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延新
摘 要 對于許多民族而言,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的民族認同根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的民族音樂、舞蹈、節日、口頭傳統和語言等因它們的無形性特點,產生出易變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人類社會不斷地創新保護和傳承理念和方式。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 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傳統文化活動的表現形式,具有獨特性和傳承性。除了使用“非物質”("non-material")術語外,在國外博物館學文獻中還經常會用到“無形的”("intangible")這個術語,主要強調遺產以非物化形式存在。
非物質傳統文化基本以身口相傳的方式得以延續,缺乏制度保護和組織保障,因此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也特別易受傷害。自20世紀末期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命運以及保護問題就已成為世界許多國家關注的焦點。許多重要的具有人類自我辨識功能的文化形式面臨著徹底滅絕的威脅,這種狀況的出現引發了多個國家政府和國際學術界極大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旨在保護以傳統、口頭表述、節慶禮儀、手工技能、音樂、舞蹈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于2006年4月生效。各個國家政府也出臺了本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政策和法律,以保護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記錄、歸檔保存,以及積極支持文化傳承人和民間傳統的年輕繼承者們。
俄羅斯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共2項: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間與口頭文化和歐隆克—雅庫特英雄敘事詩。
1俄羅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間與口頭文化
1.1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間與口頭文化來源
2001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塞梅斯基( )漢語意思為“以家庭為單位生活的人”。塞梅斯基文化是俄羅斯政府把其作為首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的非物文化遺產。塞梅斯基是居住在俄羅斯偏遠特蘭斯貝卡地區的村子里古老的信徒群體,他們有著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認同意識,是由宗教信仰結合起來的社會群體。由于地域原因,極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因此在他們現有的生活方式中,保留著16至17世紀俄羅斯的民俗風情和傳統文化,如建筑風格、衣著服飾、音樂舞蹈、典禮教義、以及宗教信仰等。所使用語言是混合著白俄羅斯語、烏克蘭語和布里亞特語的俄羅斯南方方言。其生活方式的特點表現為家庭至善觀、遵循著嚴格的道德規范、身著傳統服裝、居住在別具一格的建筑住所中,其內部裝飾也是獨特的。在他們慶祝家庭和民間節日時,他們就組織起合唱隊,演唱源自中世紀俄羅斯的禮拜音樂的歌曲,這些歌曲的"拉長音"?,堪稱復調歌曲的獨特典范。
塞梅斯基作為歷史文化現象,它的價值和精神傳承作用,對于俄羅斯人來說,是絕對不能低估的。大約有20萬塞梅斯基人居住在后貝加爾地區超過230年的歷史。17世紀下半葉,在俄羅斯發生了徹底的不可逆轉的顛覆俄羅斯人生活的變化。1653-1660年期間,主教尼康正式接受教義革新后,俄羅斯發生了所謂的教堂分裂,舊信徒,也就是舊教義的信奉者,拒絕接受新教義。因此,他們遭到了嚴酷的鎮壓,被處以火刑,砍頭、流放、監禁。18世紀中期葉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強行把這些不同政見者從波蘭、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驅逐到人跡罕至的地區,嚴寒的西伯利亞,凍土地帶。這些老信徒被驅逐后,以家族為單位定居下來。由于塞梅斯基人的勤勞勇敢,新一代人們很快成長起來。
但在蘇聯時期,老信徒們又遭到了新的打擊,斯大林政府排擠,農場和教堂被拆毀,圣像和教堂文化被破壞,后被驅逐到后貝加爾地區。所有這一切導致了傳統文化急劇破壞。在這些人被官方教會和國家驅逐的人處于困境中時,是精神文化給予他們支撐。居住在不同信仰人群中的邊遠地區,獨守著自己的生活傳統和文化,塞梅斯基人設法保存了古老的習俗、禮儀、服裝,以及許多彼得一世前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時期的文化元素。后貝加爾的塞梅斯基人已經牢牢扎根于西伯利亞的土地,把這里認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其文化遺產的深度植根于俄羅斯中世紀,或許更久遠的年代。因為,在塞梅斯基人文化中,學者找到了斯拉夫異教的蹤跡。
1.2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間與口頭文化的申遺
2000年俄羅斯國家民間藝術創作院首先提出倡議,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項目“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俄羅斯文化部和俄羅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事務委員會共同決定,加入該項目。俄政府所做出的決定,表明其對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態度,及其國際協作精神。俄羅斯積極參與該項目的申報工作有助于俄民間文化藝術和藝術傳承者受到國際和國家層面的認可和保護。
2000年10月在諾夫戈羅德召開的“精神遺產發掘、保護和傳承問題”跨地區科學實踐研討會成為俄申報非物遺產的第一步,與會者有專家委員會成員,民俗學者、民俗藝術工作者、文化和教育工作者,民間藝人。大會最終決定后貝加爾老信徒塞梅斯基精神文化 — 這一俄羅斯獨特的民族文化形式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進行參選。2001年5月18日世界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一批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其中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間與口頭文化成功入選。
1.3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間與口頭文化傳承人的培養
雖然,塞梅斯基人居住在布里亞特共和國不同的幾個地區,但是他們成功地保留了一所歌唱藝術學校。這所學校為塞梅斯基歌唱藝術培養著傳承者。新的一代繼續把老信徒的傳統民俗文化延續下去,他們遵循著這樣的戒律:古老的即神圣的,越古老,越正宗。
早在1991年為了研究、收集和復興文化遺產,建立了后貝加爾文化達爾巴格達依斯基中心。該中心創建了塞梅斯基古老文化博物館,開設了音頻和視頻資料庫,收集了工藝美術作品,成功開辦并運行著民間工藝藝術作坊。文化中心通過開辦民間音樂會,展示傳統節日和禮儀,組織和擴大兒童藝術團等形式,使更多的孩子和年輕人了解和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上日爾穆村已開辦的幾十年的俄歷學校中,孩子不僅可以學習其他文化知識外,還要認真學習自己祖先的歷史,生活和民間藝術。
俄羅斯塞梅斯基人的傳統的口述文化現在已經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主要原因是數十年來該地區的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所發生的變革。這種變革嚴重破壞了塞梅斯基人的固有生活方式,因而也使得塞梅斯基的傳統習俗面臨著嚴重的威脅。但是我們有利于相信,塞梅斯基人既然有數代人經受住了一次次暴風驟雨的嚴酷考驗,存續了自己的獨特的社群文化,那么,如今,他們也一定有足夠的智慧、足夠的毅力和足夠的文化自覺精神,應對新的時代環境,使自己的文化傳統更放異彩。當然,俄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的保護計劃:俄羅斯國家杜馬正在籌備一個十年計劃,包括普查記錄塞梅斯基傳統文化,召開研討會。同時相關的節日的設立、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博物館的建設等措施納入保護計劃之中。
“命運民俗民間藝術團”老信徒文化傳統的忠實的傳承者,這個藝術團享譽俄羅斯及國外。該藝術團不僅傳承著精神文化,也同時致力于文化古跡的修復。后貝加爾文化達爾巴格達依斯基中心,以及一些民間機構,其中包括命運藝術團共同籌資修建了老信徒教堂,教堂的鐘聲就是為了證明他們保護民族文化和人們的精神道德思想的決心。
2俄羅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歐隆克—雅庫特英雄敘事詩
2.1歐隆克——雅庫特英雄敘事詩文化來源
歐隆克—雅庫特英雄敘事詩2005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歐隆克( )是指雅庫特人各種詩歌故事的文本形式,雅庫特人生活在俄羅斯東北部的薩哈共和國。這些敘事詩是雅庫特人主要的詩歌形式,敘事詩具有教育意義的功能。詩歌的長度可長可短,從10-15行到20000行不等,最長的竟到50000行之多。敘事詩涉及內容極其廣泛,涵蓋雅庫特人的宗教信仰、風土人情、生活道理,古代勇士傳說和功績。雅庫特人信奉薩滿教,因此詩歌的傳說薩滿教傳說有著非常深刻的淵源。有些詩歌反映了奴隸社會瓦解的時代,對不同的神、靈、妖魔以及各種獸類和鳥類的生動描寫。有些詩歌則描寫了弱小民族在政治高壓、惡劣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下,艱難的社會經濟生活方式。雅庫特人每個社區中都有講述人,并以家庭為載體得以發展他們都掌握大量的作品,從而使得歐隆克在流傳至今。歐隆克是一種歌唱形式的講演,講演有著快速的節奏,精煉的描述。吟誦者兼演員、歌手、雄辯師和創作天才為一體。吟誦歐隆克是雅庫特度過漫長冬季最佳的家庭消遣方式。
2.2歐隆克——雅庫特英雄敘事詩的申遺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國際項目推行過程中,俄政府進一步認識到在保護和進一步發展口頭詩歌創作中避免受到全球化趨勢消極影響的重要意義。俄羅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做出決定,申報薩哈共和國的“歐隆克雅庫特英雄史詩”進入“非物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歐隆克雅庫特英雄史詩對于俄羅斯和全世界文化而言都具有卓越的保護價值。史詩講述者具有驚人的多方面才藝。他們除了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外,還具有即興創作的能力。
歐隆克雅庫特英雄史詩在20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期間曾遭受過極具衰敗,甚至是徹底消失的威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政治、社會民主和經濟方面的消極因素,語言變化,大眾傳媒和圖書出版的普及,民間藝術和口頭藝術的真正傳承者數量的減少。
20世紀90年代起民族節日和表演者之間的比賽在歐隆克雅庫特英雄史詩演唱形式的恢復和復興中發揮了不容置疑的作用,但這對振興該藝術形式還是遠遠不夠的。充分認識到該藝術形式的巨大的文化價值后,俄政府采取了必要的保護政策和措施。該藝術形式被俄政府推薦并被收入到“非物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對維護、保存和傳承該文化遺產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2005年11月25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隆克雅庫特英雄史詩被正式宣布為第三批列入“非物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
2.3歐隆克——雅庫特英雄敘事詩的保護與傳承
為了確保史詩的安全,對其進行全面的研究和推廣,吸引年輕一代關注史詩文化,同時,也為了促進國際間交流,薩哈共和國總統史基洛夫2005年12月29日簽署了第2491號《歐隆克雅庫特英雄史詩保護、研究和推廣措施》令。法令中宣布了2006-2015年歐隆克10年保護計劃,規定給予2位史詩最著名傳承人每月3.3萬盧布的終身補貼,并下發了一系列任務:薩哈共和國政府制定關于歐隆克國家保護的薩哈共和國立法草案,2006-2015年保護、研究和推廣歐隆克國家規劃,在薩哈共和國科學院人文研究學院中建立歐隆克研究中心,和國家文化機構“歐隆克劇院”,薩哈共和國文化部和薩哈國家廣播公司每年舉辦“歐隆克世界文化”國家民俗電視藝術節,薩哈共和國地區和城市舉辦歐隆克為宣傳內容的民族節日,薩哈共和國教育部,科學和職業教育部制定和落實編寫大綱和教學資料的科研實踐項目。
歐隆克雅庫特英雄史詩之所以能夠進入“非物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與該文化所在地薩哈共和國當地政府的重視和保護,以及共和國文化工作者的關注分不開的。早在1999年4月16日就成立雅庫特共和國社會組織“歐隆克協會”,并在俄羅斯司法部正式注冊。該協會是由雅庫特知名的學者、作家、文化和藝術活動家共同倡議建立。這些倡議者們堅信,歐隆克雅庫特英雄史詩在世界史詩遺產會占據應有的地位。正是他們的信心和行動,史詩列入名錄才變為現實。當時的薩哈共和國總統尼古拉耶夫當選為第一任會長,他主持開始編纂了歐隆克雅庫特英雄史詩集,而詩集收集和編纂工作一直在持續。歐隆克雅庫特英雄史詩列入名錄正是“歐隆克協會”成員,共和國政府、領導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民族委員會,來自共和國不同城市和地區的學者,文化和藝術活動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2005年歐隆克雅庫特英雄史詩列入名錄后,共和國從財政預算中劃撥出大量資金用于保護、研究和傳承該文化遺產。在民眾、史詩傳承人和傳播者的共同努力下,史詩發展呈現日益繁榮的局面,歐隆克相關活動也已成為雅庫特人日常生活一部分。近年來,在雅庫特的許多村莊開辦了歐隆克之家,每年舉辦歐隆克節,成為保留和傳承民族傳統和習俗,薩哈人和該共和國所有居民的文化,歷史和精神價值財富的有意義的活動。該節日的舉辦也是由共和國政府、社會機構,以及熱心于文化事業的人士共同組織策劃。
毋庸置疑,俄羅斯在保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取得的成就,為全世界人類遺產保護中所做的貢獻。俄羅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機制;當地政府高度重視本地文化遺產,出臺相應政策,給予資金扶持;以及全民投入的等做法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7年度山東省藝術重點課題《國際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理念與機制研究》(課題編號:2017063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俄)阿·卡爾金,阿·克斯金娜.作為 21世紀俄羅斯優先文化政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文化政策,2008(03).
[2] 程殷梅.俄羅斯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J].民俗研究,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