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摘 要 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近年來,界首市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打造生態宜居城市。研究界首市綠色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對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綠色發展 生態宜居 意義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1綠色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
綠色發展主要講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強調的是經濟增長消耗的資源與污染物的排放都要減少。從內涵看,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十九大報告中“綠色”及“綠色發展”多次出現,對綠色生產、綠色發展方式、綠色生活方式、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都有論述,堪稱“綠”意盎然的報告。由此可見,十九大報告中的“綠色發展”概念更加具體、務實,貼近普通人民群眾的生活。
“十三五”時期,界首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積極對接省“調轉促”戰略,實施工業強市、綠色發展、創新驅動、城鄉統籌四大戰略,圍繞打造特色鮮明的新型工業城市、宜居宜業的濱水園林城市、功能完備的商貿物流城市三大定位,全面推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看,市政府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宜居城市主要通過推進“三手聯動”下好綠化“一盤棋”。首先是行政化推動,三位一體”是指按照精品城市、特色集鎮、美麗鄉村“三位一體”的總體定位,圍繞水生態、綠文章、慢生活,大力開展省級森林城市和園林城市創建。第二是市場化運作,拓展“三林共建”,三林指生態林、產業林、景觀林,市場化運作指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項目化、項目建設市場化,著力構建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資本為主體、金融部門積極支持、全民廣泛參與的投入機制,力促城鄉造林綠化和林業生態建設全面發展、優化升級。最后是社會化推動,促進“三生和諧”。三生和諧是指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發展,讓城鄉居民的滿意度和獲得感逐步提高。要實現“三生和諧”,需要我們堅持問題導向,尊重群眾意愿,從群眾最關心的環節入手,統籌實施各項建設,激發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2綠色發展理念對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指導意義
2.1堅持生態宜居的發展方向,科學制定城市發展規劃
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是推進城市綠色發展的前提條件。要堅持以生態文明為指導,做好城市“十三五”總體規劃、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生態環境、綜合交通、市政設施、公共服務、城市旅游等專項規劃,同時也要著眼于城市未來發展的戰略地位,科學劃分城市功能片區,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城市規劃的各個方面,著力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
2.2堅持綠色優先的發展思想,不斷提高城市生態水平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推進城市綠色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要堅持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兩篇文章一起做,一方面加強環境保護,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嚴密監管污染企業廢棄物的排放,努力形成一整套科學完備的城市規劃體系,更好地指導城市開發建設。另一方面,加強生態建設,著力提高城市綠容率、綠視率,構建城市綠色生態空間。加快林業生態建設步伐,促進林業生態建設與自然景觀相融合。
2.3堅持產業升級的發展路徑,著力發展城市綠色經濟
轉變發展方式是推進城市綠色發展的關鍵問題。十三五”期間,我市以著力發展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為主要目標,將完成75%的綠色建筑面積目標,推動綠色建筑全面發展。在工業上,我們堅持產業升級的發展路徑,樹立綠色城市觀念。在產業規劃上,樹立綠色產業觀念,以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為重點調整城市產業結構。以期通過構建綠色生產體系,改造和“綠化”傳統產業,形成低碳化、綠色化的現代生產體系新格局。
2.4堅持適度超前的發展原則,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網絡
配套完善的現代基礎設施網絡是推進城市綠色發展的根本支撐。按照優化結構、完善功能、適度超前、統籌規劃的原則,大力加強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和諧水利支持系統,圍繞重點水利工程,增強水資源水環境的承載和保障能力,加快構建復合型、多功能的現代水利網絡。
2.5適應國際經濟格局發展的新趨勢,加快實施全方位對外開放
全方位對外開放是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必然要求。要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推進界首經濟與全球經濟體系的融合。同時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最后,圍繞“外環內網”,加快建設大外環,積極暢通微循環,加快小街巷道路改造,完善城鄉快速交通網絡,提高道路通達性和出行便利性,形成“半小時生活圈”。
2.6堅持共建共享的發展目標,提高公眾獲得感和參與度
提高公眾獲得感是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最終歸宿。我市堅持采取與民生需求相結合的方式,在城區積極實施拆違建綠、拆墻透綠、補缺增綠、立體造綠、義務植綠等細胞工程,對所有擬實施的園林景觀、街頭游園等項目,都充分尊重、征求當地群眾的意見,確保項目實施能充分體現群眾需求。同時積極引導城市居民從自身做起,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消費模式。
總之,我們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積極探索全生態開發模式,以人為核心,圍繞水生態、綠文章、慢生活,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定能成功建設全新的生態宜居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