我的專業是朝鮮語口譯,結合專業知識談論下口譯人員的作用及口譯人員應具備的素質。
口譯是一項將陌生語言轉化為熟悉語言的工作。口譯人員幫助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進行溝通交流。但口譯人員只按照字典意思進行翻譯的話,很難傳達原文意義。現在有很多人使用機器翻譯,但熟知兩種語言的人會發現有時機器翻譯出的譯文不通順且難以理解。是因為翻譯機器的原理是將每個單詞機械的翻譯后,硬性銜接成一個句子,不考慮文脈。而口譯人員除要精通外語,還要做到熟知具有相同意思的幾個單詞,根據對話情景,選擇適當的單詞,使句子及文脈更加通順。
口譯是一種通過口頭表達形式,將聽到的信息準確而快速地由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進而達到傳遞與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際行為,是人類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動中所依賴的一種基本的語言交際工具。翻譯專業人才在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吸收引進外國的先進科技知識和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翻譯是橋梁和紐帶。翻譯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的提高,對我國在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起著關鍵的作用。
口譯人員除應具備相當的外語實力,還要了解所學語種所對應國家的文化和習俗。這樣才能保證傳達正確的意思,從而使得口譯變得有意義。優秀的外語和漢語聽力、理解和表達能力。外語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除此之外就漢語來說,很多初學者誤認為自己已經學了幾十年的漢語,所以漢語能力沒有問題。但在口譯學習中會發現理解了外語的意思,可是說出來的漢語卻沒法聽懂。還有一種情況是,很多人連中國發言人講話的意思也不能準確把握。所以,漢語的聽力、理解和表達能力也同樣重要。其次,口譯人員需具備出色的忍耐力和毅力。很多人即便是有一定的天份,不多加努力的話,最終也不能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口譯員。有志于從事職業口譯的人員應該至少具備連續4個小時的聽力-理解-翻譯-表述的能力。除了忍耐力之外,毅力也很重要。一般午飯之后,比較容易犯困,口譯員需要具有很大的毅力堅持下去,不能絲毫放松,稍微一放松,可能就錯過了發言人的講話。
從事國際會議口譯工作的人員,應該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良好的時間觀念,應按照和客戶約定好的時間提前趕到會場,一般至少提前半個小時;為客戶保守秘密,因為口譯人員經常參與高層會談,所以有機會接觸到很多重要的機密信息,但口譯員應嚴格保守秘密,不能對任何外人提起,相關文件應小心存放;會議現場不亂作評價,發言人的風格千差萬別,有的人邏輯清晰,有的人邏輯混亂,廢話連篇,口譯員在經歷了眾多會議之后,聽到邏輯混亂的演講人容易發生不滿情緒,可能會在會議現場對演講人進行評論,我覺得口譯人員不應該在會場內對演講人做負面評價。
快速的學習能力。口譯員面臨的主題五花八門,有時候一周內可能涉足5個不同的領域,而且,現在很多會議都不能預先提供資料,這就要求口譯員必須具有快速的學習能力,包括根據會議議程所做的準備工作和到會議現場后從周邊環境中進行學習。沒有快速學習的能力,恐怕很難勝任這個工作。
良好的身體素質。口譯是一項對腦力和體力都有著很高要求的工作,經常需要加班到深夜準備材料。如果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空難很好的勝任這項工作。還有,做口譯的人不能輕易感冒,如果感冒了,就容易咳嗽,這樣讓客戶聽到的聲音效果就不好。
合理的知識結構。過去認為口譯員應該是一個通才。現在的發展趨勢是,口譯員不僅要是通才,而且應該成為某個領域的專才。現在的專業技術會議日益增多,經常看到口譯員有捉襟見肘的感覺。所以,我認為,如今的口譯員,不僅需要各個領域的知識都知曉一點,還應在一兩個領域具有深入豐富的知識,這樣才能更好滿足市場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盧雪花,《中韓口譯教程-基礎 交傳 同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任文,《交替傳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3]蔡小紅,《口譯評估》,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 2006。
[4]鮑剛,《口譯理論概述》,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1。
[5]劉和平,《口譯技巧-思維科學與口譯推理教學法》,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1。
作者簡介
王冬梅(1994—),女,漢族,吉林省延吉市,研究生,延邊大學,研究方向:朝鮮語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