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宇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寶貴的傳統文化資源,它世代相承,在當代仍以鮮活的表現形式存在于群眾生活當中。以非遺項目為載體,組織非遺項目的展示展演活動,推動非遺活動走進校園,對培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核心價值觀;辯證關系;意義;培樹方法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278-0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和集中表達,它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分別概括了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以‘三個倡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①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寶貴的傳統文化,其中蘊含了進步的精神力量,對培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積極意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核心價值觀的辯證關系
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凝結著的愛國理念,向往著的公平正義,崇尚著的向善力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尤其在當今社會生活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活動形式,對民眾進行核心價值觀的培養。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培養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過歷史檢驗而保存下來的生產活動、手工技藝、民俗活動、民間創作等內容。第一批吉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牛子厚故事”,作為故事本身,是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口頭文學,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保存至今,它傳遞著牛家的傳統——樂善好施、“富而好行其德”,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倡導的“友善”極為一致,也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厚德載物”的重要體現。
敬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一項重要內容。傳統手工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項重要類別,吉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滿族旗袍傳統制作技藝”,是吉林地區非常優秀的非遺項目。制作一件傳統的滿族旗袍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襻扣兒、上領子、扦邊兒,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馬虎,都需要匠人親力親為、一針一線地去完成。
愛國,是核心價值觀中個人層面對價值目標的倡導,也是一個公民最基本的情懷。在吉林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體現愛國情懷的項目很多,第三批吉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磐石革命斗爭故事”,它展示了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磐石人民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三、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培樹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方法
文化遺產曾經是當時歷史時代的寶貴遺存,融入到當下的生活需要契機,尤其在培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需要選擇優質、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作為載體,傳播文化遺產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筆者認為,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培樹核心價值觀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通過舉辦非遺展示展演活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融入現代生活。2016年文化遺產日主題是“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只有融入到了現代化的生活,才能真正發揮出它的價值。突出“原生地、本真性”是吉林市非遺展示展演活動的一大特色。當聽到“烏拉陳漢軍旗單鼓舞”的鼓聲敲響、腰鈴發出清脆的響聲時,觀眾層層圍觀、頻頻喝彩;當“滿族秧歌”的舞者腳下生風,在急進中旋轉扭動時,觀眾會感嘆傳統舞蹈的精彩絕倫。這些參加展演的項目都蘊含著優秀的傳統文化,號召群眾參與其中,可以激發群眾愛國、敬業、友善的思想觀念。
二是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培養廣大青少年熱愛傳統文化、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青少年是祖國培養的棟梁之才,也是培養文化創新能力的主體,組織非遺項目走進校園,可以讓學生在受到傳統文化熏染的同時,提供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如:國家級非遺項目“滿族珍珠球”在烏拉街滿族中學建立了傳承基地,使更多的學生熱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活動中傳遞友善;吉林省級項目“烏拉滿族赫舍里氏刻紙與剪紙”傳承人立足于學校教學多年,在課堂上傳授刻紙與剪紙的技藝,既豐富了學生的學生生活,也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通過非遺活動進校園,將傳統文化中和諧、友善的精神傳遞給學生,有助于培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注釋:
①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
參考文獻:
[1]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高小康.非物質文化遺產地閣:傳統文化與當代空問[J].文化遺產,2008,(1).
作者簡介:
白 宇(1984-),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畢業于吉林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現就職于吉林市藝術研究所。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6年吉林省社科聯立項課題《關于如何運用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培樹核心價值觀問題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省聯16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