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記者 韓 瑋
作為陜西規模最大的農資流通商,從創立之初的年銷售額5000噸,到2017年度的55萬噸,陜西農科化肥有限公司多年來的發展有目共睹。從計劃經濟時代到市場經濟時代,陜西農科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在改革中不斷前行,而作為最早與化肥結緣的一代老供銷人,楊雅民初心不改,帶領陜西農科不斷前進,為我國肥料事業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1983年,剛參加工作的楊雅民就被分配到供銷社的化肥科,負責化肥的調配,從此便與化肥行業結下了不解之緣。雖然后來工作幾經調動,但工作內容始終與化肥相關,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楊雅民對化肥行業的了解逐漸加深,雖然當時還處在計劃經濟時代,但對化肥十分熟悉的楊雅民早就看到了其未來發展的廣闊前景。1997年7月,時值化肥流通體制改革前夕,陜西省農業廳組建了陜西農科化肥有限公司,楊雅民毅然放棄了政府的工作崗位,以參股的形式加入了陜西農科,在化肥市場化的改革的浪潮中,他也邁出了自己人生的重要一步。流通體制改革初期,供銷社依舊還是市場流通的主體,陜西農科以基層供銷社為主要對象,縮短流通渠道,在企業發展初期,創造了出色的成績。
2005年,陜西農科實現改制,由政府控股的國有企業改組為私營股份制企業,這也使陜西農科進入全面市場化發展的機遇期。楊雅民說,當時化肥市場化改革已基本完成,他帶領著陜西農科本著“誠信為農,科學發展”的先進理念,明確了企業的流通屬性,在流通渠道建設上下功夫,直接與村級零售商開展業務,縮短流通渠道,增加企業利潤。同時,陜西農科還承載了國家化肥儲備的任務。
2008年,在經歷多年市場考驗之后,楊雅民意識到,將企業定位為流通企業限制了企業發展,隨即扭轉思路,使企業開始向服務型企業轉變。他認為,服務具有兩層含義:一是為我國農業服務,這是每個農業企業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二是為客戶服務,除了為上游的生產企業服務外,下游客戶的基層農戶和村級農資店也是重要服務對象。在明確了發展理念之后,陜西農科在村級農資店的幫助下積極開展產品技術宣傳和農業科技知識講座,利用宣傳車等多種現代化交通工具進行科普宣傳,贏得了基層農戶的信任,也為村級零售商的經營帶去了便利。
由于擁有良好的企業化基礎,公司架構上采用“兩級管理,一級核算”的思路,在陜西地區建立了十幾個配送中心,負責區域內的商品銷售,其性質就相當于陜西農科的分公司,極大地提高了供貨效率,使陜西農科在幾年時間內快速成長起來。
楊雅民 陜西農科化肥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推薦理由
一代老“供銷人”初心不改,專注化肥營銷35年。
注重基層客服服務,深入了解農戶需求,以基層客戶為企業立足之本。
將改革創新作為企業的核心思想,以先進理念和科技創新引導企業發展。

創新始終是陜西農科的主旋律。伴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陜西農科也在不斷尋找改革思路。首先是營銷模式的改變。當年省級流通商很少有扎根基層搞宣傳的,更多是依賴縣級代理商、村級零售商和公司業務員深入基層,到村級零售店幫忙搞宣傳,走進田間地頭,為農戶答疑解惑,指導農戶合理用肥。當時,國家化肥零增長計劃剛剛提出,許多農戶誤認為種地不再需要化肥,陜西農科的業務員專程就這一問題走進農戶家中,為大家詳細解答,讓農戶明白土地離不開化肥,零增長是在保持土壤肥力的情況下零增長,是為了規范農戶用肥。另外,在經作區,積極宣傳水肥一體化,引導農戶使用滴灌設備,使肥料利用率最大化,為農戶節約了成本。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陜西農科也是成果頗豐。2013年,投資3000萬元成立了陜西海棠農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聘請國內知名專家坐鎮,充分實現了科研成果轉化。海棠公司目前以蘋果、獼猴桃等經濟作物的組培脫毒苗木為經營主體,同時,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開始了中藥材的育苗業務,發展潛力巨大。
未來,陜西農科計劃將全省的配送中心增加到30個以上,將化肥銷量提升到100萬噸以上,達到陜西全省實際用肥量的1/3,繼續穩固陜西農科省內龍頭的地位。